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南州:916家經營主體入駐壩區實現全覆蓋

貴州黔南州:916家經營主體入駐壩區實現全覆蓋

貴州日報訊(記者梁曉琳沈長志)眼下,正值我省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時刻,黔南州緊緊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各地因地制宜,紛紛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做出新成效。

4月10日至11日,黔南州2020年春耕生產暨農村產業革命現場觀摩會在惠水縣、長順縣舉行。參會代表走進兩縣的7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現場看變化學經驗。

惠水縣濛江街道司蒙村花卉苗木基地,年產值1億元以上,是集農耕體驗、休閒觀光為一體的農旅結合產業帶,讓鄉村既具“顏值”,又有“內涵”;

長順縣廣順鎮核子村,曾經的撂荒田地、低產玉米地種上經濟作物茭白,村裡走上“村社聯建”新模式,激發產業新活力;

在長順·貴陽萬畝蔬菜保供基地,當地藉助貴陽市對口幫扶,精準選擇“短、平、快”的蔬菜產業作為壩區產業結構調整主攻方向,搶佔貴陽市場份額,讓送上貴陽市民“餐桌子”的小蔬菜,也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

生機勃勃的田野充滿希望,產業結構調整讓農民笑臉綻放。

笑臉的背後,是今年黔南在農村產業革命中,積極推進“六個一”,即一個樣板壩區、一個茶園(果園)、一個規模養殖場、一個庭院經濟示範村、一個“村社合一”、一個鄉村振興(美麗鄉村)示範點,抓實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春已來,花已開,黔南農村產業革命春花滿園。數據顯示:一季度,黔南預計完成農業增加值47.3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7元,圓滿完成目標任務。

截至目前,黔南州春播面積202.9萬畝,與去年同期持平;春耕物資儲備充足;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復工復產率達100%;

壩區結構調整42.62萬畝,入駐經營主體916家,實現壩區全覆蓋。“稻+N”“菜—稻—菜”等種植模式逐步推廣,壩區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水平穩步提高;

同時,完成低效作物調減57.3萬畝、調減50畝以上連片種植區域1274個,預計4月下旬全部調減完畢;12個特色產業總體推進均衡,一季度完成總產值89.36億元;產品銷售48.38億元,帶動貧困戶30.63萬人增收。

為了一個碩果累累的秋天,黔南將重點補齊四大短板,推進農村產業革命。

突出建好村集體經濟組織,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籌農村資源資產和組織動員農民作用。黔南各縣(市)將按照“一村一社”原則,緊扣時間節點,強化工作舉措,加快推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組建實現全覆蓋。

突出優化產業結構佈局,著力解決產業選擇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盡匹配的問題。立足資源稟賦,優化產業結構佈局,發展與當地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的品種,凸顯優勢單品規模。

突出抓好農業加工企業培育引進,著力解決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今年,每個縣(市)至少培育2家以上產值1億元以上的省級農產品加工企業。同時,加大農業加工企業引進力度,把農產品深加工項目作為招商引資項目重點。

突出抓好規範和標準,著力解決農產品有品無牌、市場競爭力弱的問題。重點圍繞六大主導產業,制定綠色或有機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擴大“兩品一標”產品總量和產業規模,抓好標準化包裝銷售,不斷提高黔南農產品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