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城區十河鎮位李村:“土特產+旅遊”拓寬村民致富路

譙城區十河鎮位李村:“土特產+旅遊”拓寬村民致富路

劉須正在製作粉皮

  一大鍋熱水燒開後,把事先調好的紅薯粉倒入抹了油的平底盆,搖均粉漿,把平底盆放入開水中,粉漿凝固後,把平底盆快速撈起扔進旁邊的冷水盆,然後挑起粉皮,拿到竹架子上晾曬,最後就有了一張張晶瑩剔透的紅薯粉皮……這個過程說起來不短,但42歲的劉須現在做起來一氣呵成,她笑著告訴記者,“做粉皮是婆婆教的技術,生意好是沾了咱村搞旅遊的光。”

  臨近年關,譙城區十河鎮位李村漸漸熱鬧起來。不少村民依託“國家級旅遊扶貧重點村”的招牌,利用自家栽種的紅薯正加班加點的生產粉絲、粉條、粉皮等當地傳統特色農產品。

  劉須的婆婆劉子蘭已經82歲,但思維清晰,身體硬朗。她從二十多歲開始製作粉皮、粉絲、粉條,已經做了幾十年,雖然手工製作非常麻煩,但是味道好、不愁賣。手藝傳給劉須也有四五年了,去年她們家僅粉皮一項就賣了七八萬元,附近一些經常過來幫忙的六七十歲的老人也跟著沾了光。

  “快到年關,生意都忙了,我沒事就過來幫幫忙,都是輕活,一天收入五六十元。”2019年12月24日,正在位李村五戶營劉須家幫忙的72歲貧困戶楊振亭樂呵呵地說,“現在都脫貧了,不愁吃、不愁穿,閒著也是閒著,不如掙倆錢過大年。”

  “製作粉皮、粉絲、粉條是村裡的老傳統,我想把它傳承下來,就請了幾個老人過來指點我,貧困戶優先,體力活都是僱年輕人幹,老人們就幫忙曬粉子、下粉條、晾粉皮,很輕鬆。” 44歲的趙有利一邊給妻子劉須幫忙,一邊對記者說,他們家流轉土地17.33公頃,其中六分之一的土地栽種了紅薯,全部打粉後用於粉皮、粉絲、粉條生產,“我也想抓住村裡搞旅遊的機遇,搞些旅遊產品,增加收入,也帶動貧困戶一起致富。”

  “紅薯粉絲、粉條、粉皮是當地的特色產品,主要依託有傳統手藝的家庭工廠生產,經過包裝,形成特色旅遊產品,推向市場。”市檢察院專職檢委,位李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邵利明介紹,位李村2017年被授予國家級旅遊扶貧重點村,依託亳藥花海休閒觀光大世界項目,村裡大部分土地流轉給了藥材企業,用於種植觀賞性中藥材,其中大部分用於種植亳菊。村民在獲得穩定土地收益的同時,還可以為流轉企業進行施肥、鋤草等田間管理,實現家門口務工掙錢。圍繞旅遊村建設,村裡正積極扶持有能力的村民打造旅遊特色農產品,依託電商平臺,幫助村民推銷,同時向外來遊客積極推介,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尤其是貧困戶收入,“以亳藥、民俗等特色為媒,積極發展生態旅遊,位李村正由貧困村變為民俗村、旅遊村,截至2019年底,該村貧困戶已全部脫貧,正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