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城區:引領強村富民路

 亳州市譙城區積極推進黨建引領扶貧民生工程,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形成“黨建助扶貧、扶貧促發展”的工作格局。近年來,譙城區古城鎮張橋村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群眾就業,激發內生動力。

  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張橋民族村,下轄9個自然村,總人口979戶3405人。全村耕地面積8475.61畝,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落後,2014年被確定為貧困村。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幹部的共同努力下,著重在建強隊伍、發展產業、脫貧攻堅上下功夫,有效激發組織活力。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5%以上,降到2017年的0.5%,2018年順利實現“戶脫貧村出列”的目標,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目前集體經濟收入已達到50萬元以上。

  強化基層組織,提升戰鬥能力

  加強班子建設。張橋村把村“兩委”換屆作為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補齊黨建工作短板、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注重把年輕有朝氣、創業有活力的實幹型、帶動型的致富能手、大中專畢業生、復轉軍人等選進村“兩委”班子,全面提升村幹部致富帶富的能力和本領。

  提高幹部素質。張橋村第一書記李國文切實扛起抓黨建促脫貧的主體責任,利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聯席會議,通過集體學習與談心談話活動,提高村兩委的理論水平和思想認識;經常性開展廉政警示教育,通過觀看警示教育片,提高拒腐防變能力。著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真正實現選好帶頭人、配強一班人、造福一村人。

  強化黨員教育。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每月確定一個黨員活動日主題,組織黨員學習實踐,拓寬眼界,打開脫貧致富思路;針對流動黨員,建立微信黨支部,及時瞭解支部動態,參加支部活動;堅持書記講黨課、幹部上講臺、黨員有學習,引導黨員群眾堅定信念、主動作為,提升黨員隊伍整體素質。

  積極爭取項目,推進雙基建設

  張橋村駐村工作隊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同時,積極爭取各方面的項目資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全村道路硬化12條14公里,實現村村通水泥路,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安裝太陽能路燈141盞;修建下水道工程4200米,實現新建村莊全覆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8000餘畝;修建13座橋,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已經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安全飲水實現戶戶通,電網改造全部完成,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為改善村容村貌,張橋村投入20萬元在村主幹道兩旁栽植女貞風景樹1800餘棵;新建農民文化大舞臺,農家書屋藏書量1200冊,協調“文化下鄉”演出;投資43萬元建設村公辦幼兒園,現已投入使用,有效解決兒童學前教育問題;修建張橋村衛生服務室,改善就醫條件,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深入開展農村“三大革命”,不斷加強村莊環境整治,推進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有效淨化農村環境。

  拓寬致富門路,發展集體經濟

  脫貧攻堅的關鍵是要發展產業,只有產業發展了,村民富裕了,才能從根本上剷除貧根,徹底脫貧致富。針對產業發展後勁不足的問題,第一書記李國文堅持以黨建搭臺、經濟唱戲為主題,通過產業扶持、項目支撐,大力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鼓勵群眾創業就業、促進村民增收。

  產業種植初見成效。以村集體名義租地10畝發展蓮藕種植,連續兩年喜獲豐收,銷往附近各鄉鎮集市、學校、醫院及周邊企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萬餘元。相應帶動21戶貧困戶集中租地24畝發展蓮藕種植,由村裡抽調精幹人員負責蓮藕生產,引進優良品種實行統一租地、統一購種、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分紅的“六統一”種管模式,達到節約成本、增加收入的目的。

  種養結合共促發展。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一班人走村入戶開展思想工作,充分利用市、區扶持政策,為70戶貧困戶141人發展觀賞苗木141畝,村裡積極與羽翔家庭農場聯繫簽訂協議,由羽翔家庭農場提供優質苗木,並負責產前指導、產中管理、產後銷售事宜。駐村工作隊充分利用張橋村少數民族養殖牛羊的技術經驗,協調投資200多萬元養殖黃牛、毛驢260多頭,存欄山羊近千頭,幫助聯繫拓寬銷路,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協調爭取民族發展資金120萬元,用於蔬菜和蘑菇大棚建設及蘑菇菌棒、蘑菇種植架的購置,發展大棚蔬菜生產,吸納17名貧困人口就業,村集體年經濟收入增加4萬元。

  結構調整帶動致富。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村民致富步伐,駐村工作隊積極鼓勵農民流轉土地,大力發展中藥材規模種植,實現規模效益。目前,亳州遠發藥業有限公司流轉500畝,惠隆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720畝土地,用來發展中藥材種植,且已帶動26戶村民種植200餘畝白朮、牡丹、亳芍等中藥材。在種植大戶規模經營帶動下,土地流轉費用由以前的300-500元/畝,漲到800-900元/畝,增加了廣大農戶的經濟收入。

  張橋村駐村工作隊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各項要求,切實做到“真貧不落一人,資金不落一分,政策不落一項,產業扶貧不落一戶,健康扶貧不落一家,春風行動不落一戶,幫扶不落一方,雙基建設加快推進,不少一村”。堅持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因戶制宜,充分結合本地資源特色、區位優勢、政策環境,積極爭取民族發展資金,找準項目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壯大村經濟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