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之濃情“墨”意

一件事物成為藝術的條件首先是美的,書法的藝術之美充分表現在書法線條,構成空間,墨韻、神采和意境之中。書法的空間美包括線條組合的結字之美和通篇佈局的章法之美。所表現的藝術效果可以是中國宮廷建築般的工整、勻稱之美,也可以是“疏可跑馬,密不容針”的險絕之美……空間是由線條構成的,線條又是用墨來實現的。濃、淡、枯、潤的墨韻,賦予線條以不同的質感,或輕盈別透,或蒼老樸抽,表現出如畫般的情趣。線條、布白、墨法的處理都是為表達情趣的,數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恰到好處地表達了書法的意境美。

一、字如人形 古云:“書猶人也,近取諸身。”行書的線條美猶如人身一樣,須具有筋、骨、血、肉。所謂筋出於腕力,腕能懸而活則筆靈巧而連貫氣勢則出;所謂骨出於指力,指實則骨堅,勁健乃出,大抵筋骨多以較乾渴之筆為之;所謂血肉皆生於墨和水,蘸墨揮毫時要做到筆酣墨飽,線質豐厚。運行時筆潤則較疾,筆幹則略遲,自然肥瘦適中,骨肉勻稱。大抵以筋骨為棟樑,以血肉為戶壁。筆陣堂堂,注意俱備,斯道成矣。

二、墨表濃情 一幅行書(或草書)作品中,每一個字的深淺是靠墨色的濃淡潤燥來實現的:濃者燥之,淡者潤之。調墨是形成墨色濃淡的基本因素。而用墨則是創造燥潤藝術層次的重要手段,如何以燥取險或以潤取妍,創造藝術層次的立體視覺,必須在控墨上動腦筋。這是檢驗書寫者的用墨技法。蘸一次墨能寫多少個字,筆上的墨就會由濃變淡,再由淡變澀,乃至枯筆,這時再蘸墨繼續書寫,這些也要根據自己平時寫字的習慣去確定,在創作時就要按需要進行控墨,寫出不同層次的效果。如:根據對一幅作品的章法進行佈局,各行的蘸墨時機自然錯開,於是就出現墨色濃淡燥潤的層次變化,形成由平面簡單到立體動感的藝術效果。

前人有云:“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姘,以燥取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前人對筆畫的論述,無不與用墨有著密切的聯繫,可見墨法的運用,十分明顯地影響著作品的藝術效果。

三、字由心生 而書法又是個人學識、修養、志趣、追求和心態情緒自然、真實的流露,在創作書法作品當中就是作者最真情的表露 ,一切“濃情”皆注於筆端,寄濃情“墨”意於一筆一畫之中。因此,創作者要注意墨法的運用技巧,依個人的習慣愛好注情感於筆墨,寫出變化,突出個性風格,同時,避免過激的傾向。

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字由心生,情由墨現。

書寫行書時,墨有濃豔豐腴,淡逸清虛之別。乾溼濃淡,變幻多端,以期達到筆墨交輝的妙境。參以各種書風和個人體會,擬就墨法歌訣,便於記誦,僅供參考:

筆法既得,墨趣必求。乾溼濃淡,美不勝收。濃墨快書,以避其漬。

枯墨慢寫,以取筋骨。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潤以取妍,燥以得險。

燥潤相間,虛實有韻。濃淡相參,畫意盎然。淡枯縹緲,輕虛清逸。

深濃沉聚,厚重渾凝。太濃筆滯,過淡乏神。先水後墨,濃淡天成。

先墨後水,筆潤墨濡。蘸墨不停,氣墨俱失。含墨適當,枯潤自見。

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墨法用活,輕重有章。風起雲湧,氣象萬千。

行書之濃情“墨”意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節選)原創行書

行書之濃情“墨”意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原創鋼筆行書

行書之濃情“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