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证

【边疆时空】孙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证

孙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朝鲜史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朝鲜古代史等。

【边疆时空】孙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证

摘要:幽州刺史墓是在朝鲜半岛北部德兴里发现的一座壁画墓,在墓中发现墨书文字,记录了墓主人的籍贯、姓氏、官职和卒年月日等,但因姓氏部分墨书文字已经漫漶不清,使学术界对其身份产生了不同看法。本文根据目前已知的4­-5世纪的文献资料及幽州刺史墓的墨书题记,对幽州刺史镇身份、官职及其生存时代历任幽州刺史进行了考察,确认史料中所记载的南燕桂林王慕容镇不是幽州刺史墓的墓主,认定墓主镇为前燕慕容暐时期的幽州刺史,推定他亡命高句丽的时间在360年前后,最终借道高句丽,在大同江下游建立了移民政权。

关键词:幽州刺史墓 朝鲜半岛 慕容镇 前燕 高句丽 南燕 慕容暐


幽州刺史墓,亦名德兴里墓,系朝鲜考古工作者于1976年发现的著名古墓。幽州刺史墓是一座壁画文字墓。墓室四壁与天井,几乎全部绘有壁画,并有汉字墓志题名和壁画题记六百余字,因而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同时,因墓志中写有墓主姓氏的部分漫漶不清,使其身份成为一谜。关于幽州刺史镇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是高句丽人,主此说者有朝鲜的金勇男、朴容绪、朴晋煜、孙永钟等;一种认为是亡命高句丽的中国人,主此说者有韩国的金元龙、日本学者佐伯有清、武田幸男、中国学者刘永智、康捷、安志敏、孙进己等。

本文拟在先行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幽州刺史镇的身份、官职来历及其最后亡命之所。


一、幽州刺史墓概况

墓葬位于朝鲜平安南道大安市德兴里,墓为南北向的石室封土墓,分前后两室,前室之前有甬道,前后室之间以过道相连,墓室顶部用石条叠涩成穹窿状。棺台建于后室。前后室和甬道均有彩色壁画,并有汉文的墨书铭记和榜题。据报告书,能够判读的文字为560字,无法判读的45字,合计605字。壁画表现墓主人会见宾客和出行等庄严的场面:北壁为墓主人肖像;西壁为十三郡太守来朝图,其榜题分别标出“燕郡”“范阳”“渔阳”“上谷”“广宁”“代郡”“北平”“辽西”“昌黎”“辽东”“玄菟”“乐浪”和“带方”诸郡名,并有文字说明,许多文字已经脱落,上部由前向后依次为:


奋威将军燕郡太守来朝时

范阳内史来论州时

渔阳太守来论州时

上谷太守来朝贺时

广宁太守来朝贺时

代郡内史来朝贺时

下部依次为:

北平太守来论州时

辽西太……

昌黎太守来论州时

辽东太守来朝贺时

玄菟太守……

乐浪太守……

……


下部最后一个太守的说明已经全部脱落,根据前后文可知其为带方太守。在其前面还有“此十三郡幽州部七十五州治广蓟今治燕国去洛阳二千三百里都尉一部并十三郡”的字样;东壁为墓主人出行图,其上有墨书题记:“此人为中里都督智典知七宝自然音乐自然饮食有□□燔□□□□”;墓顶则绘有日月星辰等的天象图。

墨书题记位于前室北壁、甬道口上方:

“□□郡信都县都乡中甘里

释加文佛弟子□□氏镇仕

位建威将军□小大兄左将军

龙骧将军辽东太守使持

节东夷校尉幽州刺史镇

年七十七薨焉永乐十八年

太岁在戊申十二月辛酉朔廿五日

乙酉成迁移玉柩周公相地

孔子择日武王选时岁使一

良葬送之富及七世子孙

番昌仕宦日迁位至侯王

造藏万功日煞牛羊酒宍米粲

不可尽扫旦食盐豉食一椋记

示后世富寿无疆”


墨书题记共计14行154字。墓主人名镇而写有姓氏的两字格漫漶不清。


【边疆时空】孙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证

德兴里古墓右壁、左壁(東潮:《高句麗壁画と東ァジァ》,学生社2011年)


【边疆时空】孙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证

德兴里古墓前室、后室(東潮:《高句麗壁画と東ァジァ》,学生社2011年)


【边疆时空】孙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证

十三郡太守来朝图(《朝鲜中央历史博物馆》,1979年朝鲜中央历史博物馆发行)


【边疆时空】孙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证

德兴里壁画墓幽州刺史墓志铭(早乙女雅博:《高句麗壁画古墳》,共同通信社2005年)


二、镇的出身及历任官职

关于镇的出身,墨书题记记载:“□□郡信都县都乡中甘里释加文佛弟子□□氏镇仕”,武田幸男对此作了详细的考证,认为“镇出于中国的冀州(河北省)—安平郡—信都县—都乡—中甘里”而非朝鲜半岛内高句丽的信都县,从墓葬的形制、墓室结构、壁画内容、文字记载,可以看出墓葬是属于晋时期的形制,而从题记的官职、地名看,也属于晋的制式,所以笔者赞同武田幸男的观点。

据《晋书·地理志》载信都县属晋冀州安平郡,但建武初(304年),慕容廆曾经设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321年开始,慕容廆受晋政府命为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封辽东公,就已经逐渐管辖到了冀州。前燕建立后,冀州先后属前燕、前秦和后燕,随所属国家的变换,冀州的治所经常变动。前燕鲜卑族慕容儁将冀州治所迁于房子,前秦时将冀州州治迁于邺,后又将冀州治所迁至信都,至后燕慕容垂沿袭下来。所以,镇有可能是汉流人,也有可能是慕容鲜卑人,还需进一步考证。

同时,幽州刺史镇墓中的墨书题记中记载了大量官职的名称,如建威将军、□小大兄、左将军、龙骧将军、太守、内史、使持节、东夷校尉、幽州刺史、中里都督、奋威将军等。与史料对比,可知其中既有晋的官职,又有高句丽的官职,详见表一。


表一 幽州刺史镇墓墨书题记官职一览表

【边疆时空】孙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证

从上表可以看出,镇担任的官职,除小大兄为高句丽的官职外,其他均为晋的官职。武田幸男、刘永智、孙永钟、李仁哲等都对此逐一作了详细的考证。武田幸男认为镇的官职是按叙任顺序记载的,分为虚实两部分:建威将军、辽东太守、使持节、东夷校尉、幽州刺史是实职,是亡命前晋所封;左将军、龙骧将军是亡命后的自称虚号。“□小大兄”应为“国小大兄”,为高句丽所封。而刘永智则提出“□小大兄”应为“同小大兄”,认为建威将军与小大兄处于相同地位,镇为晋遗民或乐浪遗民。目前学术界对此的观点还不统一。从幽州刺史镇墓墨书题记第3行第6字的残存笔画来分析,此字不应是“同”字,但如果释读为“國”字,则下面缺一横画,与国字的笔画不符。故姑且存疑待考。


【边疆时空】孙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证

(幽州刺史镇墓墨书题记第3行第6字的图版,参见早乙女雅博:《高句麗壁画古墳》,共同通信社2005年)


三、对幽州刺史镇身份的考证

从幽州刺史镇墓志的“位建威将军□大小兄左将军龙骧将军辽东太守使持节东校尉幽州刺史镇”可知,镇曾任幽州刺史,但遍查史料,也不见相关记载,见于记载的只有桂林王慕容镇,见表二。

在幽州刺史墓墨书题记中,镇的姓名为“□□氏镇”,可知镇的姓氏可能为两字的复姓,刘永智提出可能与《晋书·慕容德载记》中的慕容镇同,但其并没有展开论述,仅指出他们所任官职不同,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安志敏则提出有两个慕容镇,幽州刺史镇是后燕的慕容镇,认为南燕还有一个受封为桂林王的慕容镇。孙进己等在《东北古史资料丛编》中,直接将“□□氏镇”标记为慕容镇,但并没有说明缘由。武田幸男认为镇的亡命时间为前秦或前燕。但也没有展开讨论。

从幽州刺史镇“位建威将军□小大兄左将军龙骧将军辽东太守使持节东校尉幽州刺史镇”可知,镇曾任幽州刺史,但遍查史料,也不见相关记载,见于记载的只有桂林王慕容镇,见表二。


表二 史书所载慕容镇活动一览表(黑体为本文作者所加)

【边疆时空】孙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证

从表二可以看出,史书中所记载的慕容镇在慕容垂、慕容德为王时所担任的官职是桂林王,慕容超为王时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尉、桂林王、进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而德兴里幽州刺史镇的官职是“位建威将军□小大兄、左将军、龙骧将军、辽东太守、使持节、东校尉、幽州刺史”,他们的官职完全不同。

而且史书上所记载的桂林王道成慕容镇,历仕慕容垂、慕容德、慕容超朝,据《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记载:“垂潜遣其桂林王慕容镇、骠骑慕容国于黎阳津夜济,壁于河南。”这是慕容镇最早见于史料记载。慕容垂在位时间为384—396年,此事发生在392年。在义熙五年(409年),刘裕攻广固时,慕容超任命桂林王慕容镇为录尚书、都督中外军事。义熙六年(410年),南燕灭亡时,慕容镇不知所踪。而幽州刺史镇葬于永乐十八年(义熙四年、408年)。

根据目前已知的4­-5世纪的文献资料,桂林王道成慕容镇不是幽州刺史墓的墓主。

幽州刺史“年七十七薨以永乐十八年”,查永乐十八年为408年,为高句丽年号,推知其生于332年,那么只要找出从332年至408年历任的幽州刺史的名单,就应该能够找出镇任幽州刺史的线索。笔者对史料进行了仔细梳理,将325—416年担任幽州牧、幽州刺史的官吏名单,列如表三。


表三 幽州刺史任职时间表

【边疆时空】孙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证

据上表可知,前燕慕容皝(337—348)时、慕容暐(360—370年)时期幽州刺史未见记载,不知为何人。从幽州刺史墓的墓主镇卒于408年,享年77岁来推算,他生于332年。慕容皝时期他还太小(6—17岁),不可能担任幽州刺史,398—410年(慕容德、慕容超时期),幽州刺史分别为后燕的慕容豪(398年)、留志(399年)、卢溥(399年)、慕容拔(402年)、慕容懿(407年)担任,他也不可能担任幽州刺史,所以唯有可能的是慕容暐时期(360—370年),他的年纪在29—39岁之间,正值壮年。在360年前燕灭亡前后出走至朝鲜半岛大同江流域。由于前燕灭亡,所以不见于记载。所以安志敏所提出的镇为后燕的幽州刺史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安志敏认为镇亡命高句丽与慕容会、冯拔叛乱有关,由于他们的叛乱使镇在国内无法立足,不得不亡命高句丽。前文也提出了史书中同名人物的存在,如《资治通鉴》记载后燕有两个慕舆嵩,西燕有两个逸豆归,所以也可以有两个慕容镇。笔者赞同有两个镇,但是否都姓慕容,存疑。因为从幽州刺史镇墓墨书题记第2行第8字的图版残存的笔画来看,姓氏的第二个字右边是一竖,与慕容的“容”字笔画不符。


【边疆时空】孙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证

(幽州刺史镇墓墨书题记第2行第8字的图版。参见早乙女雅博:《高句麗壁画古墳》,共同通信社2005年)


四、幽州刺史镇生存期间幽州的管辖范围

在德兴里幽州刺史墓壁画中绘有十三太守,旁有墨书题记,在其前面还有“此十三郡幽州部七十五州治广蓟今治燕国去洛阳二千三百里都尉一部并十三郡”的字样,这里对幽州限定了两个条件,一是此时幽州有十三郡七十五州,二是幽州治广蓟今治燕国去洛阳二千三百里。

《晋书·地理志》记载了幽州所辖郡县及幽州与平州的关系,根据记载可以看出幽州的所辖郡县是不断变化的,幽平二州也时分时合。所以墨书题记所记载的幽州统治地域,实际上是由幽州加平州或营州所组成。武田幸男将幽州刺史墓墨书题记与中国历代郡县构成和县数做了统计与比较,提出幽州只能在公元238年以前、公元 244—274年、公元370—380年三个时间段中下辖13郡。又提出幽州治广蓟去洛阳二千三百里,其存在时期只能为公元25—238年及244年以前—270年。对比两者提出了只有244年以前—270年时的幽州才符合墨书题记的记载。但据德兴里幽州刺史墓墨书题记,镇“年七十七薨□(焉)以永乐十八年”,知其生于332年,在时间上不符合。

笔者根据他的研究思路,对比史料,认为前燕在349年曾攻克蓟城而都于蓟,357年称帝后迁都于邺,因此,在前燕350—357年时,幽州治所也是在广阳郡之蓟县,距离洛阳二千三百里。

而且在358年—380年之间,平州是并入幽州的。据《资治通鉴》第一百卷《晋纪二十二》记载:“升平二年(358年)十二月,出垂为平州刺史,镇辽东。”此后平州不见于记载,直至380年才再次见于记载。据《资治通鉴》第一百零四卷《晋纪二十六》:“太元五年(380年)八月,分幽州置平州,以石越为平州刺史,镇龙城,中书令梁谠为幽州刺史,镇蓟城。”

在壁画题记中有“州治广蓟,今治燕国”,可知幽州治所原在广阳郡之蓟县,镇担任幽州刺史时,治所已经迁至燕国,正与慕容儁攻破蓟县并定都于此相合。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武田幸男所说的370—380年幽州下辖十三郡,似乎可以提前到从358年北燕慕容垂任平州刺史时算起。这样就可以将这一时期幽州下辖十三郡的时间重新划定为359—380年间。

幽州刺史镇的任职时间如前文推测是慕容暐时期(360—370年)、幽州13郡75县的存在时间为359—380年、幽州治广蓟去洛阳二千三百里的存在时期为350—358年,三者之间时间的交叉点在358—360年之间。说明在358—360年,镇担任幽州刺史,幽州下辖13郡75县,治所在广阳郡蓟县,距离洛阳二千三百里,正符合武田幸男所提出的三个条件。所以幽州刺史应该是前燕所封,也是镇所担任的最早的官职。并据此推测他亡命的时间大概360年前后。

那么又是什么促使他逃离前燕呢?分析这年前燕发生的事件,可略知一二。据《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三·晋穆帝》记载:升平四年(360年),慕容俊去世,太子慕容宝即皇帝位,慕容恪、领军将军慕舆根等人,接受遗诏辅佐朝政。慕舆根自恃是先朝的有功旧臣,心里不服慕容恪,欲作乱,慕容恪诛杀了慕舆根及其妻、子、同党,宫廷内外都感到震动恐惧。镇怕受慕舆根牵连,所以逃离了前燕。结合前文所见的墓志图版中笔画与慕容的“容”字不符,这样就又出现一种可能性,就是镇复姓慕舆,慕舆在前燕也是一个重要的姓氏,慕舆家族的许多人都曾官居要职,如折冲将军慕舆根、荡寇将军慕舆、燕将军慕舆长卿、中军将军慕舆虔等。但因同样不见记载,只能作为一种推测。


五、幽州刺史镇生存期间幽州的归属问题

因为题记中有高句丽官职及年号,据此有学者提出了镇亡命高句丽的观点(见所引武田幸男、刘永智等文),也有学者提出了高句丽曾经统治过幽州的问题(见孙永钟文)。

关于高句丽是否统治幽州的问题,孙永钟等认为高句丽在370—376年统治过幽州,是因为这一时期没有前秦统治幽州的记载,所以认为幽州是归高句丽统治。武田幸男、刘永智、安志敏、朴真奭对此都做了详细的讨论,认为从史料和墨书题记的记载看,镇生活的时代,高句丽没有统治幽州的可能,笔者赞同他们的观点。

关于幽州的归属,晋书有明确记载:从惠帝(290—306年)以后,归后赵石勒所有,到穆帝永和五年(349年)为前燕所占;370年,前燕被苻坚所灭,幽州归前秦所有;384年,慕容垂打败前秦,据有幽州。397年,慕容宝迁于和龙,幽州归北魏所有。晋书中并不见高句丽和东晋占据过幽州的记载。当时后燕、北燕都占有今辽西地区,高句丽根本不可能越后燕、北燕而占幽州。

在这期间高句丽也没有进入幽州的条件,因为此时高句丽与百济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化,相互不断攻伐。371年,百济进攻平壤,高句丽故国原王被百济打死,两国矛盾更加尖锐。375年,高句丽攻打百济水谷城,376年入侵百济北方边境,根本无暇顾及幽州。同时,370年,秦王猛伐燕,燕太傅慕容评投奔高句丽,高句丽将他绑缚送给秦王。372年,秦主符坚遣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至高句丽,高句丽王派遣使者回谢,并进贡方物。375年,高句丽建造佛寺。高句丽与前秦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377年百济攻打平壤。386年高句丽南伐百济。389年、390年,百济多次入侵高句丽,直至395年高句丽大败百济,他们之间的战争才暂时告一段落。

与此同时,高句丽与燕围绕辽东也展开了争夺,对此武田幸男有明确的论述。笔者对高句丽占有辽东的时间与其有不同的看法。武田幸男认为高句丽占辽东是在385—395年间实现的,但据《资治通鉴·晋纪》记载,318年高句丽曾数次遣兵寇辽东,但均未取得胜利。直到385年才占领辽东,但短短几个月后即被燕收复。《三国史记》卷十八《高句丽本纪第六》记载:“十四年(405年),燕王熙来攻辽东……不克而还。”说明高句丽在405年时已经占领了辽东。《梁书·诸夷列传·高句丽条》也记载:“垂死,子宝立,以句骊王安为平州牧,封辽东、带方二国王,……后略有辽东郡。”垂死宝立是在396年,慕容宝在位3年,可知在396—405年间,高句丽应该已经占据了辽东。另据《东史会纲》记载:“广开土王十一年(402年)高句丽取辽东城。丽王遣兵攻宿军。燕平州刺史慕容归弃城走,丽兵遂取辽东城。”高句丽占领辽东的时间应该是402年,而不是385—395年,占玄菟城的时间应该在此之前,具体年代不见记载。那么在370—376年高句丽就不可能统治过幽州。


六、幽州刺史镇的最后去向

既然高句丽不曾统治过幽州,幽州刺史也就不是高句丽所封。但幽州刺史墓行高句丽年号,墨书题记中有高句丽官职,所以就有学者提出镇是亡命高句丽的中国人。既然幽州刺史为前燕所封,前文也推测他是在前燕360年前后,带领部分人来到大同江流域的,但是否是投奔了高句丽,还需进一步考察。

首先要了解关于这一时期高句丽是否占领了大同江流域,据史料记载高句丽很早就企图向朝鲜半岛扩张势力。37年,一度攻占汉的乐浪郡。但44年,汉光武帝遣兵渡海,伐乐浪,取其地为郡县,萨水(今清川江上游)以南属汉,收复了乐浪郡。313年,高句丽趁晋室衰败,再次向南扩张,不断侵掠乐浪郡(此乐浪郡已被侨置于今辽西)。又长期和百济争战,夺取带方郡地。大同江流域之乐浪郡及其南之带方郡,这时已经都为高句丽所有。

据《三国史记·高句丽纪六》记载:“小兽林王六年(377年)冬十月,百济将兵来侵平壤城。”“广开土王四年(395年)王与百济战于浿水。”似乎高句丽与百济当时是以浿水(今大同江)为界。高句丽仅占有乐浪郡地,而带方郡地则为百济所有,但《好大王碑》载:“以六年丙申(406年)王躬率水军,讨伐残国(百济),军至□□□,攻壹八城。……逼其国城。”大同江以南地,当时似处于拉锯状态,高句丽与百济均未能长期占有。所以佟寿得以占据了这一地区,建立了移民政权。

佟寿是前燕时的辽东司马,是辽东平郭人,由于战乱与政事于336年亡命高句丽。“寿、充奔高丽。”这里奔高丽,可以有两种解释,一为投奔高句丽政权,一为进入高句丽境内。从佟寿的生平看,应该是进入高句丽境内,进而来到大同江下游一带。

据佟寿墓的墓志铭:


“永和十三年十月戊子朔廿六日□□

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平东将军护东夷校尉乐浪□

昌黎玄菟带方太守都

□□幽州辽东平郭

□□乡敬上黑冬寿守□

年六十九薨官”


东晋封其为“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平东将军护东夷校尉乐浪相昌黎、玄菟、带方太守都乡侯”。这些官职是晋以前封高句丽王的, 这时却封给了佟寿,这与高句丽与晋的关系密切相关。

高句丽自建国以后,就与中国中央王朝保持密切的往来,随着中国中央王朝政权的更替、分裂割据,高句丽也不断变换交往对象,甚至同时与数个政权保持联系。当其中某一政权取得正统资格时,高句丽便立即向其称臣朝贡,这一时期高句丽先后向东晋、赵、燕、秦朝贡。330年,高句丽遣使赴后赵朝贡,进献楛矢。336年,高句丽遣使到晋,贡方物。338年,赵王虎准备讨伐慕容氏,用三万艘船,运谷三十万石到高句丽,派遣典农中郎将王典率万余人在海滨屯田。可见当时高句丽同时向赵和晋朝贡,接受赵在其地贮存军粮,以备攻慕容氏。这也为慕容氏日后攻打高句丽埋下了隐患。

及至337年,鲜卑慕容部逐渐强盛,慕容皝称王,建立前燕,高句丽与鲜卑慕容部也就展开了连年的征战。由于高句丽在与北燕的连年战争中,处于劣势,高句丽奉行燕的年号,接受燕册封的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封乐浪郡公,王如故。高句丽王正式接受燕的官爵。因为高句丽改称臣于燕,所以晋以之封佟寿。后半段的官职,因为昌黎当时是为燕所占,玄菟、乐浪、带方郡为高句丽所占,都不在佟寿的辖土之内,而东晋以之虚封佟寿,是表明东晋不承认燕和高句丽对这一地区的占有,而希望佟寿去占有这些地方。

当时高句丽还没有迁都平壤,而晋的乐浪郡势力已经退出平壤地区,佟寿就得以占据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广大地区,以当地躲避中国混乱的移民为基础,建立了移民政权,并臣服于东晋。由于此时高句丽是臣服于前燕,因此,东晋政权不仅承认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归佟寿所有,还把中国的辽东、辽西等地(当时分别归高句丽和慕容燕所占)也封给佟寿,“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平东将军护东夷校尉”,这些官职是以前晋封给高句丽王的,因为此时高句丽臣服于燕,便封给了佟寿。佟寿死于永和十三年(357年),永和为东晋年号。

360年前后幽州刺史镇亡命到这一地区接替佟寿成为实际统治者。这一时期高句丽开始向大同江流域扩张,但统治势力还没有达到这一地区,镇和佟寿一样,他的官职也主要是晋册封的。他的官职中有辽东太守使持节东夷校尉,同封佟寿是一个道理。所以镇并没有投奔高句丽,而是投奔了东晋,接替了佟寿,成为大同江流域的一个移民政权。

这也应该能够从当时高句丽与东晋的关系略知一二。前秦建元六年(高句丽故国原王四十年、公元370年),秦王猛伐燕,燕太傅慕容评奔高句丽,高句丽执之,送于秦。秦建元八年(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公元372年)秦主符坚遣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高句丽王遣使回谢,以贡方物。秦建元十三年(高句丽小兽林王十年、公元377年)高句丽、新罗、西南夷皆遣使入贡于秦。秦建元十六年(高句丽小兽林王十年、公元380年)秦幽州刺史行唐公洛谋反,分遣使者征兵于鲜卑、乌桓、高句丽、百济、新罗、休忍诸国。诸国皆曰:“吾为天子守藩,不能助行唐公为逆。”这表明当时高句丽自认为是前秦的藩国。

公元384年,慕容垂乘符秦衰,起兵,建后燕,命带方王佐镇龙城。高句丽故国壤王二年(公元385年)高句丽王出兵四万袭辽东,佐闻高句丽军袭辽东,遣司马郝景将兵救之。高句丽军击败之,遂陷辽东、玄菟,虏男女一万口而还。冬十一月慕容农将兵,复辽东、玄菟二郡。初幽冀流民多投高句丽,慕容垂遣慕容农以范阳庞渊为辽东太守,招抚之。公元396年,慕容垂子宝继位,以句丽王安为平州牧,封辽东、带方二国王。高句丽始置长史、司马、参军官,后略有辽东郡。是时高句丽为后燕属国。

后燕长乐二年(高句丽广开土王九年、公元400年)春正月,高句丽遣使入后燕朝贡。二月,燕王盛以高句丽王礼慢,自将兵三万袭之。以慕容熙为前锋,拔新城、南苏二城。拓地七百余里,徙五千余户而还。后燕光始二年(公元402年)高句丽王遣兵攻宿军,燕平州刺史慕容归弃城走。光始四年冬十一月,高句丽出师侵燕。光始五年(高句丽广开土王十四年、公元405年)春正月,燕王熙攻高句丽所占之辽东城,且陷。熙命将士毋得先登,俟划平其城,朕与皇后乘舆而入。由是城中得严备,卒不克而还。光始六年(公元406年)燕王熙袭契丹,至陉北。畏契丹之众,还。遂弃辎重,轻兵袭高句丽。燕军行三千余里,士马疲冻,死者属路,攻木底城,不克而还。正始二年(高句丽广开土王十七年、公元408年)北燕高云即位,云本高句丽人,高句丽遣使北燕,且叙宗族。北燕王遣侍御使李拔报之。此时,高句丽和当时的北燕一样,成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但东晋义熙九年(高句丽长寿王元年,公元413年),复遣长史高翼入晋奉表,献赭白马。安帝封王为高句丽王、乐安郡公。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370—396年高句丽一直是接受前秦和后燕的册封,400—408年割据辽东,直到413年才遣使入晋奉表。所以东晋才将原来封给高句丽王的官职封给幽州刺史镇,也证明这时镇和佟寿一样,是东晋的割据政权。

【边疆时空】孙泓 | 幽州刺史墓墓主身份再考证


这里还有一个年号问题,据墨书题记:“年七十七薨□(焉)以永乐十八年”,已知永乐为高句丽广开土王的年号,既然镇为东晋的割据政权,那么应该和佟寿一样视晋为正统,行东晋的年号。同时,在西壁题有“此十三郡幽州部七十五州治广蓟今治燕国去洛阳二千三百里都尉一部并十三郡”的字样,推知此十三郡属幽州,同时幽州有七十五州,州治在广蓟,今治燕国,去洛阳2300里。洛阳为当时东晋的国都,幽州去洛阳2300里,说明他是奉东晋为正统的。如以高句丽为尊,则应该去高句丽国都多少多少里。那为什么他却采用了高句丽广开土王的年号?这应该和当时的政局密不可分。永乐18年(408年),距高句丽427年迁都平壤已不到20年时间,此时高句丽已经完全控制了大同江流域,盛极一时,镇已经无法确保与东晋的密切联系和经常往来。而距420年东晋灭亡也只有十余年时间,东晋在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和民众起义反抗的情况下,东晋也无暇顾及镇的割据势力。在此种情况下,镇薨的时候也就只能行高句丽年号了。同时,他才有可能以割据势力统治者的身份建造如此规模的墓葬,才会在墓志铭和壁画榜题中出现魏晋传统与高句丽体制并存的矛盾现象。


结论

根据目前已知的4­-5世纪的文献资料及幽州刺史墓的墨书题记,对幽州刺史镇身份、官职及其生存时代历任幽州刺史进行了考察,得出以下结论:

(1)认为史料中所记载的南燕桂林王道成慕容镇不是幽州刺史墓的墓主。

(2)确认幽州刺史墓墓主镇为前燕慕容暐时期(360—370年)的幽州刺史。

(3)推定了幽州刺史墓墓主镇亡命高句丽的时间是在前燕末(360年前后)。

(4)认为高句丽占领辽东的时间应该是402年,不是385—395年,370—376年高句丽不可能统治过幽州,佐证了幽州刺史为前燕官职。

(5)幽州刺史镇在前燕灭亡后并没有亡命高句丽,而是借道高句丽而是投奔了佟寿,接替佟寿成为东晋在大同江流域的统治势力。

通过上述结论,勾画出了幽州刺史墓主镇的生平:332年出生于中国的冀州(河北省)安平郡信都县都乡中甘里,360年前后担任燕的幽州刺史、左将军、龙骧将军,并于此时出走大同江流域,投东晋佟寿,受东晋册封辽东太守使持节东夷校尉,最终官职为建威将军。

【注】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期。


声 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