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縣埠江鎮:這個村主任有點“怪”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張定有 見習記者魏廣寶 通訊員高強 王菲

桐柏縣埠江鎮:這個村主任有點“怪”

在桐柏縣埠江鎮胡樓村有個人很奇怪,他是個生意人,但又不像個生意人,別人做生意都想著如何賺錢,他卻想著如何方便群眾,哪怕賠錢也要方便群眾;他是村主任,但又沒有一點當官樣,村裡都喊他“朝哥”,啥事都愛找他幫忙,連兩口子吵架都想讓他辨理,他也樂在其中;他是道德模範,但自己卻不承認,別人一誇他就惱,“啥模範不模範的,我就是個普通人。”他是誰,他就是介家朝。

介家朝,今年52歲,胡樓村村委會主任,1996年進入村委工作,2000年入黨,2018年被評選為桐柏道德模範。除在村委任職外,介家朝家中還經營著一家麵粉廠,疫情期間,在介家朝帶領下,這家麵粉廠積極復工復產,為穩定民生需求發揮了巨大作用,穩住了居民的“面袋子”,起到了“疫”線後勤保障作用,穩定了大後方。

近日,在康之源麵粉廠老總辦公室,記者見到正在核算麵粉廠近期賬單的介家朝,問及近倆月的收益,有沒有賠錢,介家朝憨厚的笑了笑,“啥賠不賠的,只要能在關鍵時期幫上忙就行,企業有些時候不能為賺錢而賺錢。

桐柏縣埠江鎮:這個村主任有點“怪”

賠錢也要幹 “面袋子”要穩住

民以食為天,在疫情關鍵時期,穩定糧食生產銷售至關重要,桐柏康之源面業作為全縣唯一一家大型麵粉廠,生產的麵粉、麵條關乎著千萬人的飯碗。大年初三被定為全縣應急企業後,介家朝便迅速決定復工復產,在縣應急辦、鎮黨委政府指導下,介家朝有條不紊地準備復工前期工作,復工所需的資料、手續很快就辦齊了,車輛通行證也辦理了,貨源也準備充分了,可復工所需的防疫物資還未準備齊全,此時鎮黨委政府的防疫物資也十分緊張,調配還需要時間,為加快復工進程,介家朝便聯繫各方,購買了近8000元的防疫物資,免費為員工提供。

在各方努力下,復工各項工作終於準備齊全了,但此時正是疫情緊張期,大多數員工都不敢來上班,介家朝的父親也有些擔心,便勸說他,“,娃,算了吧,別復工了,太危險了,別去賺這個錢了,咱家不缺這一點。”介家朝卻不同意,他對父親說:“ 這時候復工可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保障群眾的基本生活,好多超市都快斷貨了,群眾買面有困難,我是村幹部,是黨員,關鍵時候要站出來,敢於衝鋒陷陣,哪怕是賠錢我也要幹,全縣的‘面袋子’我必須得穩住。”

桐柏縣埠江鎮:這個村主任有點“怪”

為加快復產,穩住“面袋子”,對復工不太積極的員工,介家朝便逐個打電話動員,幹一天給一天半的工資,並且全年工資上調10%,防疫物品口罩、消毒液天天發放,家有近期返鄉人員的員工不上班,天天測量體溫確保安全……。最終,在介家朝動員下,工廠人員全部復工,麵粉廠迅速生產起來。工人工資漲了,產品肯定要漲些吧,尤其是在別的產品無法運送過來時,但康之源麵粉沒有漲價,分文未漲,還免費配送,介家潮說:“在這個時候漲價,我就是發國難財,我可幹不來。”

從復工之日,到疫情逐漸控制的兩月裡,康之源面業共調入小麥400萬斤,生產麵粉260萬斤、麵條20萬斤,這些麵粉、麵條通過各種渠道進入百姓家,有力保障了我縣‘面袋子’安全。群眾急需生活物資得到了充分供應,而康之源面業在這兩月裡盈利幾乎為零。


方便鄉鄰就是我應該做的

與人為善、方便群眾一直是介家朝的座右銘,在村裡,鄉親們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介家朝能幫上忙,他從來都不含糊,這個座右銘在他做生意上也有所體現。在康之源麵粉廠的牆上至今還貼著一張以物換物的“兌換辦法”,且依然實行著,雖然現在支付手段有多種,購買方式也有多種,但康之源麵粉廠家還是保留了這種以物換物的方式,在新年過完就會重新用毛筆寫在大紅紙上,張貼到牆上,即使來年有所調整,加工費也不會變化,有時碰見困難五保戶來加工,還不要錢。

桐柏縣埠江鎮:這個村主任有點“怪”

其實康之源有固定的小麥供貨方,而且小麥價錢要遠低於“兌換辦法”裡的價格,部分人很不理解,這樣明顯就是不賺錢呀。介家朝卻這樣講:“我們廠開始只是一個家庭小作坊,還是我父親年輕時辦的,現在能佔地15000平方米,成為桐柏縣唯一一家大型糧食深加工企業,這都跟鄉里鄉親的幫助支持分不開,做事不能忘本。雖然現在很多東西都很方便,但對村裡的鄉親來說,以物換物還是要方便很多,想吃麵了,背袋麥就能換,還可以將麥存在這,什麼時候都可以換面,我也沒啥想法,方便鄉鄰就是我應該做的。”於是麥換面的“兌換辦法”便在康之源麵粉廠長久的保留下來,成了一個方便群眾的固定制度。

扶貧 我也出份力

桐柏縣埠江鎮:這個村主任有點“怪”

作為擁有20年黨齡的老共產黨黨員,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介家朝奮不顧身,在扶貧攻堅的戰場上他也毫不落後。介家朝是胡樓村村主任,在平日裡協助村支書處理村內各項工作,協調各方事務,對於扶貧工作介家朝更是十分認真,除做好日常扶貧工作外,介家朝致富帶貧也是盡心盡力。

如何更好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介家朝一直在思考,一個偶然的機會,介家朝通過電視新聞看到養牛現在是一條發家致富的好項目,他就動起來心思。家鄉的條件非常適合養牛,如果建立一個肉牛養殖合作社,不僅能給自己帶來利潤,還能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是一個一舉多得的好項目。說幹就幹,與家人商議後,介家朝將建立養牛合作社的想法向鎮黨委彙報。經得鎮黨委同意後,介家朝便多方考察市場,尋找合適養殖地,聯繫入股農戶……。17年,在鎮黨委幫助下,他個人的努力下,桐柏縣朝陽養殖合作社終於順順利利的建立起來了,胡樓、李營村、康寧寺村三村的貧困戶有83戶245人入股合作社。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下,合作社的規模越來越大,成為一個年出欄100餘頭肉牛的大型養殖場,帶動貧困戶走上脫貧路。

除創辦合作社帶領大家共同走上養牛致富外,介家朝對貧困戶就業也關心至極。貧困戶劉立信,今年才42歲,正是能幹的年齡,但由於他愛人智力有問題,家裡三個孩子,最大的才12歲,家中還有一位8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他在家照顧,所以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務農,靠天吃飯。又由於家中田地少,農作物收成就少,劉立信家中日子就過得比較緊張,雖在各項政策幫扶下,劉立信日常開支沒有太大問題,但離脫貧致富還有段距離,解決貧困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就業。介家朝在瞭解到這個情況後,便同劉立信聯繫,想安排劉立信到康之源麵粉廠工作,劉立信開始還有些顧忌,害怕自己上班了家裡沒人管。介家朝努力勸說,讓劉立信放心,廠子就在村裡,中午休息,還能回去做飯,能照顧家裡。

就這樣劉立信就在麵粉廠工作了,一個月工資3000多,穩定的收入來源讓劉立信一家興奮不已,家裡的生活一下子改善了很多,用劉立信的話來講,“自從我上班了,大錢沒有,但我家花小錢就不愁了”。在康之源,像劉立信一樣上班的貧困戶還有兩人,對在康之源上班,這兩人也是十分開心,紛紛表示“這活好,近近的乾的多得勁,工資高,還能照顧家裡。” 目前,這三戶貧困戶已光榮脫貧,家裡的生活越來越好,一切都在向好發展。

“家朝人好,熱心腸,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好些廠子都不要我,家朝他想讓我掙點錢,就專門安排我幹個輕活,一點也不嫌棄我,現在我家脫貧了,家朝可幫了大忙,他是個好人。”60多歲的貧困戶孫德群感慨的說。

“朝哥人好,16年我工資被拖欠時,就是朝哥幫我要回的。”晨盛鞋廠工人說。16年6月,鎮招商引資企業晨盛鞋廠因經營不善,拖欠胡樓村22名務工人員工資,介家朝看在眼裡,急在心上,辛苦奔波於企業和勞動部門之間,最終為群眾解決了拖欠的工資,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位卑未敢忘憂國,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是個黨員,雖然能力有限,但只要我能幫上忙,我就一定會去做。”面對大家的讚歎,介家朝總是很不好意思。“居功不自傲,得意且謙卑。”怪不得別人都說,介家朝有點怪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