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国教授: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周庆国教授: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治学大家谈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20年注定是与众不同的一年,奥运延期、高考延期、开学延期,疫情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疫情过后,很多行业会重新洗牌。这对每个个体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段自由思考的时光来梳理过去,规划未来。作为信息学院的一名教师,我想分享三个身边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知”。我的一个硕士研究生S同学,是土生土长的兰大学生,本科时就经常到我实验室和我探讨无人机的原理和应用方面的话题。我当时觉得这个学生比较有培养潜力,就把他招到实验室读研。有一天,他突然跑过来跟我说要做无人车,并且要在毕业前做出兰大的第一台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本身就非常复杂,涉及很多非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工程设计复杂、难点众多且非常烧钱,在一个理科为主的院校开展这方面研究难度非常大。但他的坚持最终打动了我,我抽调研究生组建了无人驾驶研究团队Rock Auto,缺乏硬件设备就寻求校企合作。克服了重重困难,我们终于在他毕业前推出了兰州大学(也是甘肃省)的第一台无人驾驶汽车,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去年,我们还在智能交通顶级会议ITSC上发表了团队的研究论文。S同学毕业后去了外企戴姆勒继续从事无人驾驶研究,且正在申请攻读名古屋大学无人驾驶团队的博士。知者不惑,S同学就是一个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研究兴趣、清楚自己以后要走的道路的人,并愿意迎难而上为之付出努力。因此,大家在学习中一定要想明白自己的兴趣点和自己要走的路,这样在工作和学习中就不再迷茫。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年我也一直尝试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点,鼓励学生思考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人工智能导论》、《基于机器人的实践方法》等通识课上,经常引入编程比赛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组队实践。这个过程让学生提前经历了科研项目的洗礼,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找到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的科研兴趣点。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仁”。我们团队来自奥地利的Nicholas Mc Guire教授,我们通常亲切地称他为Nicho。确切地说,他首先是我的“网友”,我们是1999年在邮件列表认识的。他与我亦师亦友,是他引导我进入开源软件这个大世界。由于视觉障碍,Nicho在上大学后不久就退学了。在这种情况下,Nicho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新的规划,接受了开源软件的思想并决定投身其中,推动软件产业朝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开源共享的角度发展。在那之前,Nicho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编程,他决定从零开始学习软件开发。从事过计算机行业的人都清楚,软件开发带来的视力负担很重,而Nicho当时矫正后的视力面对着50多寸的大屏幕也需要设置为超大字号才能看清几行英文字母,其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我们不知道Nicho经历了多少困难,但他凭借造福社会的“仁者精神”自学成为开源软件领域的专家,并在线上线下开班讲学答疑解惑,使得诸多来自全世界的爱好者、研究者获益匪浅。2005年,Nicho和我一起开始组建兰州大学分布式与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从事开源软件研究,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了涵盖人工智能、智能驾驶、分布式与嵌入式系统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团队。Nicho的初衷是出于他对开源软件运动的情怀,他为兰州大学信息学科作出的贡献促进了我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开源软件的发展。2009年,Nicho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一个近乎全盲的高中毕业生是如何通过自学成为开源软件领域的翘楚。仁者不忧,Nicho的故事告诉我们做研究时也要有造福社会的梦想和情怀,做学术时要选定一个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方向,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

周庆国教授: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治学大家谈

Nicho教授带领实验室师生搭建

农业机器人试验场地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勇”。Y同学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小时候靠着放羊攒学费读书。他后来通过努力考上兰州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Y同学在大学和硕士期间都表现平平,还经常勤工俭学筹集生活费。为了改善家里生活条件,他在硕士毕业后去了软件公司工作。后来在工作迷茫时和我聊天,我把他招回来读博士。Y同学平常不善表达,具有典型的工科男特点,但是这类学生也有隐藏的优点,做事能够持之以恒、不怕辛苦。他可以在我们研究农业机器人项目时冒雨背着几十斤重的土袋在胡杨楼上下跑四十几趟,也可以写出长达三千字的兰州大学最美博士论文致谢。这类学生勇于做事,但生活阅历不足导致他们开始时人生规划比较迷茫,科研没有方向且失败后容易放弃。对于这类学生,我一般会先给一些比较小的研究课题,让他们慢慢掌握科研技巧并逐渐培养出学术自信和学术激情,之后他们就可以凭自身毅力在某个方向持续地研究下去。Y同学在几次学术锻炼之后就可以在几百人的演讲大厅幽默地作学术报告,后来在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上也取得一些成绩,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学术论文十几篇,也是目前我学生里著作最多的。在兰大有很多这样的学生,朴实执着甚至在学习研究中有点“死脑筋”,但只要帮他们找到合适的方向,他们就能沉下心做研究并做出成绩。所以,对于我们大多数西北地区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勇者不惧的精神,要在选定研究方向以后勇敢执着地走下去,厚积薄发。

以上三人的故事印证了孔子的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目前国家大力发展新工科教育的关头,为师者更需要具备S同学的求知若渴、Nicho教授的大气情怀和Y同学的执着坚毅,找准目标,努力拓展自身属性,跳出舒适圈,打破学科专业的藩篱,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构建新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我想借以色列赫兹利亚跨学科研究中心Shimon Schocken教授的话来做结语:Educators don’t necessarily have to teach, instead, they can provide a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that tease out your natural ability learn you own.(教育者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自学潜能)

周庆国,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际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目前主要从事安全关键系统、嵌入式系统、智能驾驶、虚拟化技术的研究。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务处

主编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