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豪郭沫若提議並最終改掉的陝西地方名稱,您覺得改的咋樣?

1964年5月3日,郭沫若在《人民日報》發表了文章《日本的漢字改革和文字機械化》,文中列舉了日本等使用漢字的國家在文字改革方面的成績,指出我國要 頭趕上,‘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請把它們改換成同音的常用字。擬聲詞和外國的人、地名可以用拼音寫等等。’”文章發表後,被當時在杭州療養的胡喬木看到,對於郭沫若的看法很贊同,就致信給了原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劉瀾濤,提出陝西就有不少難認難讀的生僻地名字,建議帶頭改一改。隨後這封信被劉瀾濤轉給了中共陝西省委第一書記張德生,張看後批示交省民政廳辦理。

於是1964年9月10日,陝西省人委報經國務院批准後,發出《關於更改盩厔等13個縣和商雒專署名稱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視更改地名生僻字工作,推動漢字簡化和整理工作新進展。最終:

清代陝西“盩厔匡興”(盩厔,今陝西省周至)叄兩銀錠

盩厔縣改為周至縣(《元和郡縣誌》說“山曲曰盩,水曲曰厔”)

郿縣改為眉縣

郃陽縣改為合陽縣

鄠縣改為戶縣

雒南縣改為洛南縣

邠縣改為彬縣,

鄜縣改為富縣

葭縣改為佳縣

沔縣改為勉縣

栒邑縣改為旬邑縣

洵陽縣改為旬陽縣

汧陽縣改為千陽縣。

醴泉縣改為禮泉縣,(原名醴泉。醴,漢語詞語,意為甜酒、甜美的泉水。取名為醴泉縣,皆因縣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如1912年8月孫中山先生由上海水路北行,應袁世凱邀請赴京議事,途經煙臺作短暫停留。21日他參觀了張裕公司,併為張裕題寫了“品重醴泉”四字。由此可見孫中山的學養與才情,也反襯出今人的無知)。

很多周、秦、漢代沿用至今的稱呼,至此走進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