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邊疆時空】孫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孫泓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朝鮮史學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外關係史、朝鮮古代史等。

【邊疆時空】孫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摘要:幽州刺史墓是在朝鮮半島北部德興裡發現的一座壁畫墓,在墓中發現墨書文字,記錄了墓主人的籍貫、姓氏、官職和卒年月日等,但因姓氏部分墨書文字已經漫漶不清,使學術界對其身份產生了不同看法。本文根據目前已知的4­-5世紀的文獻資料及幽州刺史墓的墨書題記,對幽州刺史鎮身份、官職及其生存時代歷任幽州刺史進行了考察,確認史料中所記載的南燕桂林王慕容鎮不是幽州刺史墓的墓主,認定墓主鎮為前燕慕容暐時期的幽州刺史,推定他亡命高句麗的時間在360年前後,最終借道高句麗,在大同江下游建立了移民政權。

關鍵詞:幽州刺史墓 朝鮮半島 慕容鎮 前燕 高句麗 南燕 慕容暐


幽州刺史墓,亦名德興裡墓,系朝鮮考古工作者於1976年發現的著名古墓。幽州刺史墓是一座壁畫文字墓。墓室四壁與天井,幾乎全部繪有壁畫,並有漢字墓誌題名和壁畫題記六百餘字,因而引起了各國學者的關注。同時,因墓誌中寫有墓主姓氏的部分漫漶不清,使其身份成為一謎。關於幽州刺史鎮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認為是高句麗人,主此說者有朝鮮的金勇男、樸容緒、樸晉煜、孫永鍾等;一種認為是亡命高句麗的中國人,主此說者有韓國的金元龍、日本學者佐伯有清、武田幸男、中國學者劉永智、康捷、安志敏、孫進己等。

本文擬在先行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論證幽州刺史鎮的身份、官職來歷及其最後亡命之所。


一、幽州刺史墓概況

墓葬位於朝鮮平安南道大安市德興裡,墓為南北向的石室封土墓,分前後兩室,前室之前有甬道,前後室之間以過道相連,墓室頂部用石條疊澀成穹窿狀。棺臺建於後室。前後室和甬道均有彩色壁畫,並有漢文的墨書銘記和榜題。據報告書,能夠判讀的文字為560字,無法判讀的45字,合計605字。壁畫表現墓主人會見賓客和出行等莊嚴的場面:北壁為墓主人肖像;西壁為十三郡太守來朝圖,其榜題分別標出“燕郡”“范陽”“漁陽”“上谷”“廣寧”“代郡”“北平”“遼西”“昌黎”“遼東”“玄菟”“樂浪”和“帶方”諸郡名,並有文字說明,許多文字已經脫落,上部由前向後依次為:


奮威將軍燕郡太守來朝時

范陽內史來論州時

漁陽太守來論州時

上谷太守來朝賀時

廣寧太守來朝賀時

代郡內史來朝賀時

下部依次為:

北平太守來論州時

遼西太……

昌黎太守來論州時

遼東太守來朝賀時

玄菟太守……

樂浪太守……

……


下部最後一個太守的說明已經全部脫落,根據前後文可知其為帶方太守。在其前面還有“此十三郡幽州部七十五州治廣薊今治燕國去洛陽二千三百里都尉一部並十三郡”的字樣;東壁為墓主人出行圖,其上有墨書題記:“此人為中裡都督智典知七寶自然音樂自然飲食有□□燔□□□□”;墓頂則繪有日月星辰等的天象圖。

墨書題記位於前室北壁、甬道口上方:

“□□郡信都縣都鄉中甘裡

釋加文佛弟子□□氏鎮仕

位建威將軍□小大兄左將軍

龍驤將軍遼東太守使持

節東夷校尉幽州刺史鎮

年七十七薨焉永樂十八年

太歲在戊申十二月辛酉朔廿五日

乙酉成遷移玉柩周公相地

孔子擇日武王選時歲使一

良葬送之富及七世子孫

番昌仕宦日遷位至侯王

造藏萬功日煞牛羊酒宍米粲

不可盡掃旦食鹽豉食一椋記

示後世富壽無疆”


墨書題記共計14行154字。墓主人名鎮而寫有姓氏的兩字格漫漶不清。


【邊疆時空】孫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德興裡古墓右壁、左壁(東潮:《高句麗壁畫と東ァジァ》,學生社2011年)


【邊疆時空】孫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德興裡古墓前室、後室(東潮:《高句麗壁畫と東ァジァ》,學生社2011年)


【邊疆時空】孫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十三郡太守來朝圖(《朝鮮中央歷史博物館》,1979年朝鮮中央歷史博物館發行)


【邊疆時空】孫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德興裡壁畫墓幽州刺史墓誌銘(早乙女雅博:《高句麗壁畫古墳》,共同通信社2005年)


二、鎮的出身及歷任官職

關於鎮的出身,墨書題記記載:“□□郡信都縣都鄉中甘裡釋加文佛弟子□□氏鎮仕”,武田幸男對此作了詳細的考證,認為“鎮出於中國的冀州(河北省)—安平郡—信都縣—都鄉—中甘裡”而非朝鮮半島內高句麗的信都縣,從墓葬的形制、墓室結構、壁畫內容、文字記載,可以看出墓葬是屬於晉時期的形制,而從題記的官職、地名看,也屬於晉的制式,所以筆者贊同武田幸男的觀點。

據《晉書·地理志》載信都縣屬晉冀州安平郡,但建武初(304年),慕容廆曾經設郡以統流人,冀州人為冀陽郡,豫州人為成周郡,青州人為營丘郡,幷州人為唐國郡。321年開始,慕容廆受晉政府命為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封遼東公,就已經逐漸管轄到了冀州。前燕建立後,冀州先後屬前燕、前秦和後燕,隨所屬國家的變換,冀州的治所經常變動。前燕鮮卑族慕容儁將冀州治所遷於房子,前秦時將冀州州治遷於鄴,後又將冀州治所遷至信都,至後燕慕容垂沿襲下來。所以,鎮有可能是漢流人,也有可能是慕容鮮卑人,還需進一步考證。

同時,幽州刺史鎮墓中的墨書題記中記載了大量官職的名稱,如建威將軍、□小大兄、左將軍、龍驤將軍、太守、內史、使持節、東夷校尉、幽州刺史、中裡都督、奮威將軍等。與史料對比,可知其中既有晉的官職,又有高句麗的官職,詳見表一。


表一 幽州刺史鎮墓墨書題記官職一覽表

【邊疆時空】孫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從上表可以看出,鎮擔任的官職,除小大兄為高句麗的官職外,其他均為晉的官職。武田幸男、劉永智、孫永鍾、李仁哲等都對此逐一作了詳細的考證。武田幸男認為鎮的官職是按敘任順序記載的,分為虛實兩部分:建威將軍、遼東太守、使持節、東夷校尉、幽州刺史是實職,是亡命前晉所封;左將軍、龍驤將軍是亡命後的自稱虛號。“□小大兄”應為“國小大兄”,為高句麗所封。而劉永智則提出“□小大兄”應為“同小大兄”,認為建威將軍與小大兄處於相同地位,鎮為晉遺民或樂浪遺民。目前學術界對此的觀點還不統一。從幽州刺史鎮墓墨書題記第3行第6字的殘存筆畫來分析,此字不應是“同”字,但如果釋讀為“國”字,則下面缺一橫畫,與國字的筆畫不符。故姑且存疑待考。


【邊疆時空】孫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幽州刺史鎮墓墨書題記第3行第6字的圖版,參見早乙女雅博:《高句麗壁畫古墳》,共同通信社2005年)


三、對幽州刺史鎮身份的考證

從幽州刺史鎮墓誌的“位建威將軍□大小兄左將軍龍驤將軍遼東太守使持節東校尉幽州刺史鎮”可知,鎮曾任幽州刺史,但遍查史料,也不見相關記載,見於記載的只有桂林王慕容鎮,見表二。

在幽州刺史墓墨書題記中,鎮的姓名為“□□氏鎮”,可知鎮的姓氏可能為兩字的複姓,劉永智提出可能與《晉書·慕容德載記》中的慕容鎮同,但其並沒有展開論述,僅指出他們所任官職不同,認為需要進一步研究。安志敏則提出有兩個慕容鎮,幽州刺史鎮是後燕的慕容鎮,認為南燕還有一個受封為桂林王的慕容鎮。孫進己等在《東北古史資料叢編》中,直接將“□□氏鎮”標記為慕容鎮,但並沒有說明緣由。武田幸男認為鎮的亡命時間為前秦或前燕。但也沒有展開討論。

從幽州刺史鎮“位建威將軍□小大兄左將軍龍驤將軍遼東太守使持節東校尉幽州刺史鎮”可知,鎮曾任幽州刺史,但遍查史料,也不見相關記載,見於記載的只有桂林王慕容鎮,見表二。


表二 史書所載慕容鎮活動一覽表(黑體為本文作者所加)

【邊疆時空】孫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從表二可以看出,史書中所記載的慕容鎮在慕容垂、慕容德為王時所擔任的官職是桂林王,慕容超為王時加開府儀同三司、太尉、桂林王、進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而德興裡幽州刺史鎮的官職是“位建威將軍□小大兄、左將軍、龍驤將軍、遼東太守、使持節、東校尉、幽州刺史”,他們的官職完全不同。

而且史書上所記載的桂林王道成慕容鎮,歷仕慕容垂、慕容德、慕容超朝,據《魏書》卷九十五《列傳第八十三》記載:“垂潛遣其桂林王慕容鎮、驃騎慕容國於黎陽津夜濟,壁於河南。”這是慕容鎮最早見於史料記載。慕容垂在位時間為384—396年,此事發生在392年。在義熙五年(409年),劉裕攻廣固時,慕容超任命桂林王慕容鎮為錄尚書、都督中外軍事。義熙六年(410年),南燕滅亡時,慕容鎮不知所蹤。而幽州刺史鎮葬於永樂十八年(義熙四年、408年)。

根據目前已知的4­-5世紀的文獻資料,桂林王道成慕容鎮不是幽州刺史墓的墓主。

幽州刺史“年七十七薨以永樂十八年”,查永樂十八年為408年,為高句麗年號,推知其生於332年,那麼只要找出從332年至408年曆任的幽州刺史的名單,就應該能夠找出鎮任幽州刺史的線索。筆者對史料進行了仔細梳理,將325—416年擔任幽州牧、幽州刺史的官吏名單,列如表三。


表三 幽州刺史任職時間表

【邊疆時空】孫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據上表可知,前燕慕容皝(337—348)時、慕容暐(360—370年)時期幽州刺史未見記載,不知為何人。從幽州刺史墓的墓主鎮卒於408年,享年77歲來推算,他生於332年。慕容皝時期他還太小(6—17歲),不可能擔任幽州刺史,398—410年(慕容德、慕容超時期),幽州刺史分別為後燕的慕容豪(398年)、留志(399年)、盧溥(399年)、慕容拔(402年)、慕容懿(407年)擔任,他也不可能擔任幽州刺史,所以唯有可能的是慕容暐時期(360—370年),他的年紀在29—39歲之間,正值壯年。在360年前燕滅亡前後出走至朝鮮半島大同江流域。由於前燕滅亡,所以不見於記載。所以安志敏所提出的鎮為後燕的幽州刺史存在值得商榷之處。安志敏認為鎮亡命高句麗與慕容會、馮拔叛亂有關,由於他們的叛亂使鎮在國內無法立足,不得不亡命高句麗。前文也提出了史書中同名人物的存在,如《資治通鑑》記載後燕有兩個慕輿嵩,西燕有兩個逸豆歸,所以也可以有兩個慕容鎮。筆者贊同有兩個鎮,但是否都姓慕容,存疑。因為從幽州刺史鎮墓墨書題記第2行第8字的圖版殘存的筆畫來看,姓氏的第二個字右邊是一豎,與慕容的“容”字筆畫不符。


【邊疆時空】孫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幽州刺史鎮墓墨書題記第2行第8字的圖版。參見早乙女雅博:《高句麗壁畫古墳》,共同通信社2005年)


四、幽州刺史鎮生存期間幽州的管轄範圍

在德興裡幽州刺史墓壁畫中繪有十三太守,旁有墨書題記,在其前面還有“此十三郡幽州部七十五州治廣薊今治燕國去洛陽二千三百里都尉一部並十三郡”的字樣,這裡對幽州限定了兩個條件,一是此時幽州有十三郡七十五州,二是幽州治廣薊今治燕國去洛陽二千三百里。

《晉書·地理志》記載了幽州所轄郡縣及幽州與平州的關係,根據記載可以看出幽州的所轄郡縣是不斷變化的,幽平二州也時分時合。所以墨書題記所記載的幽州統治地域,實際上是由幽州加平州或營州所組成。武田幸男將幽州刺史墓墨書題記與中國曆代郡縣構成和縣數做了統計與比較,提出幽州只能在公元238年以前、公元 244—274年、公元370—380年三個時間段中下轄13郡。又提出幽州治廣薊去洛陽二千三百里,其存在時期只能為公元25—238年及244年以前—270年。對比兩者提出了只有244年以前—270年時的幽州才符合墨書題記的記載。但據德興裡幽州刺史墓墨書題記,鎮“年七十七薨□(焉)以永樂十八年”,知其生於332年,在時間上不符合。

筆者根據他的研究思路,對比史料,認為前燕在349年曾攻克薊城而都於薊,357年稱帝后遷都於鄴,因此,在前燕350—357年時,幽州治所也是在廣陽郡之薊縣,距離洛陽二千三百里。

而且在358年—380年之間,平州是併入幽州的。據《資治通鑑》第一百卷《晉紀二十二》記載:“昇平二年(358年)十二月,出垂為平州刺史,鎮遼東。”此後平州不見於記載,直至380年才再次見於記載。據《資治通鑑》第一百零四卷《晉紀二十六》:“太元五年(380年)八月,分幽州置平州,以石越為平州刺史,鎮龍城,中書令梁讜為幽州刺史,鎮薊城。”

在壁畫題記中有“州治廣薊,今治燕國”,可知幽州治所原在廣陽郡之薊縣,鎮擔任幽州刺史時,治所已經遷至燕國,正與慕容儁攻破薊縣並定都於此相合。基於以上考慮,筆者認為武田幸男所說的370—380年幽州下轄十三郡,似乎可以提前到從358年北燕慕容垂任平州刺史時算起。這樣就可以將這一時期幽州下轄十三郡的時間重新劃定為359—380年間。

幽州刺史鎮的任職時間如前文推測是慕容暐時期(360—370年)、幽州13郡75縣的存在時間為359—380年、幽州治廣薊去洛陽二千三百里的存在時期為350—358年,三者之間時間的交叉點在358—360年之間。說明在358—360年,鎮擔任幽州刺史,幽州下轄13郡75縣,治所在廣陽郡薊縣,距離洛陽二千三百里,正符合武田幸男所提出的三個條件。所以幽州刺史應該是前燕所封,也是鎮所擔任的最早的官職。並據此推測他亡命的時間大概360年前後。

那麼又是什麼促使他逃離前燕呢?分析這年前燕發生的事件,可略知一二。據《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三·晉穆帝》記載:昇平四年(360年),慕容俊去世,太子慕容寶即皇帝位,慕容恪、領軍將軍慕輿根等人,接受遺詔輔佐朝政。慕輿根自恃是先朝的有功舊臣,心裡不服慕容恪,欲作亂,慕容恪誅殺了慕輿根及其妻、子、同黨,宮廷內外都感到震動恐懼。鎮怕受慕輿根牽連,所以逃離了前燕。結合前文所見的墓誌圖版中筆畫與慕容的“容”字不符,這樣就又出現一種可能性,就是鎮複姓慕輿,慕輿在前燕也是一個重要的姓氏,慕輿家族的許多人都曾官居要職,如折衝將軍慕輿根、蕩寇將軍慕輿、燕將軍慕輿長卿、中軍將軍慕輿虔等。但因同樣不見記載,只能作為一種推測。


五、幽州刺史鎮生存期間幽州的歸屬問題

因為題記中有高句麗官職及年號,據此有學者提出了鎮亡命高句麗的觀點(見所引武田幸男、劉永智等文),也有學者提出了高句麗曾經統治過幽州的問題(見孫永鍾文)。

關於高句麗是否統治幽州的問題,孫永鍾等認為高句麗在370—376年統治過幽州,是因為這一時期沒有前秦統治幽州的記載,所以認為幽州是歸高句麗統治。武田幸男、劉永智、安志敏、樸真奭對此都做了詳細的討論,認為從史料和墨書題記的記載看,鎮生活的時代,高句麗沒有統治幽州的可能,筆者贊同他們的觀點。

關於幽州的歸屬,晉書有明確記載:從惠帝(290—306年)以後,歸後趙石勒所有,到穆帝永和五年(349年)為前燕所佔;370年,前燕被苻堅所滅,幽州歸前秦所有;384年,慕容垂打敗前秦,據有幽州。397年,慕容寶遷於和龍,幽州歸北魏所有。晉書中並不見高句麗和東晉佔據過幽州的記載。當時後燕、北燕都佔有今遼西地區,高句麗根本不可能越後燕、北燕而佔幽州。

在這期間高句麗也沒有進入幽州的條件,因為此時高句麗與百濟的矛盾已經十分尖銳化,相互不斷攻伐。371年,百濟進攻平壤,高句麗故國原王被百濟打死,兩國矛盾更加尖銳。375年,高句麗攻打百濟水谷城,376年入侵百濟北方邊境,根本無暇顧及幽州。同時,370年,秦王猛伐燕,燕太傅慕容評投奔高句麗,高句麗將他綁縛送給秦王。372年,秦主符堅遣使及浮屠順道送佛像經文至高句麗,高句麗王派遣使者回謝,並進貢方物。375年,高句麗建造佛寺。高句麗與前秦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係。377年百濟攻打平壤。386年高句麗南伐百濟。389年、390年,百濟多次入侵高句麗,直至395年高句麗大敗百濟,他們之間的戰爭才暫時告一段落。

與此同時,高句麗與燕圍繞遼東也展開了爭奪,對此武田幸男有明確的論述。筆者對高句麗佔有遼東的時間與其有不同的看法。武田幸男認為高句麗佔遼東是在385—395年間實現的,但據《資治通鑑·晉紀》記載,318年高句麗曾數次遣兵寇遼東,但均未取得勝利。直到385年才佔領遼東,但短短几個月後即被燕收復。《三國史記》卷十八《高句麗本紀第六》記載:“十四年(405年),燕王熙來攻遼東……不克而還。”說明高句麗在405年時已經佔領了遼東。《梁書·諸夷列傳·高句麗條》也記載:“垂死,子寶立,以句驪王安為平州牧,封遼東、帶方二國王,……後略有遼東郡。”垂死寶立是在396年,慕容寶在位3年,可知在396—405年間,高句麗應該已經佔據了遼東。另據《東史會綱》記載:“廣開土王十一年(402年)高句麗取遼東城。麗王遣兵攻宿軍。燕平州刺史慕容歸棄城走,麗兵遂取遼東城。”高句麗佔領遼東的時間應該是402年,而不是385—395年,佔玄菟城的時間應該在此之前,具體年代不見記載。那麼在370—376年高句麗就不可能統治過幽州。


六、幽州刺史鎮的最後去向

既然高句麗不曾統治過幽州,幽州刺史也就不是高句麗所封。但幽州刺史墓行高句麗年號,墨書題記中有高句麗官職,所以就有學者提出鎮是亡命高句麗的中國人。既然幽州刺史為前燕所封,前文也推測他是在前燕360年前後,帶領部分人來到大同江流域的,但是否是投奔了高句麗,還需進一步考察。

首先要了解關於這一時期高句麗是否佔領了大同江流域,據史料記載高句麗很早就企圖向朝鮮半島擴張勢力。37年,一度攻佔漢的樂浪郡。但44年,漢光武帝遣兵渡海,伐樂浪,取其地為郡縣,薩水(今清川江上游)以南屬漢,收復了樂浪郡。313年,高句麗趁晉室衰敗,再次向南擴張,不斷侵掠樂浪郡(此樂浪郡已被僑置於今遼西)。又長期和百濟爭戰,奪取帶方郡地。大同江流域之樂浪郡及其南之帶方郡,這時已經都為高句麗所有。

據《三國史記·高句麗紀六》記載:“小獸林王六年(377年)冬十月,百濟將兵來侵平壤城。”“廣開土王四年(395年)王與百濟戰於浿水。”似乎高句麗與百濟當時是以浿水(今大同江)為界。高句麗僅佔有樂浪郡地,而帶方郡地則為百濟所有,但《好大王碑》載:“以六年丙申(406年)王躬率水軍,討伐殘國(百濟),軍至□□□,攻壹八城。……逼其國城。”大同江以南地,當時似處於拉鋸狀態,高句麗與百濟均未能長期佔有。所以佟壽得以佔據了這一地區,建立了移民政權。

佟壽是前燕時的遼東司馬,是遼東平郭人,由於戰亂與政事於336年亡命高句麗。“壽、充奔高麗。”這裡奔高麗,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為投奔高句麗政權,一為進入高句麗境內。從佟壽的生平看,應該是進入高句麗境內,進而來到大同江下游一帶。

據佟壽墓的墓誌銘:


“永和十三年十月戊子朔廿六日□□

使持節都督諸軍事平東將軍護東夷校尉樂浪□

昌黎玄菟帶方太守都

□□幽州遼東平郭

□□鄉敬上黑冬壽守□

年六十九薨官”


東晉封其為“使持節都督諸軍事平東將軍護東夷校尉樂浪相昌黎、玄菟、帶方太守都鄉侯”。這些官職是晉以前封高句麗王的, 這時卻封給了佟壽,這與高句麗與晉的關係密切相關。

高句麗自建國以後,就與中國中央王朝保持密切的往來,隨著中國中央王朝政權的更替、分裂割據,高句麗也不斷變換交往對象,甚至同時與數個政權保持聯繫。當其中某一政權取得正統資格時,高句麗便立即向其稱臣朝貢,這一時期高句麗先後向東晉、趙、燕、秦朝貢。330年,高句麗遣使赴後趙朝貢,進獻楛矢。336年,高句麗遣使到晉,貢方物。338年,趙王虎準備討伐慕容氏,用三萬艘船,運谷三十萬石到高句麗,派遣典農中郎將王典率萬餘人在海濱屯田。可見當時高句麗同時向趙和晉朝貢,接受趙在其地貯存軍糧,以備攻慕容氏。這也為慕容氏日後攻打高句麗埋下了隱患。

及至337年,鮮卑慕容部逐漸強盛,慕容皝稱王,建立前燕,高句麗與鮮卑慕容部也就展開了連年的征戰。由於高句麗在與北燕的連年戰爭中,處於劣勢,高句麗奉行燕的年號,接受燕冊封的徵東大將軍、營州刺史、封樂浪郡公,王如故。高句麗王正式接受燕的官爵。因為高句麗改稱臣於燕,所以晉以之封佟壽。後半段的官職,因為昌黎當時是為燕所佔,玄菟、樂浪、帶方郡為高句麗所佔,都不在佟壽的轄土之內,而東晉以之虛封佟壽,是表明東晉不承認燕和高句麗對這一地區的佔有,而希望佟壽去佔有這些地方。

當時高句麗還沒有遷都平壤,而晉的樂浪郡勢力已經退出平壤地區,佟壽就得以佔據了朝鮮半島的北部廣大地區,以當地躲避中國混亂的移民為基礎,建立了移民政權,並臣服於東晉。由於此時高句麗是臣服於前燕,因此,東晉政權不僅承認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歸佟壽所有,還把中國的遼東、遼西等地(當時分別歸高句麗和慕容燕所佔)也封給佟壽,“使持節都督諸軍事平東將軍護東夷校尉”,這些官職是以前晉封給高句麗王的,因為此時高句麗臣服於燕,便封給了佟壽。佟壽死於永和十三年(357年),永和為東晉年號。

360年前後幽州刺史鎮亡命到這一地區接替佟壽成為實際統治者。這一時期高句麗開始向大同江流域擴張,但統治勢力還沒有達到這一地區,鎮和佟壽一樣,他的官職也主要是晉冊封的。他的官職中有遼東太守使持節東夷校尉,同封佟壽是一個道理。所以鎮並沒有投奔高句麗,而是投奔了東晉,接替了佟壽,成為大同江流域的一個移民政權。

這也應該能夠從當時高句麗與東晉的關係略知一二。前秦建元六年(高句麗故國原王四十年、公元370年),秦王猛伐燕,燕太傅慕容評奔高句麗,高句麗執之,送於秦。秦建元八年(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公元372年)秦主符堅遣使及浮屠順道送佛像經文,高句麗王遣使回謝,以貢方物。秦建元十三年(高句麗小獸林王十年、公元377年)高句麗、新羅、西南夷皆遣使入貢於秦。秦建元十六年(高句麗小獸林王十年、公元380年)秦幽州刺史行唐公洛謀反,分遣使者徵兵於鮮卑、烏桓、高句麗、百濟、新羅、休忍諸國。諸國皆曰:“吾為天子守藩,不能助行唐公為逆。”這表明當時高句麗自認為是前秦的藩國。

公元384年,慕容垂乘符秦衰,起兵,建後燕,命帶方王佐鎮龍城。高句麗故國壤王二年(公元385年)高句麗王出兵四萬襲遼東,佐聞高句麗軍襲遼東,遣司馬郝景將兵救之。高句麗軍擊敗之,遂陷遼東、玄菟,虜男女一萬口而還。冬十一月慕容農將兵,復遼東、玄菟二郡。初幽冀流民多投高句麗,慕容垂遣慕容農以范陽龐淵為遼東太守,招撫之。公元396年,慕容垂子寶繼位,以句麗王安為平州牧,封遼東、帶方二國王。高句麗始置長史、司馬、參軍官,後略有遼東郡。是時高句麗為後燕屬國。

後燕長樂二年(高句麗廣開土王九年、公元400年)春正月,高句麗遣使入後燕朝貢。二月,燕王盛以高句麗王禮慢,自將兵三萬襲之。以慕容熙為前鋒,拔新城、南蘇二城。拓地七百餘里,徙五千餘戶而還。後燕光始二年(公元402年)高句麗王遣兵攻宿軍,燕平州刺史慕容歸棄城走。光始四年冬十一月,高句麗出師侵燕。光始五年(高句麗廣開土王十四年、公元405年)春正月,燕王熙攻高句麗所佔之遼東城,且陷。熙命將士毋得先登,俟劃平其城,朕與皇后乘輿而入。由是城中得嚴備,卒不克而還。光始六年(公元406年)燕王熙襲契丹,至陘北。畏契丹之眾,還。遂棄輜重,輕兵襲高句麗。燕軍行三千餘里,士馬疲凍,死者屬路,攻木底城,不克而還。正始二年(高句麗廣開土王十七年、公元408年)北燕高雲即位,雲本高句麗人,高句麗遣使北燕,且敘宗族。北燕王遣侍御使李拔報之。此時,高句麗和當時的北燕一樣,成為一個地方割據政權。但東晉義熙九年(高句麗長壽王元年,公元413年),復遣長史高翼入晉奉表,獻赭白馬。安帝封王為高句麗王、樂安郡公。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370—396年高句麗一直是接受前秦和後燕的冊封,400—408年割據遼東,直到413年才遣使入晉奉表。所以東晉才將原來封給高句麗王的官職封給幽州刺史鎮,也證明這時鎮和佟壽一樣,是東晉的割據政權。

【邊疆時空】孫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證


這裡還有一個年號問題,據墨書題記:“年七十七薨□(焉)以永樂十八年”,已知永樂為高句麗廣開土王的年號,既然鎮為東晉的割據政權,那麼應該和佟壽一樣視晉為正統,行東晉的年號。同時,在西壁題有“此十三郡幽州部七十五州治廣薊今治燕國去洛陽二千三百里都尉一部並十三郡”的字樣,推知此十三郡屬幽州,同時幽州有七十五州,州治在廣薊,今治燕國,去洛陽2300裡。洛陽為當時東晉的國都,幽州去洛陽2300裡,說明他是奉東晉為正統的。如以高句麗為尊,則應該去高句麗國都多少多少裡。那為什麼他卻採用了高句麗廣開土王的年號?這應該和當時的政局密不可分。永樂18年(408年),距高句麗427年遷都平壤已不到20年時間,此時高句麗已經完全控制了大同江流域,盛極一時,鎮已經無法確保與東晉的密切聯繫和經常往來。而距420年東晉滅亡也只有十餘年時間,東晉在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和民眾起義反抗的情況下,東晉也無暇顧及鎮的割據勢力。在此種情況下,鎮薨的時候也就只能行高句麗年號了。同時,他才有可能以割據勢力統治者的身份建造如此規模的墓葬,才會在墓誌銘和壁畫榜題中出現魏晉傳統與高句麗體制並存的矛盾現象。


結論

根據目前已知的4­-5世紀的文獻資料及幽州刺史墓的墨書題記,對幽州刺史鎮身份、官職及其生存時代歷任幽州刺史進行了考察,得出以下結論:

(1)認為史料中所記載的南燕桂林王道成慕容鎮不是幽州刺史墓的墓主。

(2)確認幽州刺史墓墓主鎮為前燕慕容暐時期(360—370年)的幽州刺史。

(3)推定了幽州刺史墓墓主鎮亡命高句麗的時間是在前燕末(360年前後)。

(4)認為高句麗佔領遼東的時間應該是402年,不是385—395年,370—376年高句麗不可能統治過幽州,佐證了幽州刺史為前燕官職。

(5)幽州刺史鎮在前燕滅亡後並沒有亡命高句麗,而是借道高句麗而是投奔了佟壽,接替佟壽成為東晉在大同江流域的統治勢力。

通過上述結論,勾畫出了幽州刺史墓主鎮的生平:332年出生於中國的冀州(河北省)安平郡信都縣都鄉中甘裡,360年前後擔任燕的幽州刺史、左將軍、龍驤將軍,並於此時出走大同江流域,投東晉佟壽,受東晉冊封遼東太守使持節東夷校尉,最終官職為建威將軍。

【注】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戰線》2015年第1期。


聲 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