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杜崗決心蛻變 打造新時代樣板村

河南法制報周口訊 9月24日上午,媒體採訪團在西華縣委書記林鴻嘉的引領下,來到西華縣紅花集鎮杜崗會師紀念館,瞻仰烈士足跡,聆聽英雄故事。

紅色杜崗決心蛻變 打造新時代樣板村

紀念館由紀念碑、展廳、四位將軍的雕塑像、展示會師經過的浮雕牆以及彭雪楓將軍的塑像五部分組成。

紅色杜崗決心蛻變 打造新時代樣板村
紅色杜崗決心蛻變 打造新時代樣板村

“‘不復失地誓不還’的東征軍歌響徹西華大地。杜崗會師是新四軍軍史、華中抗戰史以及黨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它使分散的抗日武裝融為了一體,點燃了豫皖蘇抗日的烽火。”講解員介紹到。

回顧歷史:半個月的短暫相處 建立深厚軍民魚水情

1938年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豫東、徐州、開封相繼失守,武漢吃緊,中原告急。在這樣的緊急關頭,中共中央指示河南省委派出幹部,發動群眾組織游擊戰爭,打擊侵略者,拯救敵佔區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選擇合適的會師地點顯得尤為重要。時任河南省委軍事部部長的彭雪楓等一行四人就來到周口、扶溝、西華,瞭解當地政權組織建設和武裝建立以及群眾的抗日熱情等情況。

紅色杜崗決心蛻變 打造新時代樣板村

彭雪楓將西華的情況電告給了中央,中央決定將西華做為部隊東進抗日的第一站。1938年10月8日,彭雪楓率領新四軍遊擊支隊和吳芝圃率領的抗日遊擊第三支隊,蕭望東率領的先遣大隊在杜崗村勝利會師。

部隊在杜崗會師期間,受到了西華人民的熱烈歡迎和物資上的大力支持。在黃河水氾濫成災、生活極端艱難困苦的情況下,西華人民咬緊牙關,勒緊腰帶,不但解決了1000多人的吃、住、用問題,而且在遊擊支隊離別時,還贈送3萬多斤糧食,7天的乾糧,兩萬塊現大洋,另有棉衣、鞋、襪、鞋墊等一大批慰問品。

紅色杜崗決心蛻變 打造新時代樣板村

1938年10月24日,部隊離開西華,奔赴豫皖蘇抗日前線。這支隊伍逐漸發展壯大,成為日後堅持華中抗戰的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新四軍第四師。建立了聞名全國的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西華人民為了紀念新四軍第四師的光輝誕生,緬懷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教育子孫後代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1992年,經中宣部批准,在杜崗會師紀念地舊址上建立了紀念碑一座。2012年又在紀念碑前建立了500平米的展廳。

現如今杜崗決心蛻變 打造新時代西華樣板村

杜崗村支部書記李長青激動地說:“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2015年,在周口市紀委結對幫扶下,縣、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生產道路全部暢通,下水道升級改造,村容村貌大改觀,村民精神面貌提升,基本素質也得到提高。總之我們村發生了大變化,現在是市級文明村。”

依託紅色底蘊,帶動經濟發展。西華解放以來,歷屆西華縣委縣政府一貫高度重視杜崗會師紀念館建設和紅色基因、紅色文化的傳承發揚,每逢清明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節慶,舉行大型紀念活動,各地黨員群眾絡繹不絕、前來瞻仰,現在每年接待20萬人次以上,免費講解達500餘場次,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紅色杜崗決心蛻變 打造新時代樣板村
紅色杜崗決心蛻變 打造新時代樣板村
紅色杜崗決心蛻變 打造新時代樣板村

杜崗會師紀念碑紀念館已經成為豫東重要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杜崗會師精神已經成為新時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自發自強,發展綠色種植。 杜崗村在傳統農業種植的同時,發展蓮藕、苗木等特色種植1500餘畝,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發展了綠色種植。

紅色杜崗決心蛻變 打造新時代樣板村

勇於探索,打造養殖基地。30歲的李少洪,高中畢業後去南方打工時,發現鴿子蛋在外面比較暢銷,想回來創業養鴿子。2015年回到家鄉後,在政府幫助協調下,在華夏農商村鎮銀行貸款20萬,完成創業。“非常感謝政府,幫助我創業,我是村裡第一個脫貧的。”李少洪說。

紅色杜崗決心蛻變 打造新時代樣板村

杜崗村現在養雞20多戶,鵝、鴨30多戶,加上養豬、牛、鴿子、牛蛙等共有近80家養殖戶。

有著40多年黨齡的黨員代表李新義意味深長的說:“紀念館是紅色教育基地,市、縣領導經常來參觀學習。尋初心,重溫入黨誓詞;擔使命,銘記英烈事蹟。放假期間,各地學生前來參觀學習,即傳遞了紅色基因,也助推我們村經濟發展,紀念館是我們村的依託。”

西華縣委書記林鴻嘉介紹到:“依託紅色教育基地,杜崗村提出一紅(紅色文化)、一綠(蓮藕,苗木等特色種植)、一基地(雞鴨肉牛等養殖基地)產業發展思路,村用土地、勞力、資金等入股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將來實現人人有就業,家家有分紅,戶戶能致富。紅色基因的傳承帶來新時代的變化,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把杜崗村打造成新時代樣板村,譜寫鄉村振興西華新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