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馬案:證明曾國藩李鴻章才是清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刺馬案:證明曾國藩李鴻章才是清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清朝末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自然有列強入侵的原因,然而國內大漢奸們的所作所為也是加速清朝滅亡的關鍵所在。其中廣被推崇的曾國藩和李鴻章在清繳天平天國後期所作所為,不得不讓說他們才是清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他二人最終一人得名而聞名天下;一人得利而世代鉅富!今天不說別的,只說說著名事件刺馬案。以及刺馬案後曾國藩李鴻章的表現。後續文章中再深挖曾 李二人的種種反常。以及如何轉移財富等等無恥齷齪行為。

刺馬案案件始末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早上10:30左右,兩江總督馬新貽自金陵校閱場觀清軍射箭訓練,閱兵後,返回總督轅門,半途有人攔路喊冤,刺客張汶祥趁隙以匕首刺傷馬新貽,馬新貽延至翌日不治身亡。張汶祥刺殺成功之後束手就擒,在獄中透露,下手行刺的主因是馬“不仁不義”,但實情則矢口不說,指名曾國藩和刑部尚書鄭敦謹來審理,才願供出實情。

案發前,江蘇巡撫丁日昌子丁慧衡於秦淮河畔為了爭奪妓女,與馬新貽幕府之官爭風吃醋起衝突,後來馬新貽下令逮捕丁慧衡。丁日昌出於湘軍系統,有指是他為了報復馬新貽拘捕其子而策劃暗殺。也有一說為馬新貽本身並非湘軍系統,慈禧太后任他為兩江總督,是密令他暗查湘軍曾掠奪多少太平軍財寶,因而被湘軍人士謀害。

江寧將軍魁玉審理刺馬案月餘,毫無進展,九月一日,張之洞從兄張之萬赴金陵,與魁玉會審,馬新貽部屬袁保慶等人要求嚴刑問訊,張之萬以“案情重大,不便徒事刑求。償未正典刑而瘐死,誰負其咎”拒絕,最後仍無結果,張之萬匯同魁玉上奏說:“兇犯張汶祥曾從發、捻,復通海盜,因馬新貽前在浙撫任內,剿辦南田海盜,戮伊夥黨甚多。又因伊妻羅氏為吳炳燮誘逃,曾於馬新貽閱邊至寧波時,攔輿呈控,未準審理,該犯心懷忿恨。適在逃海盜龍啟雲等復指使,張汶祥為同夥報仇,即為自己洩恨,張汶祥被激允許。……本年七月二十六日,隨從混進督署,突出行兇,再三質訊,矢口不移其供,無另有主使各情,尚屬可信。”

慈禧太后對此調查結果不滿,再派刑部尚書鄭敦謹與曾國藩親至兩江總督轅門再查此案,慈禧曾問曾國藩:“此案豈不甚怪?”曾國藩答:“的確怪。”慈禧促曾國藩接任兩江總督,並速至金陵查案,曾國藩卻稱病延遲數月未行;慈禧第二次問起,曾國藩才赴任。抵達金陵江寧府後,曾國藩不審案,卻每日翻看紀曉嵐寫作的志怪小說《閱微草堂筆記》,悠閒度日,至鄭敦謹抵金陵後,曾國藩才開始調閱案卷。鄧之誠《骨董三記》說:“國藩不欲深求,必有不能深求者在。”鄭敦謹連審十四日,案情一無所得,只好和曾國藩聯名上奏:“此案張之萬等審訊結果,是實!”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二十六日,慈禧下旨,將刺客張汶祥凌遲處死。鄭敦謹感嘆官場黑暗,索性辭官歸鄉。

未及一年,曾國藩病逝於兩江總督府轅門內,刺馬案遂成為懸案。馬新貽被刺一案後來成為不少戲曲、電影和電視劇中“刺馬”的題材。

流傳的民間傳奇

根據民間的傳奇,馬新貽在討伐太平軍時身陷圍陣中,為了詐和,與太平軍首領張汶祥義結金蘭,立誓以大清政府官員的身份,為太平軍做清政府臥底,歷劫歸來後,馬新貽背信棄約,反而以行走太平軍營之便,做太平軍臥底,誘剿太平軍,終至張汶祥這支軍團迅速覆亡,張汶祥認為馬新貽背信忘義,便起刺殺馬新貽之舉。

另一說是太平天國滅亡後,江南為曾國藩的湘軍系統把持,而國家經連年戰亂,府庫耗竭。慈禧太后派任馬新貽接兩江總督,而不派功大的曾國藩,一方面是就是忌憚湘軍,恐湘軍坐大。另一個原因是,攻克金陵後,太平天國庫藏的大量銀兩都沒有上繳朝廷。湘軍方面的說法,是已經都被太平軍燒燬,付之一炬。慈禧太后懷疑都入了曾國藩等將領的口袋,十分不滿,卻又不敢與湘軍為此決裂。因此慈禧太后才派任馬新貽,暗查此事。湘軍人怕私吞戰利品一事被馬新貽揭發出來,遂聯合太平天國舊勢力,刺殺馬新貽,更藉以製造事端,逼迫慈禧太后派任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慈禧太后看派去的馬新貽孤掌難鳴,無頭無尾的死去,知道無力管轄江南,於是只好屈從湘軍,改派曾國藩接任兩江總督。而曾國藩老謀深算,怕慈禧太后有疑心,又懼怕輿論,還第一次故意拒絕。他到了金陵,也瞭解私吞戰利品一案,牽連廣泛,又都是他的舊部,案子也辦不下去。

因此,自太平天國後,東南已非清廷勢力所及,實為湘軍系統把持。後來庚子拳亂,東南自保運動,良有以也。

種種反常行為,讓身居高位,手握實權的曾李二人在歷史面前裸露出來。雖說清朝有諸多缺點。但身居高位手握實權的二人滿口詩書禮儀,仁義道德。實則幹著偷樑換柱暗度陳倉的勾當。也因為清繳太平天國後曾國藩李鴻章實際牢牢把握住了江南一帶,活脫脫把一個國家整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