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懸殊,為何只有20萬兵力的朱元璋,能完勝60萬兵力的陳友諒

大家好,我是文化小陸。

在元末明初的時候,發生了一場朱元璋(下面稱為老朱同志)與陳友諒的戰爭,這場戰爭讓那個時代的局勢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實力懸殊,為何只有20萬兵力的朱元璋,能完勝60萬兵力的陳友諒

老朱同志

雙方在當時都選擇了水戰,但這對於老朱同志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為當時的老朱同志只有20萬兵力,艦船大部分都是上一次繳獲陳友諒的(屬於二手物品);而陳友諒有60萬兵力,艦船不僅是全新的,還能在上面跑馬。老朱同志卻在這種極度弱勢的情況下贏得了這場戰爭,只因他有這些東西:

老朱同志行軍有計劃有謀略,陳友諒行軍無計劃

老朱同志在行軍之前,都會和眾謀士一起商量,作好規劃,而陳友諒從來不作規劃,走一步看一步,行軍方式讓敵方猜不透。而在這一場大戰中,兩者的行軍方式都被體現了出來。首先,咱們來看老朱同志這邊。在老朱同志帶著全部家當到達戰場的第一天,立即派兵佔據經江口和南湖口,目的就是為了堵住陳友諒撤退的必經之地——武陽渡口,讓陳友諒只能死戰,不能撤退。其次,因為陳友諒的水軍實力強大,要想徹底戰勝陳友諒,只能耗光他的水軍,於是老朱同志選擇了和陳友諒水戰。在戰爭前夕,老朱同志還和部下

分析了陳友諒的船隻弱點,制定了明天的戰略計劃。在陳友諒選擇將所有的船用鐵索連在一起時(鐵索連環船,是不是很熟悉,曹某人在赤壁也是這麼幹的),老朱同志這一方還制定了火攻的戰略,在陳友諒同志潰敗前夕,老朱同志這邊還傳來假消息(老朱同志的船被刷成了白色),以此來迷惑陳友諒同志。

實力懸殊,為何只有20萬兵力的朱元璋,能完勝60萬兵力的陳友諒

戰鬥路線

再來看陳友諒這邊,陳友諒同志行軍從來不提前制定戰略計劃。在聽說老朱同志要來與他決戰是,立馬放下洪都(當時陳友諒正在攻打洪都,因為原來洪都的守將背板了他),直奔鄱陽湖,這期間沒有制定任何的戰略計劃,陳友諒同志只想著憑藉自己優良的裝備和多於老朱同志幾倍的兵力,來一場硬仗,就能將老朱同志徹底打壓下去,不需要考慮那麼多。

在軍心上,老朱同志這邊眾志成城,陳友諒同志那邊人心渙散

老朱同志這邊,士兵都很團結,都有著共同的理想。在面對危險時,都想著互相幫助;在面對利益時,很少有你爭我搶的局面出現。再加上老朱同志給他們灌輸思想,讓他們知道打仗是為了反抗這個不公的時代,於是士兵都很擁戴老朱同志,都覺得跟著老朱同志幹是有前途的。而且,老朱同志做人做事一向公平公正,很服人心,這一點是陳友諒同志達不到的。

實力懸殊,為何只有20萬兵力的朱元璋,能完勝60萬兵力的陳友諒

陳友諒

反觀陳友諒同志這邊,為了得到現在這樣的權力,陳友諒同志殺了很多人,他師傅倪文看重他,提拔了他,然後被他殺了;他朋友趙普勝幫了他,將他是做親兄弟,然後也被他刪了,他的上級重用他,他卻把上級的權利架空了,然後他上級也被殺了。因為陳友諒同志的種種暴行,他的下屬都漸漸寒了心。漸漸地,他的軍隊沒了軍心,他的下屬們沒了共同的理想,下屬們還在為他效命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為了能夠更好地活下去。

實力懸殊,為何只有20萬兵力的朱元璋,能完勝60萬兵力的陳友諒

古語有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這,軍心就是這水,它能擁戴一個人,也能覆滅一個人,這在老朱同志和陳友諒同志這兩者之間展現地淋漓盡致。

巧合與偶然,感覺上天都在幫老朱同志

在老朱同志到達鄱陽湖戰場之前,老朱同志的侄子朱文正已經領兵在洪都(沒錯,就是陳友諒準備和老朱同志決戰之前放棄攻打的那個地方)和陳友諒同志進行了兩個月的消耗戰,

不僅讓陳友諒同志的隊伍士氣銳減,還消耗了大半的糧草,漸漸地縮小了雙方實力上的差距

實力懸殊,為何只有20萬兵力的朱元璋,能完勝60萬兵力的陳友諒

火燒連環船

在天氣上,在觀察到陳友諒同志實施了鐵索連環船的計劃後,老朱同志這邊準備用火攻來迅速結束這一場戰鬥,奈何沒有東風。只能等,到了那天下午,東風來了,於是老朱同志發動了進攻,風助火勢

,沒多久,陳友諒同志的隊伍便損失了一大半,再加上軍心渙散,從局勢上來說,陳友諒同志已經敗了。

在以上多種原因的加成下,老朱同志原先的劣勢被一點一點拉了回來,勝利的天平也就漸漸向老朱同志這邊傾斜。就這樣,老朱同志成了這次大戰的獲勝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