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大 改革研究生培養:博士畢業需有境外學術交流或研修經歷


華中農大 改革研究生培養:博士畢業需有境外學術交流或研修經歷

近日,為深入落實學校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推進“雙一流”建設,適應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求,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華中農大開展新一輪研究生培養方案修(制)訂工作,並制定指導意見。這是華中農大時隔六年啟動了新一輪研究生培養方案修(制)訂工作。關於其中的一些問題,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李斌教授給予了回答。


劃重點:

1、擴大研究生學習自主權、在公共必修課中增設《學術道德與科技寫作》。

2、明確要求博士生須具有境外學術交流或研修經歷,提升全球勝任力。


全部內容如下:


記者:請問出臺《指導性意見》的背景和目標是什麼?

答: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頂端,研究生作為國家創新戰略的後備軍,動態調整研究生培養方案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形勢變化的迫切需要。上一輪培養方案修定是2014年,當前我校研究生規模和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且學校第十次黨代會對一流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目標,為適應上述變化,我校決定啟動本輪研究生培養方案修(制)定工作。這是一項主動作為、突破創新、自我改革的重要工作,將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規範培養過程,提升培養質量。


記者:《指導性意見》是怎樣出臺的?

答:學校成立了由學科負責人代表和管理幹部組成的《指導性意見》起草專項工作組,調研了三十多所國內知名高校研究生培養方案;歷時十週,每週一次研討會議,集中推演論證,在完成整體構架的基礎上,逐一敲定條塊細節;初稿形成後,先後三輪徵集導師和學院的意見,收集了各學院(科)負責人、導師、教學秘書反饋的意見一百餘條,數易其稿,最終經校領導審核後發佈。


記者:本輪《指導性意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答:第一,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秉承“高質量、國際化”理念,吸收、借鑑國內外一流學科先進的培養經驗和管理模式。第二,堅持分類培養。學術學位研究生注重創新能力培養,加強學科交叉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注重實踐應用能力訓練,加強校企聯合培養。第三,堅持個性化培養。各學科可對課程設置、培養環節要求等進行相對靈活的安排,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選擇機會。


記者:可否簡單概括《指導性意見》的變化?

答:總體上看,新的《指導性意見》更加彈性同時更加嚴格。彈性體現在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嚴格體現在對重要環節的剛性化要求。


記者:本輪《指導性意見》在課程設置方面有哪些主要變化?

答:第一,擴大研究生學習自主權。在總學分不變的前提下,降低必修課學分要求,一級學科內僅設置一門平臺課,二級學科課程可按學科特點設計,讓研究生有更多的自主選課空間;實施有條件申請公共英語課免修政策。第二,強化學科交叉、人文素養和全英文課程建設。在公共必修課中增設《學術道德與科技寫作》,各學科須開設一門與本學科領域相關的文史哲類課程作為必修課程,明確學科交叉課程和全英文課程建設任務。第三,推進本研貫通,實現本研課程互修互認,一體化設計課程體系。


記者:本輪《指導性意見》在培養環節方面有哪些變化?

答:首次對研究生培養中的關鍵環節設置學分,強化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和質量監控。如針對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增設博士生資格考試、學術活動、實踐活動、預答辯等必修環節要求,

明確要求博士生須具有境外學術交流或研修經歷,提升全球勝任力。


記者:目前此項工作的進展安排?

答:4月2日,研究生院召開學院分管領導會議,專題佈置了此項工作。各學院積極響應,圍繞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取得了諸多共識。各學院將成立專班,結合自身特點制定工作方案。研究生院將組織校內外專業人士對新的培養方案逐一評審。9月前形成終稿,將從2020級研究生開始使用。


記者:培養方案作為總章程和路線圖,是否還有相關配套工作?

答: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是長期性工作,目前正在謀劃三項配套工作,一是推進以研究和職業發展能力為主的課程體系重構;二是推進本研一體化人才培養的實施方案及配套改革;三是推進學位授予全過程特別是重要環節的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以配合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