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悬殊,为何只有20万兵力的朱元璋,能完胜60万兵力的陈友谅

大家好,我是文化小陆。

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朱元璋(下面称为老朱同志)与陈友谅的战争,这场战争让那个时代的局势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力悬殊,为何只有20万兵力的朱元璋,能完胜60万兵力的陈友谅

老朱同志

双方在当时都选择了水战,但这对于老朱同志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当时的老朱同志只有20万兵力,舰船大部分都是上一次缴获陈友谅的(属于二手物品);而陈友谅有60万兵力,舰船不仅是全新的,还能在上面跑马。老朱同志却在这种极度弱势的情况下赢得了这场战争,只因他有这些东西:

老朱同志行军有计划有谋略,陈友谅行军无计划

老朱同志在行军之前,都会和众谋士一起商量,作好规划,而陈友谅从来不作规划,走一步看一步,行军方式让敌方猜不透。而在这一场大战中,两者的行军方式都被体现了出来。首先,咱们来看老朱同志这边。在老朱同志带着全部家当到达战场的第一天,立即派兵占据经江口和南湖口,目的就是为了堵住陈友谅撤退的必经之地——武阳渡口,让陈友谅只能死战,不能撤退。其次,因为陈友谅的水军实力强大,要想彻底战胜陈友谅,只能耗光他的水军,于是老朱同志选择了和陈友谅水战。在战争前夕,老朱同志还和部下

分析了陈友谅的船只弱点,制定了明天的战略计划。在陈友谅选择将所有的船用铁索连在一起时(铁索连环船,是不是很熟悉,曹某人在赤壁也是这么干的),老朱同志这一方还制定了火攻的战略,在陈友谅同志溃败前夕,老朱同志这边还传来假消息(老朱同志的船被刷成了白色),以此来迷惑陈友谅同志。

实力悬殊,为何只有20万兵力的朱元璋,能完胜60万兵力的陈友谅

战斗路线

再来看陈友谅这边,陈友谅同志行军从来不提前制定战略计划。在听说老朱同志要来与他决战是,立马放下洪都(当时陈友谅正在攻打洪都,因为原来洪都的守将背板了他),直奔鄱阳湖,这期间没有制定任何的战略计划,陈友谅同志只想着凭借自己优良的装备和多于老朱同志几倍的兵力,来一场硬仗,就能将老朱同志彻底打压下去,不需要考虑那么多。

在军心上,老朱同志这边众志成城,陈友谅同志那边人心涣散

老朱同志这边,士兵都很团结,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在面对危险时,都想着互相帮助;在面对利益时,很少有你争我抢的局面出现。再加上老朱同志给他们灌输思想,让他们知道打仗是为了反抗这个不公的时代,于是士兵都很拥戴老朱同志,都觉得跟着老朱同志干是有前途的。而且,老朱同志做人做事一向公平公正,很服人心,这一点是陈友谅同志达不到的。

实力悬殊,为何只有20万兵力的朱元璋,能完胜60万兵力的陈友谅

陈友谅

反观陈友谅同志这边,为了得到现在这样的权力,陈友谅同志杀了很多人,他师傅倪文看重他,提拔了他,然后被他杀了;他朋友赵普胜帮了他,将他是做亲兄弟,然后也被他删了,他的上级重用他,他却把上级的权利架空了,然后他上级也被杀了。因为陈友谅同志的种种暴行,他的下属都渐渐寒了心。渐渐地,他的军队没了军心,他的下属们没了共同的理想,下属们还在为他效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为了能够更好地活下去。

实力悬殊,为何只有20万兵力的朱元璋,能完胜60万兵力的陈友谅

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军心就是这水,它能拥戴一个人,也能覆灭一个人,这在老朱同志和陈友谅同志这两者之间展现地淋漓尽致。

巧合与偶然,感觉上天都在帮老朱同志

在老朱同志到达鄱阳湖战场之前,老朱同志的侄子朱文正已经领兵在洪都(没错,就是陈友谅准备和老朱同志决战之前放弃攻打的那个地方)和陈友谅同志进行了两个月的消耗战,

不仅让陈友谅同志的队伍士气锐减,还消耗了大半的粮草,渐渐地缩小了双方实力上的差距

实力悬殊,为何只有20万兵力的朱元璋,能完胜60万兵力的陈友谅

火烧连环船

在天气上,在观察到陈友谅同志实施了铁索连环船的计划后,老朱同志这边准备用火攻来迅速结束这一场战斗,奈何没有东风。只能等,到了那天下午,东风来了,于是老朱同志发动了进攻,风助火势

,没多久,陈友谅同志的队伍便损失了一大半,再加上军心涣散,从局势上来说,陈友谅同志已经败了。

在以上多种原因的加成下,老朱同志原先的劣势被一点一点拉了回来,胜利的天平也就渐渐向老朱同志这边倾斜。就这样,老朱同志成了这次大战的获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