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銷50萬的跨境電商賣家,月收入不到5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賣家在抱怨利潤縮減,明明單量還不錯,卻越過手頭越拮据,看不到錢。還有賣家抱怨道:“月銷50萬卻過著月入5千的生活,還辛苦,到底是圖啥啊。”


一、2018利潤縮減是普遍現象

從大賣的財報來看,雖然企業總體銷售額有了一定的增長,但是淨利並不如想象中的美好,流量和訂單都被大賣家控制在手中,那淨利又去了哪兒?如果大賣家尚且如此,何談小賣家?

究竟是誰動了跨境電商賣家的淨利?

二、各項成本升高,利潤嚴重縮減

廣東卓志跨境電商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李金玲認為2018年有幾個詞是很關鍵的,這給賣家造成了許多成本:

第一,中美貿易戰,給外貿進出口政策環境和關務環境帶來的成本,以及合規成本。中美貿易戰給美國線的賣家帶來很大的影響和衝擊,歐洲一系列的關務和外貿環境的變化也帶來很多不確定性的成本。包括海外的物流成本、清關時效帶來的衍生成本,稅負可能帶來的額外安全性,不僅是成本,還是公司存亡的安全性問題。在行業普遍趨好的時候,這些問題是被絕大多數賣家認為普遍現象的,環境波動給賣家帶來了很多額外費用和額外成本。第二,庫存,這是很多賣家容易忽略或者本身很重視一直苦苦尋求解決方案的。如何合理配置庫存結構,在海外倉的庫存佔比和國內直髮的庫存佔比,以及爆品的庫存佔比和新品的庫存佔比裡面,如何更優的去庫存,是賣家永恆的話題,也是供應鏈籌劃和供應鏈解決方案裡面一直要做的事。2018年我們發現有很多解決方案,包括共享庫存、如何行業協同做代發、如何做工廠直髮的源頭供應鏈等等。歸根到底這都是庫存層面如何要效率和成本。

而深圳市星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合夥人宋洪曉認為,以下三個方面的成本容易被賣家所忽視:

人工試錯成本。特別是中大型企業,中高層高管空降,實際上時間和機會的成本是很大的。高管能否落地、能否給公司的戰略方向帶來變化,這是很多公司容易忽略的成本。

工時成本。普通人員上,工時容易浪費。正如Jacky 所說供應鏈上300人做的事,其實250人也可以做,這就是工時的浪費。

獲客成本。賣家都運營第三方平臺或者自有平臺的賬號,很多時候可能會忽略獲客成本,真正把流量帶到你的店鋪或者自建站,這個成本往往是比較高的。賣家都知道這個成本,但是會忽略精細化,會忽略這塊隱性成本。

深圳市利朗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喜龍則從兩個因素來分析成本:一是外部因素,外部環境給賣家帶來的各項成本。

二是內部人的成本。成本一定對應效率,如果在可以框定的成本範圍將效率提升1-2倍,這個生意一定是可以做的。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由於企業在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考量模式,比如利朗達當前的發展階段與環金科技發展階段考量的方式和對KPI的預測是不一樣的,他們要利潤,我們要規模。我們在2017年有800多人,在2018年約漲到2300多人,但我們的淨利潤比去年好很多。

主要從公司層面的管理方式、方法和如何提高人效和提升管理效率、提升物流效率和供應鏈效率,甚至IT和信息化來提升整體的公司的運營效率來降低邊際成本和提升毛利。

我們在提高人均效率的層面上做了很多的探索和數據研究,把一個人一個月、一個星期、每天、每天分三個階段的數據拉出來,從一個團隊一個人時時刻刻每天跟進看他的成長速度,從他的成長速度和學習能力以及整個知識的擴展和服務水平上去要每個人的效率。在這個層面如何做好它,更多的人應該思考這個問題,從每個人而不是整個公司的層面。

三、2019年賣家如何降低成本?

Jacky Zhao:對於我們這種泛SKU的賣家而言,供應鏈是很重要的部分。2018年我們很重要的一個事情是砍SKU,特別是動銷率不高的SKU,這些SKU佔據很大的開發成本、美工的成本,還有庫存成本和刊登成本。

其次,前面賣得量多的SKU佔據20%,二八定律在每個行業都存在,銷量佔據比較高的SKU,跟供應商好好談,這是很重要的工作。逐一拜訪供應商,希望有更好的合作,從產品的包裝、產品的品質和未來三個月的訂單給出一個數量,要最低的價格。

第三,對篩選出來的SKU花上更多的美工、文案、視頻,把它做到最好,快馬加鞭。賣不好的花精力在上面沒有用,只有賣得好的快馬加鞭賣得更好。

另外,打造爆品,不管是做亞馬遜還是做其他的平臺,都要像亞馬遜一樣打造爆品。頭部的SKU要花更多的時間做好圖片、描述和文案,這部分是幫助整個銷售提升毛利很重要的因素。

有時候外部的環境大家一樣面對,國際環境誰都不能改變,能改變的是賣家能控制的事情。

宋洪曉:星商是技術型公司,分為自營的品牌和不同平臺的鋪貨,這兩塊管理不一樣。

一,鋪貨多SKU。這時的管理更考驗系統的能力,可以通過系統降低物流成本。舉一個例子,我們做了一個系統,把貨代、物流商提供的產品,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線路全部在系統裡面呈現,並與不同的平臺打通,不管是eBay、亞馬遜還是Wish,打通了鏈條。2018年我們的物流成本降低了15%-20%。因此賣家做鋪貨,更多要用系統管好。

二、自營品牌。這個階段通過系統優化,主要是優化“不該扣的錢被扣掉了”。這些錢可能大家沒有重視,特別是亞馬遜很多貨在倉庫裡面找不到,你是否要向他索賠。廣告的錢不該收的被收了。亞馬遜不該收的錢大概是0.3%-0.5%,這部分靠人工很難做到,主要是靠數據和系統做,我們與美國的一個公司合作,用他們的系統。

通過系統把物流成本降低15%-20%,自營品牌這塊通過系統從亞馬遜拿到0.3%-0.5%的應得款項,從這兩個例子看,能把很多成本優化好、控制好。

張喜龍:

第一,找到低成本的人才。除了招人、育人、留人和人員的回爐培訓上下功夫,向每個人要人效的基礎上,我們是否可以跳出國內的圈子向海外看?比如國內的人工成本底薪,一個新人五千元,而今天東南亞有6.39億人口,這其中有很多人想通過跨境電商做生意,如何與這些人合作?即使去到東南亞,去馬來西亞、印尼僱人,他們的人工成本不到我們的一半。也就意味著,到東南亞,可以使用一半的成本做到原有的規模,如果管好了,人效更高呢?

第二,找到低成本的資金。當規模越來越大,賣家需要越來越多的錢把生意轉起來。用什麼樣的戰略、什麼樣的戰術拿到市場上的錢、銀行的錢、金融機構的錢。現在我們接受股權投資的錢,但是我們認為不合適就沒有拿。首先是怎麼拿到便宜的錢,二是拿到錢之後怎麼讓錢用的效率更高,拿2億的錢轉4次和轉8次,它的成本和效率是不一樣的。

第三,找到低成本的產品。如果你在某些品類與供應商、產品提供商是深度綁定的,他給你貨的同時又能給你錢,或者還可以給你賬期,怎麼和他們進行深度合作?如果他給你貨,給你賬期,同時在你需要資金的時候以比供應鏈金融公司的成本較低的錢給你,是不是就可以更好?

第四,和中型賣家借勢,依託他們低成本的供應鏈合作。

中小賣家,我認為接下來可以更多尋求有供應鏈能力、強大IT能力、非常豐富的跨境電商運營經驗的第二甚至第三梯隊的賣家來進行合作。因為他有成熟的運營經驗和成熟的培訓體系,有非常多的資金渠道,有很豐富的產品的供應商,甚至他們整合全球化的物流,用規模拿到相對較低的物流成本,這些是中小賣家拿不到。

第一梯隊可能不會理你,第二、第三梯隊賣家可能會和你合作,前提是你必須尋求和他們的合作。他們也有開放的心態,把IT的能力開放給你,把培訓和經驗的能力開放給你,把資金的能力開放給你,把他們的資源能力開放給你,和他們進行合作,對你來講就是做生意。

月銷50萬的跨境電商賣家,月收入不到5千?

本文轉自雨果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