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是兵器的兵器

兵器是什麼,是殺人的工具。最早的兵器是供軍隊使用的,所以早期的兵器都以刀劍、長槍為主。為什麼?因為這些兵器容易掌握,甚至沒經過幾天操練的新兵拿起來就能用。並且容易做到整齊劃一,便於主帥佈置陣型。要知道冷兵器時代兩軍對壘,陣型可比某些士兵的個人能力重要多了。後來軍隊的兵器流傳開來,普通民眾得以使用,再後來就有民間的能工巧匠根據個人的特點和技戰術套路為自己量身打造兵器。畢竟一個身高一米二的武林高手用一杆一米六的長槍,先不說是不是掄的開,與人對決的時候往那一杵,呈現出一種異樣的反差萌,笑點低的對手可能當場就笑噴了,氣勢沒有了,贏了也不光彩。所以大家根據自身特點和用途開始打造兵器。

那些不是兵器的兵器

比如要暗殺個什麼人,總不能背把大砍刀去吧?所以就打造一把細小短劍,藏在魚腹內,就叫"魚腸劍",有的好漢擅長遠程攻擊,就打造暗器,再準的人也不能保證每次都打中,所以暗器就需要打造很多把,既然都叫暗器了,平時總不能拽在手裡吧,要出其不意就不能讓敵人知道自己會使暗器,就要把暗器藏在衣服裡面,那就要小一點。如果太大了,別在腰上,打鬥的時候一個"鷂子翻身"容易傷到自己。

那些不是兵器的兵器

而打造兵器,在古代是個實打實的技術活。各個王朝對鐵的管制都很嚴格,鐵匠一般也都是祖傳為朝廷服務的,當然有些人學會了這門手藝後,也為民間的零星客戶服務。有的鐵匠天賦高,兵器打的多了手藝自然就越來越好,所以湧現出了像歐冶子這樣的鑄劍大師。這些大師職業生涯的巔峰之作,自然就成為了一眾大俠追求的目標。兵器本身的質量是一方面,主要還是因為兵器代表了使用者本身對高境界武藝的追求。"屠龍寶刀,號令群雄"一把刀又不會說話,怎麼能號令群雄呢?因為這把刀是郭靖黃蓉打造的,郭靖黃蓉是誰?那是武俠界的一代楷模,一般人說起來恨不得挑三大拇哥誇他。由他們親手打造的兵器,那使用者肯定也錯不了。

那些不是兵器的兵器

而打造技藝的提高,則為兵器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這下大俠們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了,基本上你能想的出來的,都能給你造出來。所以開始出現各種稀奇古怪、造型奇特的兵器。比如血滴子。這種兵器的實戰效果屬實讓人懷疑。打起架來要把這個跟頭部差不多大小的東西套到別人頭上,說實話有這個功夫不是早殺他好幾次了。

那些不是兵器的兵器

當然也有些俠客武藝稀鬆,平時也不單獨行動,有什麼武林大會之類的名場面的時候去露個臉,做些鼓掌舉手之類的工作。這些人武藝上進境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了,就在兵器上想辦法,越新奇越好,最好是一拿出來別人都不知道幹嘛使的。等別人皺著眉,張著嘴,一臉疑惑的看向自己的時候,左手揣在背後,右手縷著鬍鬚,再配上一臉神秘的微笑,輕輕的搖頭:不可說,不可說。當然也有沒裝好的,那就成了俗話說的"武器越怪,死的越快"。

還有一種,可能裝飾功能要大於實用功能。比如:鐵扇。據載,中國最早的扇子是舜帝發明的,叫五明扇。代表了自己要打開視聽,廣求賢人的意思。到了魏晉時期還成為了皇家的專屬用品。後來被文人所喜愛,那時大家喜歡用竹子做扇骨,絹紙做扇面,扇面上或者畫上一幅畫或者寫上幾句詩,再掛上個流蘇吊墜,甚是雅緻。等到文人也有了武俠夢,扇子也就成為了兵器。但是竹子肯定不行,怎麼也得是個鐵傢伙,不然萬一打起來太吃虧。於是就有了鐵扇,甚至還有了"鐵扇門"這個門派。但是鐵扇這個兵器除了拿在手上方便些,確實沒有其他好處了。部件太多並且細小,碰到大刀砍過來,檔兩下基本就打不開了。碰到長劍之類的又太短,碰到長槍就不用說了,跟赤手空拳基本沒區別。攏起來倒是可以當匕首用,但是又有點厚,真要捅到人了,手勁小的可能還捅不進去。在武俠劇裡,扇子裡還有機關,能發射毒針什麼的,但是在真實的場景裡估計不可能了,想象一下當大俠剛面對一眾俠女聲情並茂的描述完自己是怎麼歷盡千辛萬苦,使勁渾身解數抓住那個橫跨十三省的採花大盜的,正想扇點風讓頭髮飄起來烘托一下氣氛,一不下心按到機關,毒針直接插大俠自己臉上,那一世英名不是毀於一旦了。倒是現在的扇子又在中老年婦女的身上,換髮了第二春。

那些不是兵器的兵器

武器作為人體的延伸,創造之初的目的肯定是非常明確的,就是保護自己,打擊敵人。畢竟用鋒利的刀子殺人可比用拳頭快多了。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兵器,但目的沒變。至於武俠小說裡的兵器,都是劇情需要,也不必當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