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手記丨溫情司法在“雲”端

那一摞摞卷宗,是形形色色的人和生活。每一個案件的背後,都有一個別樣的故事。

法官手记丨温情司法在“云”端

溫情司法在“雲”端

法官手记丨温情司法在“云”端

前幾天,我在開庭之前發了一條朋友圈,配文“華爾街睢寧分街,你值得擁有!”當時我面對四塊大屏幕,真是有種炒股的既視感,其實是在“雲”審判。微信好友紛紛點贊,既為我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司法應對而稱讚,又覺得這種庭審方式真是新穎又特別。從沒想到有一天會面對攝像頭工作,法官搖身變“主播”,一面詫異於自己的觀念幾乎快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一面又感慨於原來是可以實現這種自我重建式的變化。誠然,新冠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節奏,讓我們猝不及防,但隔空開庭“雲”審判,司法活動不打烊,又讓我們的工作儘量能做到有條不紊地進行。

微博上的一條熱搜話題#疫情結束前不要和家人吵架#引來四萬網友的熱議,看來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共性問題。隨著疫情的發展,數億人在經歷著“封閉式婚姻”,有的歡喜,有的心寒,彷彿短短的幾十天裡,已看盡了餘生。我所在的少年家事審判庭主要審理家事糾紛,在一般公眾的認知裡,家事案件主要處理的就是家長裡短的事務,似乎不那麼“高大上”,但是家事案件兼有人身性、財產性的特點,與審理一般民商事案件不同,家事審判的職能定位並不僅僅是簡單的財產利益分割,還包括修復婚姻家庭關係、治癒情感,因此家事審判對於維護家庭穩定和社會和諧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疫情期間居家隔離是對婚姻、對家庭的一場考驗,有的矛盾糾紛自行化解,有的卻激發出更加嚴重的衝突。‍

對與錯,愛是永不止息

法官手记丨温情司法在“云”端

這是一件普通的離婚案件,女方以雙方性格不合起訴離婚。剛拿到案卷時,我覺得應該進一步瞭解女方提起離婚訴訟的原因,因為很難去定義“性格不合”這四個字,小到洗碗做飯,大到人生三觀,都可以稱作性格不合。只有瞭解矛盾產生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做調解工作。於是我主動加了雙方的微信,建立案件微信群,通過網上聊天,得知他們之間的導火索源於“買口罩”。因為家中缺乏防疫物資,女方就讓男方去採購一些口罩和酒精,男方打了幾個電話後說沒辦法買到,女方說了一句:“你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有什麼用!”男方的自尊心彷彿一下子被戳痛了,遂與女方發生吵打,女方一氣之下就起訴離婚。在多數人看來,這真的是一件小事,不至於導致感情破裂的後果,但我們並非當事人,也許導致這種狀況的不僅僅是這件小事,可能是日積月累的矛盾,“買口罩”只是壓倒夫妻感情的最後一根稻草。於是我在微信裡和他們溝通,經瞭解發現雙方還是有很深的感情基礎,只是因為隨著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加之溝通不暢,二人逐漸疏遠,經過反覆調解,雙方釋然,均表示經歷這場疫情,更加懂得珍惜二字,而不應相互埋怨。在開庭之前,女方申請撤訴,夫妻二人重歸於好,結局圓滿。

審理離婚案件多了,就會多一些對生活的感悟,真實的生活,總是有血有肉,有讓你哈哈大笑的瞬間,也有讓你淚流不止的時刻。生活更多的是,三餐與四季的恬淡,而不是跌宕起伏的驚險,唯有陪伴才是最深情的告白。就像上面那個案件,其實夫妻之間,哪裡存在什麼對與錯,唯有愛,永不止息。‍

是與非,轉身是最好的開始

法官手记丨温情司法在“云”端

當然也有無法挽救的婚姻。2006年3月,王某與仝某經人介紹相識,2007年3月辦理結婚登記,同年9月生育一子仝某某。在十餘年的婚姻生活中,雙方一直吵打不斷,長期分居,現王某提起離婚訴訟。在收案後,我和助理第一時間對案件進行討論分析,同樣採取建立“一案一群”的方式,利用對應案件的微信群,引導雙方當事人將證據拍照發送至群裡,並發表質證及調解意見。在溝通過程中,仝某表示其二人的婚姻已名存實亡,同意離婚,但主張孩子的撫養權。我們尊重雙方當事人對婚姻是否延續的態度,因此也沒有過多地進行干涉,而是將精力著重放在仝某某由誰直接撫養以及夫妻共同財產如何分割方面。經過調解,基於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原則,在徵求仝某某的意見之後,我們根據仝某某目前的學習和生活狀態,王某與仝某的居住條件和收入狀況,認為由仝某直接撫養仝某某比較適宜,對此王某也坦然接受,同時雙方對房屋、車輛、商鋪經營權等財產權益也達成一致的分割意見。後通過線上開庭,當事人對書記員發送的調解筆錄簽字確認,案件在疫情防控期當事人不見面的情況下順利審結,矛盾妥善化解。

誠然,我們希望每一對夫妻都恩愛,每一個家庭都幸福,但是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對於無法挽救的婚姻,我們也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見,不強求不強留,妥善處理財產分割和子女撫養的矛盾糾紛,維護婦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同樣也是一種司法關懷。好好相見,好好告別,共同延續對孩子的愛。‍

愛與恨,親情永不融化

法官手记丨温情司法在“云”端

年逾七旬的張某共生育三名子女,在子女年幼的時候與妻子離婚,後外出務工。現因年老體弱回到家中,向子女索要贍養費。在看到案卷材料時,我們認為按照法律硬性判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以調解方式化解家庭矛盾才是最佳途徑。經過電話溝通了解,子女埋怨父親未盡到撫養義務,我們一方面向他們釋明法理,一方面動之以情,特別在疫情防控期間,老人的身體健康、生活起居、精神方面需要特別的照顧,雖然父親在子女年幼時關心不夠,但親情仍然存在,血濃於水,通過逐個擊破的方法分別疏導,動情說理結合,做通了當事人的思想工作,最終一家人達成協議,張某的生活費、醫療費作了妥善安排。

作為家事審判的一線法官,我們無法瞭解每個案件背後的所有故事,但是在每一個案件中多一分耐心和理解、多一分傾聽和溝通,就有可能對一對夫妻破鏡重圓、一對父子冰釋前嫌起到積極作用。服務為民不是紙上空談,務必要想方設法為當事人排憂解難,從老百姓出發,讓當事人少走彎路,使司法過程更加人性化和簡易化,在疫情防控期間,我們同樣傳遞司法正能量,使得溫情司法在“雲”端綻放。‍

法官手记丨温情司法在“云”端

睢寧縣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