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見聞——大興安嶺那些難忘的民俗之森林馬

旅遊見聞——大興安嶺那些難忘的民俗之森林馬


從小就在大興安嶺長大,一直想把小時候在大興安嶺的見聞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參考,今天先說一說馬拉爬犁。

黑龍江大興安嶺,作為一個移民的地區,來自祖國各地的人們聚集到這裡,進行大興安嶺開發,除了本地的鄂倫春族民俗外,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民俗風情。

馬拉爬犁是常見的方式,過去養馬,為了“倒套子”,也就是用馬把木頭從深山老林里拉出去,運到山下可以走車的地方,再將木頭統一運到畜木場。這樣馬拉爬犁民俗就形成了。

大興安嶺開發初期,因為交通不便,馬拉爬犁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備的交通工具,過去我小的時候,1980年左右的時候,我的家鄉開庫康還會家家戶戶養馬,養馬一是用來“倒套子”,二是為了耕地,也有用來打獵的。當時是允許打獵的,鄂倫春族每年都會在山裡打狍子,兔子,野豬等動物。

鄂倫春人騎馬,不管喝了多少酒,只要能上馬,他們就會不會掉下去,在我小的時候,常看到鄂倫春人騎著馬在大街上走。烈酒就成了他們驅寒的最好夥伴。

大興安嶺的馬也稱森林馬,於2016年9月認定為新類群。分佈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興安嶺林區及各周邊地帶大興安嶺馬外貌俊美,體格強壯,肌肉結實豐滿,又能刻苦耐勞,不畏嚴寒,有禦寒冷及潮溼的能力。氣質屬平衡穩定型,有悍威,性情溫馴。頭乾燥,直頭,部分呈微半兔頭,眼大有神,鼻孔開張,顎凹寬。頸略長,直頸。髫甲明顯。胸寬而深,肋拱腹圓,背腰平直寬廣,尻較寬略斜。四肢乾燥結實有力,穿林涉水動作靈活,肢勢端正,關節明顯,肌腱、韌帶發達,管骨較長,系長短適中,關節發育良好,蹄質堅實。鬃、尾毛疏而細。

馬爬犁的做法也是很巧妙秒,爬犁製作比較複雜,主體部件由爬犁挺、爬犁底、爬犁腳、爬犁蓋子、爬犁腰子、斜拉桿、橫樑、拉桿構成,附屬部件有:墊墩、爬犁翅子、倒掛子、滑圈等。

爬犁挺是馬爬犁的主體,由樺木製成,10釐米見方,長約2米,寬80~90釐米。把樺木木材用火烤熱,頭部翹起成半圓型,高80釐米左右。頂部有橫樑連續。爬犁挺下由釘固定有爬犁底,爬犁底是兩片與爬犁挺同寬的長鐵板,早期由鐵匠打製而成,後多用汽車廢棄的弓片子改制而成。爬犁挺上等距離鑿鉚安設爬犁腳,每側4~5個,高約20釐米,每側4個,爬犁腳上安設爬犁蓋子,爬犁蓋子為兩塊14~15釐米左右的樺木板,後面與爬犁挺後部略齊,前面大約與圓弧相抵。爬犁腰子是連接兩側爬犁挺的關鍵部件,由直徑6~7釐米的柳木製成,製法早將鮮柳木砍回,經水煮或火燒,將其軟化,刀削至半,鹼扣於兩側爬犁腳上端。


一般與爬犁腳數同,兩側繞回後,重疊捆緊。為了加強彎起的爬犁頭,還要於兩側自爬犁頂與第二個爬犁腳之間各加設一根斜拉子。用於套馬的拉桿也由繩索繫於第二個爬犁腳下部,拉桿上前部與下中部各有一鐵環,用於套馬。

現在馬爬犁主要用於旅遊,拉遊客,在江面上遊玩。


旅遊見聞——大興安嶺那些難忘的民俗之森林馬


旅遊見聞——大興安嶺那些難忘的民俗之森林馬


旅遊見聞——大興安嶺那些難忘的民俗之森林馬


旅遊見聞——大興安嶺那些難忘的民俗之森林馬


旅遊見聞——大興安嶺那些難忘的民俗之森林馬


旅遊見聞——大興安嶺那些難忘的民俗之森林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