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線,我不能缺席”——記甘肅省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長劉曉菊

“抗疫一線,我不能缺席”

——記甘肅省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長劉曉菊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2月19日,57歲的蘭大一院呼吸病學權威專家劉曉菊果斷剪短留了十年的長髮,準備出征武漢。有不捨,卻無絲毫猶豫。

出征,“我不去誰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業已退居二線的劉曉菊每日都關注著報道,而每日變化的數字則強烈地刺激著她。

再不能“旁觀”了。2月4日,劉曉菊向蘭大一院黨委、省衛健委同時遞交了請戰書。

“我是呼吸科專家,不去疫情最嚴重的武漢參與救治工作會很遺憾!”4月14日,一頭短髮、很是幹練的劉曉菊告訴記者,自己曾領銜甘肅省SARS救治,也曾多次帶隊應對舟曲泥石流、H1N1救治、岷縣漳縣地震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帶隊經驗;更何況,新冠肺炎是呼吸類疾病,是自己的專業領域,“我必須在疫區一線,和我的呼吸同道一起合力抗疫,也必須在一線認清新冠肺炎的‘真面目’。”

2月19日,劉曉菊一接到馳援武漢通知,就在醫院理了個簡單的短髮。

“當時,是武漢疫情最吃勁的時候。”劉曉菊回憶道,20日在寧臥莊賓館開展診療、防護、心理等方面的培訓;21日下午,不曾告訴88歲的父親、90歲的婆婆,也來不及親親剛滿月的小孫子,劉曉菊帶著甘肅省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隊172名隊員抵達武漢。

“心裡很不是滋味。”看著機場上、大街上、馬路上空蕩蕩的,往日熙熙攘攘的繁華不再,一種悲涼充溢劉曉菊心口,“感覺整個城市都停擺了。”

來不及傷感,劉曉菊帶領大家迅速投入“戰鬥”。

戰鬥,“來了就要戰勝”

2月25日,甘肅省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兩個病區、64名患者。

“患者的特點就是高齡。”劉曉菊說,大部分為60歲以上的患者,還有4名90歲以上的患者。此外,不少患者同時患有心衰、腎衰、高血壓、糖尿病、重度溼疹、皮膚潰爛等基礎病,“這嚴重影響著新冠肺炎的治療,難度很大。”

“既然來了,就要戰勝病魔。”劉曉菊說,在武漢的33個日日夜夜,甘肅省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共救治了82名患者,回蘭交接時,已有64名患者治癒出院,“沒去武漢前,看到的數字就是數字;來到武漢,才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數字背後的生命之重。”

有一次,劉曉菊在巡房時,發現一位患者的腳趾紅腫發黑,經檢測確診為糖尿病足,可患者矢口否認。劉曉菊理解,因為隔離病房,沒有家屬陪伴,“患者完全依賴醫護人員,除了治療,心理輔導和情感慰藉更重要。”

劉曉菊對自己說,也對醫護人員說;這麼說,也這樣做。

有些患者失去治療信心,不肯吃飯,他們就像照顧小孩一樣餵飯;有些患者情緒失控,經常向醫護人員發火,他們忍著;有些患者實在吃不下吃了好久的盒飯,他們就把自己的泡麵、水果留給患者;把酒店為醫護人員準備的餃子,又分出來一部分,帶到病房;有些患者的家人離世了,或在不同病區隔離,他們就成了“臨時家屬”……

說不累,是假的。

早晨6時起床,再返回酒店,總要到下午四五點,還不能馬上吃飯,必須按要求沖澡30分鐘……其間,無論高強度工作量,還是裹在厚厚的防護服裡,都容易虛脫、暈倒……

“所有醫護人員必須吃早飯。”劉曉菊像個婆婆媽媽的家長。

歸來,“收穫滿滿感動”

“很開心,大家都平安回來了。”3月24日,甘肅省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隊乘坐包機返回蘭州,作為隊長,劉曉菊終於舒了一口氣。

在武漢的33個日日夜夜,劉曉菊始終繃著一根弦,但又常常因感動而溫暖。

“172名隊員之間特別融洽。”劉曉菊很欣慰,172名隊員來自全省11個市州67家醫療機構,但大家都很齊心。

她建議蘭大一院消化科的醫生王軍負責後勤,他二話不說服從安排,沒日沒夜,為臨時大家庭服務;

蘭大一院急診科的護士戴曉倩負責宣傳,33天在各大媒體發出報道200多篇;

武威隊員帶去“馬踏飛燕”送給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送上美好祝願;

白天在一線戰鬥,晚上在酒店討論、總結醫治經驗、心得,大家隨叫隨到;

武漢人民也帶給劉曉菊太多感動——

儘管物資緊缺,醫療隊入住的湖北空港酒店總是想方設法為醫護人員做好吃的,一碗熱乾麵熱熱的;

不論是早上7時,還是凌晨2時,接送醫護人員的司機,總會站起來送送大家,眼神暖暖的;

還有,在武漢開著飯店的甘肅老鄉,搬來爐灶,端來肉湯,為醫護人員現場做牛肉麵;

多年不聯繫的同學、親友,單位的老領導、老同事,也紛紛發短信、打電話,稱讚她“非典時,穆桂英掛帥;新冠時,佘太君出征”;

“解散的時候,我徹底放心了。”回到蘭州,又經過14天的集中隔離,172名隊員才能真正回家,被大家親切稱呼為“管家婆”的劉曉菊才真正放下心來。

沒有休息,集中隔離時,劉曉菊或親自上陣,或邀請專家,為隊員們充電;解除隔離,又應邀各處開展講座,分享與新冠肺炎較量的經驗與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