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獎勵越得寸進尺,如何應對成長的“扇貝效應”?家長要懂這幾點

文|蛋黃育兒

童心未泯的我最近在追一部很經典的電視劇,你猜到了嗎?就是“家有兒女”呀,經不經典。小時候看這部劇覺得好笑,長大後再看這部劇劇,覺得這是一部人生哲理劇。

電視劇中有一集說到,媽媽把打掃家務的活交給了爸爸,爸爸則拿這原本請家政的錢給,對孩子們實施卡制的獎勵方法,用做家務來換取卡片,最後兌換換取零花錢的方法。爸爸覺得既可以省去原本的一比零花錢的開支,又可以讓孩子們在做家務中得到鍛鍊。

越獎勵越得寸進尺,如何應對成長的“扇貝效應”?家長要懂這幾點

慢慢的這種卡片制開始出現了問題,孩子們為了得到更多的卡片。一天做七頓飯,不該洗的該洗的衣服全洗了。不過多久,原本印好的卡片就都發完了,爸爸開始察覺到問題,開始嚴厲的制定規則,例如擦電視機,拖地沒有卡片。導致原本孩子們高漲的所謂“行動力”,急劇下降,變成了很多得不到卡片的家務活沒有孩子幹,而孩子們即使空閒也不會幫助需要幫助的父母理由很簡單,因為沒有卡片……

越獎勵越得寸進尺,如何應對成長的“扇貝效應”?家長要懂這幾點

在瞭解了教育心理學後,我開始在想孩子們的這種行為,是不是一種“扇貝效應”呢,因為獎勵而幹家務,沒有獎勵則不幹家務。是不是有很多家長不瞭解“扇貝效應”呢,那麼下面且聽我講解。

越獎勵越得寸進尺,如何應對成長的“扇貝效應”?家長要懂這幾點

在固定時隔強化程式中,個體的行為效率呈現出扇貝形曲線的變化趨勢,這種現象稱為扇貝效應。扇貝效應最先發現於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白鼠實驗”,每隔20秒對老鼠進行一次強化,白鼠的行為趨勢曲線呈現扇貝式的形狀。

也就是說獎勵機制能讓小孩的積極性會瞬間達到峰值,但是在經過長時間的有規律的獎勵後,如果突然撤銷這個獎勵機制,小孩可能會劇烈的抗議,在“家有兒女”中就因為取消卡片制的獎勵,而孩子們開始拒絕幹一些家務。

固然,用獎勵的方法讓孩子去做一些事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能讓孩子體會到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當時若是當孩子們用所謂的“獎勵”來向父母索要更多,這就會變成得寸進尺,若父母不好好運用“獎勵制”,孩子的價值觀就會有所偏差。

那麼孩子們做的什麼程度能稱之為“得寸進尺”呢?

舉個例子,爸爸對孩子說:“你今天要是能像昨天一樣把碗給洗了,我還獎勵你,去吃一次必勝客”。孩子不幹了,“我不要,我今天要是把碗洗了,你得給我買一雙限量版的球鞋”。更甚者,“爸爸,我答應你回學校參加高考,去上大學,你是不是得給我買輛車呀”,爸爸為了讓孩子回學校唸書,輕易答應,心裡默唸:咱家不差這點錢,嘖嘖嘖,這真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呀,說要就要。要是有一天他看上一個姑娘,想要跟她在一起,回家跟父母說,“你讓我和那個誰誰誰在一起吧,她是你們公司的,你要讓她跟我在一起,我就離家出走”,父母能把他們有的無條件的都給你,可是人家姑娘不願意,你能怎麼著?絕食,離家出走,還是找個高樓大廈一躍而下呢。這就是“得寸進尺”。

越獎勵越得寸進尺,如何應對成長的“扇貝效應”?家長要懂這幾點

為什麼最後會有一些孩子走向極端?因為“得寸進尺”的毛病是從小慣的,父母永遠不能覺得孩子還小,覺得孩子要求不過分就滿足孩子。更不能因為不差錢就在一些原則性的事情上妥協答應孩子的無理要求。

不知道你們家的孩子是不是有過“得寸進尺”或者是一直在“得寸進尺”呢?反正啊,我小時候就是一個熊孩子,也有過得寸進尺,但是後來就不經常能在父母身邊了,就沒機會得寸進尺了。

對於孩子的獎勵不能少,因為適當的獎勵能夠鼓勵孩子。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適當地獎勵孩子呢?到底怎樣才能用好獎勵,最終形成孩子良好的習慣呢?

越獎勵越得寸進尺,如何應對成長的“扇貝效應”?家長要懂這幾點

第一:沒有規律的獎勵更有吸引力

在新知識、新行為、新習慣的初始學習階段,連續的、固定的強化是必要的,這能夠讓孩子很容易地完成要求的任務,儘快地得到獎勵。

緊接著,當孩子的學習或者行為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斷延長強化的間隔時間,直到最後撤銷強化。在延遲強化的過程中,可以變化間隔的時間,使學生不能找到變化的規律,從而避免他專心地等待強化。

比如,孩子出門為了節約時間,不走斑馬線就過馬路,那你可以告訴孩子走斑馬線過馬路可以保障我們的安全,並且你每次都能做到就可以獲得獎勵。

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表現慢慢變好時,家長再跟孩子說:“你之前的表現特別棒,為了幫助你養成這樣一個良好的習慣,接下來的兩個星期我都會對你在外面的行為進行觀察,如果這段時間內你都能像之前一樣遵守秩序,我就獎勵你更喜歡的獎品。但是如果這段時間內你違反了我們的約定,我就不給你獎勵。”

再過一段時間,考察間隔就可以調整為一個月。調整後的獎勵方式,就不像之前那麼有規律。慢慢地,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間養成好習慣。

第二:視孩子的表現而定,給孩子一些突如其來的獎勵

不要明確告訴孩子他做好了什麼事情就能得到什麼獎勵,否則孩子們有可能是因為獎勵而努力,而不是自己本身想做好這件事。

比如,孩子在學校,因為幫助了同學,而耽誤了時間晚回家,孩子因為怕被你罵而告知你之所以晚回家是因為幫助了同學。你可以因為孩子樂於助人而獎勵他同時告訴他如果有事晚回家要給爸爸媽媽打電話告知,不然我們會擔心。這樣既獎勵了孩子,又能讓孩子明白樂於助人是好的,那他以後還會樂於助人。

越獎勵越得寸進尺,如何應對成長的“扇貝效應”?家長要懂這幾點

第三:小心孩子“得寸進尺”

最重要的來了,如何避免孩子“得寸進尺”。

孩子們都是小機靈鬼吶,面對家長提供的獎勵,他們有時會討價還價。當自己的訴求得到滿足時,他們就會不斷提高對獎勵的要求。比如從一頓大餐到一次旅行、一部手機,最後可能是一輛豪車或一棟房子。扇貝效應因為孩子要求的不斷提高而重新閃現了。

有些父母感到無奈,卻也只能埋怨:“這孩子真不聽話,不好管!”而有些父母卻依然滿足孩子,這時孩子的慾望就膨脹了,一膨脹就自然而然“得寸進尺”。

不要把孩子得寸進尺歸結於孩子本身,父母也是有責任的。面對孩子的訴求,父母應該分辨清楚哪些要求是可行的,哪些要求是不可行的。

不可行的要求堅決不能答應,要讓孩子知道,雖然是獎勵,但決不能滿足你的不合理要求。如果孩子知道家長的態度堅決,也就知難而退了。哪怕他們用“哭鬧”來要挾,家長也決不能妥協。

在獎勵孩子時,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提出的要求的合理性,滿足不合理的要求只會助長孩子的壞行為,而不會養成好習慣。

越獎勵越得寸進尺,如何應對成長的“扇貝效應”?家長要懂這幾點

第四:與孩子合理的約定一些事情

孩子們在沒有手機的時候都喜歡看電視,家長先和孩子約好允許看電視的時間,如每天半小時,孩子做到了,就可以得到他喜歡的獎品。對孩子作業拖拉的行為也可採用此法。讓孩子自己給自己規定一個作業時間,再給他一個小鬧鐘,撥好時間,在鬧鐘鈴響以前完成作業,可以得到他所喜歡的獎品。

這些合理約定一段時間後,孩子就能自覺完成,即使沒有獎勵,因為孩子們已經養成了按時的好習慣。

越獎勵越得寸進尺,如何應對成長的“扇貝效應”?家長要懂這幾點

面對“扇貝效應”,你想好開怎麼對待孩子了嗎?在“家有兒女”中,最後,劉星小雪下雨可是即便沒有獎勵也積極幫姥姥洗碗了呦,他們的爸爸媽媽是怎麼教育他們的呢,你想好怎麼教育你的孩子了嗎?

你是如何面對孩子得寸進尺的小聰明的?歡迎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