幣圈內容的供需和幣價有關係嗎?

本文源於幣問biask.com ,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幣圈內容的供需和幣價有關係嗎?


幣圈的內容跟傳統內容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變現容易。同樣一篇文章,放到不同的平臺,變現能力是完全不同的,這一點不用過多去闡述。


幣圈的內容就是基於變現輕鬆這個大前提下產生的,並且大有“因為容易變現,所以製造內容”的趨勢。

注意,這裡指的內容是指幣圈裡的內容,而不是指內容本身。單純的內容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出現,都不是偽需求。知識永遠是剛需。

而幣圈內容,就要多思考思考其中的奧妙:有的人說,幣圈還是有很多人對內容有需求,很多新人需要學習。但其實,這些知識在非激勵型內容平臺裡都能找到。而相關作者也許會從以前的文庫裡把冷飯再炒一炒,搬運到一些有token激勵的平臺裡,收益就會迥然不同。

這種密集型內容更新的初衷並不是滿足知識需求。我們扒了幣圈內容平臺的區塊鏈外衣,本質上它就是一個內容平臺,跟傳統內容平臺沒什麼區別,但是,如果真的把token這一層外衣扒掉,在成熟傳統內容平臺面前,幣圈的內容平臺就顯得毫無競爭力,繼而毫無生存能力。

這真的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情:知識和精神需求完全小於物質需求,那泡沫就會無限增長:無論是內容泡沫,還是幣價泡沫。只是這個過程也許要走很久才會體現出來。

什麼意思呢?一篇文章,算上作者的流量以及名氣,在成熟的以法幣衡量的市場裡,只值10塊錢,而放到內容平臺裡,也許動用一點持倉的權重,就能將這篇文章的價值懟上100塊錢,直接翻了10倍。

文章不值這個錢,而文章又是以幣來結算,如果他及時變現了,那麼問題就來了:到底是幣的單價不應該有那麼高,應該縮水10倍,還是文章的內容不應該拿那麼多幣?顯然是前者。

這是當下通證模式的一個最致命的問題,到底是通證促使了內容的長足發展,還是吹起了巨大的泡沫讓幣圈的知識偽需求得以名正言順?

不一定對,但有這個可能。如果是對的,那將會是一個比較恐怖的事情:泡沫破裂也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如果有,終會破裂。這個過程也許是2年,3年,5年,或更早,直到內容和通證的匯率得到市場調整。

查看原文精彩的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