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壓力?心理學家新成果:如何看待壓力很重要,人際交往可減壓

「春節前小聚引發對壓力的思考」

馬上到春節了,大家都要回家過年,我想著回家之前找幾個好朋友一起吃個飯,敘敘舊。打了一通電話,十個人有三個沒空,說是到要趕在回家之前把手頭的事情趕緊辦利索了,天天在加班。

到了飯店,看到很久不見的一個兄弟,竟然從八戒的體型變成了悟空。問過之後得知,體重竟然從170多斤變成了成了130多斤,一米八的個子,看起來很是苗條。

我以為他減肥成功,恭喜二字剛說出口,他擺擺手,一臉苦笑說:“我這哪裡是減肥成功啊,都是因為壓力太大,沒日沒夜幹活累的,你看看我的頭髮。”說完把頭湊過來,我仔細一看,頭髮還真是稀疏了不少。

酒席期間,大家天南海北地聊,一群拖家帶口的中年人,聊得最多的莫過於父母、孩子、賺錢,出現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想個辦法”。都表露出身上壓力大,有時候有些害怕,萬一遇到點難事,自己能不能扛得住。

有個兄弟甚至說,“今天坐到這裡,才算是放鬆下來,很久都沒有像今天這麼開心地笑過了,知道你們都有這麼大的壓力,都害怕壓力,我就放心了!”幸災樂禍,最後被罰酒三杯。

酒席散後,大家各回各家,都表示今天是最近最開心的一天

我也理解了為什麼那個兄弟的體重在一年內減了20公斤,頭髮也掉了不少,都是壓力惹的禍。他們都有壓力,言談之間表示揹負著壓力不知如何釋放,只能面對工作,拼命地幹。

回到家,我不禁在想,他們揹負壓力,害怕壓力。可是真的完全是因為壓力對身心的傷害,才導致他們體重下降、脫髮,甚至心情鬱悶、笑容很少的嗎?

害怕壓力?心理學家新成果:如何看待壓力很重要,人際交往可減壓

人際交往中朋友們聚會

「關於如何看待壓力的新觀點」

我想起了前一段時間看過的一個TED演講,主講人是著名的健康心理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最流行的心理學課程《控制力》的作者,美女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Kelly McGonigal)。2012年印刷工業出版社翻譯出版的大名鼎鼎的世界級暢銷書《自控力》就是她寫的。

她在演講中提出了一個最新的研究成果,非常新穎的觀點,人際交往可以緩解人們的壓力,向人求助和幫助別人都能使人減壓,讓壓力得到釋放。遭受壓力的反應會變成像興奮、充滿鬥志一樣的狀態。

我們通常認為,壓力是一個人覺得自己無法應對環境要求時產生的負面感受和消極信念。它是對身體健康有害的。

與以往不同,她從一定程度上推翻了之前的看法,以前她認為壓力是有害的、可怕的,是需要想盡辦法去消除掉的。現在經過研究發現,壓力沒那麼可怕,真正產生作用的,是人們對壓力的認知。

她認為,如何看待壓力至關重要,求助他人和幫助他人都可以緩解壓力,壓力有正向的積極作用。而她的研究目標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幫人如何擺脫壓力,而是讓人更善於處理它

害怕壓力?心理學家新成果:如何看待壓力很重要,人際交往可減壓

幫助和關愛他人能減壓

我們將通過她提到的三個心理學研究的調查和實驗,來分析壓力的負面效應,到底是壓力本身還是我們對壓力的認知所造成的。

一、壓力真的只有害處嗎

1、心理學家觀念的轉變

心理學研究人員歷時8年追蹤在美國的3萬名成年人,主要問他們兩個問題:

①去年你感受到了多大的壓力?

②你相信壓力有礙健康嗎?

之後研究人員以公開的死亡統計,找出參與者中逝世的人。前一年壓力很大的人,健康風險增加了43%,但這個數字只適用於那些相信壓力有礙健康的人。

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說,承受極大壓力的人,如果不將壓力視為有害因素,健康風險就不會升高,與壓力相對較小的人相比,這樣的人健康風險反而最低。最終,研究人員花了8年時間,調查和追蹤這些死亡案例,試圖得出結論。

她說,18.2萬的美國人過早離世,原因並不是壓力本身,而是認為壓力有害的這個想法

她估計在接受調查的3萬人中,超過2萬人會有這個想法,若估計正確,“相信壓力有害”,就成為美國去年的第15大死因,致死率超過皮膚癌,艾滋病和謀殺。

曾經,她一直在努力地告訴他人,壓力有礙健康。但是現在她想知道,改變對壓力的看法是否能促進健康?

害怕壓力?心理學家新成果:如何看待壓力很重要,人際交往可減壓

壓力的負面效應來自於人們相信壓力有害

她在演講中邀請觀眾模擬參與曾經做過的實驗。實驗目的是測試人在緊張情形中的壓力反應。對壓力有不同認知和心態的人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結果。

2、實驗一

社會壓力測試。以個人缺點為題,受測者在臺上講述,聽眾是一群專業評審,鏡頭和燈光都會聚焦在受測者臉上,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這些評審都經過培訓,用令人沮喪的非口語語言對其回應,包括嘆氣、表示不滿意等等,對受測者施加壓力,在其十分洩氣時,開始實驗二。

3、實驗二

數學測驗。參與實驗者事先不知道,自己在實驗過程中會被幹擾。然後受測者開始倒數數字,從996開始,每數一個數減7,大聲地數,越快越好。實驗組織者催促並抱怨參與者不夠快,不夠大聲,還責難他數錯了,要重新開始數。對受測者講“你不太行”,通過這些行為對參與者施加壓力。

受測者會出現一系列的生理反應,比如神經緊張,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甚至滿身大汗。通常我們將這些生理變化稱為焦慮,代表壓力失調的信號。

她說,如果將這些壓力信號當成身體活力充沛的象徵,表示自己已準備好迎接挑戰,又會怎樣呢?

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提出了問題,並且講述了在哈佛大學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告訴受測者,“要將壓力反應當做助力,心跳加速是蓄勢待發,呼吸急促也不要緊,這是為了讓大腦得到更多的氧氣”。然後讓受測者進行上面的2項實驗。

受測者中那些學會將壓力反應想成有助表現的人,比較不會憂慮、緊張,焦慮少了,信心反而提升了。當人面對壓力時,典型的壓力反應是心跳加速,血管收縮。這也是為何長期壓力有時會與心血管疾病有所關聯的原因之一,長期這樣處於壓力之中不利於健康。

4、實驗總結。

在這兩項測試中把壓力反應看作是有幫助的,他們的血管就會放鬆,心臟仍在強力收縮,心血管系統比較健康,看起來更像是感到興奮和鼓起勇氣時的樣子。而另一類人則處於緊張和焦慮之中,心跳加速、血管收縮。

她說,要克服人生中的各種壓力,這樣的身體差異,足以產生50歲時因壓力導致心臟病發和健康活到90多歲的顯著區別。

當人面對壓力時,進行自我暗示,這是我的身體在幫助我準備迎接挑戰,當你這樣看待壓力,身體就會信任你的判斷,你的壓力反應就更健康了。但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坦言她曾有10年的時間視壓力為惡魔,現在感覺自己對壓力的作用有誤解

她最新的壓力反應研究結果便是,如何看待壓力至關重要,對待壓力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對人的身體健康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害怕壓力?心理學家新成果:如何看待壓力很重要,人際交往可減壓

面對壓力,參與人際交往和互動能增加心理韌性

二、人際交往對減壓的作用

1、壓力讓人有社交能力

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說,有一種叫催產素(OT)的激素,在激素研究領域,催產素掀起過許多熱潮,甚至有個可愛的小名叫擁抱激素,因為擁抱時就會產生這種激素。

催產激素是一種神經激素,能微調大腦的社交本能,讓人們為增進密切關係所需的努力做好準備。催產素讓人們渴望親友間的肢體接觸,強化同理心,甚至讓人更願意對關心的人伸出援手給予支持。

但關於催產素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是,它還是一種壓力激素,由腦下垂體分泌,是壓力反應的其中一環,和腎上腺素一樣都是壓力下讓人心跳加速的反應之一。

在壓力反應中加入催產素便會驅使人尋求支持身體上的壓力反應,讓人們想要找他人傾訴。

壓力反應確保人們會注意周圍有人陷入某種境況,從而能相互扶持和幫助。當你因為壓力面臨困難的時候,壓力反應讓你希望,身邊圍繞著的都是關心你的人。

其實催產素不只是影響大腦,對身體也有作用,其中一個主要生理功能就是保護心血管系統免於壓力影響,還能讓血管在壓力下保持鬆弛。

心臟有許多催產素的受體,這種激素還能促進心臟細胞從壓力導致的損害中恢復再生,這種壓力激素可強化心臟。

不論是求助或是幫助他人,這種激素的分泌都會增加壓力反應,因此更健康,讓你能更快的從壓力中恢復。壓力反應本身,也有減壓的機制,這個機制就是人際交往

2、人際交往能減壓

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又提到另一項研究,研究調查對象是1000名美國境內34~93歲的成年人,問題為“你去年有多大壓力”,“目前你花過多少時間幫助鄰居朋友以及鄰里中的其他人”。

研究發現,任何引起重大壓力的生活狀況,比如財務困難或家庭危機,都會增加健康風險。

但不是每個人都會面臨這樣的健康風險,那些花時間關心他人的人,他們的致命風險完全不受壓力影響。關愛造就韌性,能讓人從壓力中快速恢復,壓力對健康的危害並非無法避免

當你選擇將壓力反應當做助力,生理系統也跟著無所畏懼。面對壓力,選擇人際交往,便能造就韌性。

這些科學認識讓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對壓力有了全新的正面看法,壓力讓我們跟自己的心靈溝通,同理心在人際交流中會促使心跳加速,為的是努力產生力量和能量

當你感覺到壓力,更要善於處理壓力,相信自己能應付生命中的挑戰,因為並非你自己單獨面對這一切,你還有親人和朋友。

到這裡我也明白了,為什麼酒席上那位兄弟說,今天是他這段時間最開心的一天,而且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因為有這麼多朋友把酒言歡,暢談傾訴,不僅讓他轉移了注意力,也讓壓力得到了釋放。

害怕壓力?心理學家新成果:如何看待壓力很重要,人際交往可減壓

三、如何利用人際交往進行減壓

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說,關愛造就韌性。要想快速從壓力狀態中恢復,需要與人交往。在交往過程中,關愛會讓壓力得到緩解

1、尋求幫助

尋求他人幫助,也是重要的人際交往方式之一。

我們面臨壓力、需要幫助時,很多人礙於情面和自尊,往往把所有的壓力都放在心裡,背在身上,有時候甚者覺得,朋友不可說,父母不可說,妻兒不可說,越來越覺得孤單。

這樣真的好嗎?

根據研究結論,尋求社會支持,也就是在人際圈裡尋求幫助,也意味著尋求關愛,是人產生壓力反應的本能動作,是面臨壓力時很自然會產生的心理和行為

當我們

拋開這些思想包袱,去跟親人、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煩惱甚至面臨的困難不管他們有沒有提供實際的建議和幫助,這個過程就已經讓自己的壓力得到了釋放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切身的體會,當你敞開心扉吐露煩惱之後,往往都會長舒一口氣,憋在心裡的不快感覺得到了釋放。

如果尋求幫助之後,還能夠得到有效的建議和分享,那就再好不過了。

2、幫助他人

幫助他人也能減壓,這是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

我們在尋求幫助的同時,幫助他人,給予他人關愛,也有助於壓力反應產生正面效應,而且可以通過這一途徑證明自己的能力,體會到人生的價值

在凱利教授的研究中,曾對受訪者提出了幾個問題,詢問他們有多久沒有沒有幫助身邊的人,包括自己的鄰居、以及認識的其他人。

經常去幫助他人的人,壓力往往對他們產生不了消極的作用,不會對他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太大的影響。恰恰相反,這會成為一種助力,提高人的韌性,會讓人擁有打不垮、壓不倒的強大力量。

付出的關愛和同理心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快樂和人生意義,輸出了知識、經驗、財富和體能,幫助了別人,也成就了自己。

3、輸出能量

在人際交往裡,你如果不是分享者,那就是被分享者,也就是接受者。交往過程中,人們的表達特徵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輸出能量,一種是輸入能量。

這種能量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身體飲食補給,而是基於人的知識、經驗、財富和體能交互而產生的有助於人成長、快樂的形式。分享者幫助他人,輸出自己的能量,而接受者或者求助者,接受能量的輸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積累,因此在人際交往裡,選擇合適的對象輸出能量,會讓我們更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讓壓力反應激勵自己,讓人感覺興奮、收穫快樂,讓人際交流充滿意義。

4、聚會交流

人際交往很多時候通過聚會來完成。

我們的工作圈和生活圈,經常都有大量的聚會,這些會讓我們有排遣壓力、放鬆自己的機會。忘掉煩惱,開心地聚一聚,卸下偽裝,在熟悉的人群裡找到真實的自己。或者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也不需要再帶上面具。

但是,過多的聚會也會給人造成壓力,這種壓力可能來自於時間、金錢或者面子,等等。所以,選擇有效的聚會就比較重要了,必要的、聊得來的朋友之間相聚,會更好。

馬上到春節了,這是每年一次的全國大團圓。億萬家庭相聚、重逢,到處都充滿著節日的喜慶,小孩穿上新衣裳,親人互道祝福,朋友把酒言歡。

這個時候,有人開心,有人卻感受到壓力,這個壓力可能來自於金錢、催婚或者菸酒不斷等等,怎麼辦呢?

保持克制,有原則、有選擇地參加,感受聚會的歡樂氣氛最重要。有人一聚會,就喝多了;有人只要被叫一聲,就到處跑著去參加,累壞了;有人明明心裡不想去某個朋友組的局,但還是被強拉過去等等,都不利於發揮聚會交際的正面作用。

聚會是個開心的事情,我們需要選擇快樂的聚會,可以放下防備,暢快地輸入、輸出能量,海闊天空、自由自在地交流。

5、同好共處

什麼是同好?就是有共同興趣愛好、談得來、能產生共鳴的人。交往比較深入的,通常都會成為知己。

當我們面對壓力和挫折時,希望有人能用同理心來考慮我們的想法和做法,理解我們的行為,甚至能依據他們的人生經驗給我們一些建議和幫助。

這些都只有一類人能辦到,那就是同好。我們會發現,有時候你去找人傾訴,想跟人聊聊自己的內心和麵臨的事情,但是別人聽不懂,甚至覺得不可思議,還會發出驚歎“怎麼會這樣”?

我們主張去尋求支持,他人願意傾聽,也能幫我們達到傾訴和減壓的效果。但是能產生共鳴的人在一起交流,更能相互理解,既能共理也能共情,讓相互的壓力得到更好的釋放

我們都需要結交幾個知心朋友,並且經常在一起相處,這種人際交流會讓我們經常聚著聚著,就不覺得壓力是個事了。

害怕壓力?心理學家新成果:如何看待壓力很重要,人際交往可減壓

過年了,回家跟朋友們多聚聚

四、人際交往中要注意的事

雖然通過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的研究,我們知道人際交往對壓力反應的正面力量,但是在交往過程中,我們仍然有一些事項需要注意。下面是我和朋友們交往相處時的一些原則,列舉出來,供大家在人際交往中參考。

1、真誠相待

真誠,是人際交往中首要的。真誠的人,在朋友圈往往都非常受歡迎,得到重視。無論是尋求幫助還是主動去幫助人,總是會得到信任。

2、投桃報李

得到他人的幫助,在力所能及的時候,也主動去分享自己所擁有的,去幫助別人,會好過一味地接受輸入。把自己的能量和能力也進行輸出,人際交往中有來有往才會長久

3、感恩剋制

他人願意接納自己負面情緒,理解自己的不利狀況,甚至還伸手幫自己一把,我們應懷著感恩之心看待這一切。要知道,朋友之間並沒有規定的義務去做什麼,出於同理心,朋友幫助了自己,應該心有謝意。

同時保持克制,不要大小事情都找朋友解決

,而且要在朋友方便的時候進行交流,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4、共理共情

共理,就是要在對事情的看法上達成一致,如果不能達成一致的事情,儘量避免去做深度溝通。可以去尋找能達成一致的人,以免因為爭論傷害感情。

共情,就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他人的情緒。朋友間的互相體諒、理解朋友的境遇,都會更有利於加強人際關係。

5、方式方法

人際交往需要講究一些方式,運用合適的方式,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如果是求助別人,怎麼去講述,是書面的還是面對面,是一口氣講完,還是問答式聊天;如果是要幫助他人,怎麼才能讓他和盤托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對於自尊心強的人,怎麼讓他接受自己的幫助。

讓求助和幫助的過程進行得更順利,也是在人際交往中要考慮到的事情。

6、期待合適

對事情抱有良好期待,並不意味著所有的願望都會實現。無論是在求助上,還是在幫助他人方面,我們既不能期待朋友能解決我們的所有問題,也不要期待自己能解決別人的所有問題。

我們要既要照顧相互的自尊,有較好的溝通方法,又需要讓交際過程舒服可接受,避免過猶不及。這樣的人際交往才會對減壓有積極正面的作用。

結語

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通過她的研究,告訴我們人際交往對於壓力的正面作用,其根本的原因在於,通過人際交往,我們能夠明確人生的意義,激發生活的正能量,選擇對人生有意義的事情,並相信自己能應付隨之而來的壓力。

現在我們知道了,如何看待壓力至關重要。關愛造就韌性,求助他人和幫助他人都可以緩解壓力

。在生活中用更積極的態度看待壓力,幫助他人,會讓我們的找到人生的樂趣和意義,壓力也會得到釋放。

害怕壓力以及把壓力常放在心裡,會導致壓力增加,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許多心理學研究案例都表明,當你吃喝玩樂、沒心沒肺、開心度日的時候,很多心理上的疾病和症狀都會慢慢消失。正如她所講,人選擇將壓力反應當做助力,生理系統也會跟著無所畏懼

我也希望那個從八戒一下變成悟空的朋友能知道這些,別再因為擔憂和害怕壓力而憂心忡忡,多出來跟朋友們聚聚會聊聊天,也可以多去關愛和幫助別人。要相信自己能面對眼前和未來的壓力,該做什麼做什麼,別把事情總悶在心裡。

最後,我們要做的,就是別把壓力當回事。面對壓力,選擇人際互動,參與人際交往,用關愛造就心理韌性。選擇去做積極、有意義的事情,相信自己能應付隨之而來的壓力,並在其中收穫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