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學系楊立華教授談儒家《大學》的16句話

楊立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一身儒雅的學者風範,和10年前沒有什麼兩樣。可以想象,大概10年後的他也不會有太多改變。沒有憤世嫉俗的批判,也沒有悲觀厭世的抱怨,他永遠展現的是冷靜、淡定、從容的大家之風。


北大哲學系楊立華教授談儒家《大學》的16句話


做學者如是,經商之人特別是有所作為的大企業家也應如是。

1. 《大學》是先秦時期作品,是號稱“三禮”(儀禮、周禮、禮記)之一《禮記》中的一篇。早期,詩書禮儀春秋的核心是儀禮,但禮記作為儀禮的附錄用來解說儀禮131篇散篇文章,是圍繞儀禮展開的。一說《禮記》是孔子的弟子聽《儀禮》時所留下的課堂筆記、讀書筆記。自唐朝以後,《禮記》的地位超過了《儀禮》。

2. 《大學》是《小戴禮記》49篇中的1篇,自唐朝以後“禮”即指《禮記》。研讀《禮記》已經成為進入儒家經典繞不過的一塊基石。

3. 對於國學經典的研讀,沒有十幾年功夫是不會有透徹領悟和準確理解的。電視毀人,特別容易讓人誤以為自己會飛。有些人在電視上講論語,可以說有其自己的貢獻,但只是恰好站在了風口上而已。

4. 國學熱始於1993年,但亂象叢生,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因此,要警惕兩種傾向:一是傳統文化激進,代表言論就是“中國現在道德淪喪,需要恢復到中國傳統中”。二是反智主義傾向,代表之一就是辟穀。學國學根本上是為了越讀越明白,通過辟穀等某種方式提升自己的境界是見所未見的。如果說辟穀沒有效果也不準確,至少它能減肥。因此,在心智成長的路上沒有纜車,要方向、方法、內容都對,才能一步步達到頂峰。

5. 今日通行《大學》有兩個版本:《四書章句集註》本(中華書局)和《禮記正義》本(上海古籍)。後者稱舊本或古本,前者中的《大學》第六章“格物致知”章是朱熹補寫了散佚的《大學》,因此稱為改本。建議大家必備一本《四書章句集註》(中華書局),這本書可以不看,但不能沒有,屬於提升檔次的“鎮宅之寶”。南宋哲學家朱熹認為四書正確的研讀順序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6. 學國學為了什麼?坐在這裡,學習是一個方面,其實就是一個反思自我的契機。反思不是生活狀態,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可以對自己提問:(1)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是值得過的?(2)擁有什麼樣品德的人能過這樣的生活?(3)我們怎麼成為這樣的人?《大學》就是回答後兩個問題的。

7. 儒家的重心是教和學,這也是儒和道的區別。道認為道法自然(自然即自己而然),道主張教化既不可能也不必要。而儒主張自我教化和風俗教化都是教和學,任何好的社會一定是以好的風俗為基礎的。

8. 希臘、羅馬有古無今,今日西方有今無古,唯有中國亙古亙今,國人應樹立文化自信和自覺,對自己的文化應該呵護和珍視,存有溫情和敬意。來聽我講課,我並不是要將你們的目光引向我,而是引向我所追逐的方向。

9. 人的本質傾向是向善的,不管現實呈現的是善是惡。每個人今天的狀態,都是選擇、放棄、偶然獲得、不得已錯過綜合的結果。

10. 《大學》的三綱領: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人不能活得懈怠,也沒有資格懈怠。內在生命力的飽滿洋溢,就是善。做該做的,得該得的,就是善;做不該做的,得不該得的就是惡。至善,即知分、安分、盡分。分就是一個人的位置,分位。消長之道,進退之理。中國的文明是知止的文明,從不掠奪,高貴到骨子裡的文明。我們的博物館裡,見不到一件物品是從別國掠奪來的,而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博物館裡掠奪的東西數不勝數。中國人的善也是高貴到骨子裡的善。我們沒有理由自卑。

11. 領導力取決於說服,從修身開始。真想學習管理的人,不如把《大學》最後一章背熟。

12. 自欺的原因是怯,是無勇。只要你做了一件事之後,不停地跟自己解釋,找藉口,其實就是做錯了。

13.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就是最起碼的不自欺。如果有一件事你無條件地就不去做,比如無條件地不出賣自己的親人,那就是你慎獨的點。通過長時間的慎獨達到誠意。

14.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忿怒後就過去了,即“有忿懥”。忿怒後還留在心裡,就是“有所忿懥”。人越是熟悉到一定程度時,越是不在意,訓老公像訓兒子一樣。所以有個詞叫“相敬如賓”特別好,再熟的人最起碼的尊重也還得有。真正的耐心應該留給自己人,而不是隻對外人客客氣氣。

15. 四種情緒不能凝滯在心裡:忿怒、恐懼、好樂、憂患。

16. 熟讀《大學》,讓它真正成為你生命中根基性的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