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車飄移”到“開卷有益”:被忽略的宋太宗AB面背後的真正原因

歷史中的宋太宗敢於親自上戰場,戰敗後會坐著驢車倉皇逃命;也會大力提倡“崇文輕武”的治國方略。

對外敢於武力擴張,對內善於文明治國的宋太宗,延續了宋太祖武治、文治天下的好做法、好經驗。歷史上的宋太宗是宋太祖的鐵粉嗎?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嗎?

“驢車飄移”到“開卷有益”:被忽略的宋太宗AB面背後的真正原因

宋太宗

一、“驢車飄移”事件背後的宋太宗

宋太宗在攻打幽州的時候,遭遇了滑鐵盧,只能搞了一出“驢車飄移”的逃遁大戲。宋太宗的A面是支持武力擴張的,但這背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在。

1.宋太宗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想從戰爭中撈取自己的政治資本。

這種想法的產生,和宋太宗痛苦經歷密不可分。宋太宗想要從開疆拓土中建立自己的威望,這是因為宋太宗的哥哥趙匡胤就是這麼登上帝位的。這也是宋太宗心裡抹不去的痛。當初宋太宗的武運不濟,不能像宋太祖趙匡胤那般以武威震天下,儘管拼命地拉幫結派,培植大量的親信,還是和帝王之位失之交臂。

這種想法的產生,也是和坐在帝王位置上密不可分的。都說屁股決定腦袋。作為一代帝王,穩固皇權是第一位的

,更何況宋太宗的皇位是靠爭奪而來的。所以宋太宗十分在意皇位,以防止皇位失落。要坐穩江山,不光內部安定團結就可以,也要防止外部勢力的來犯。

在收復北漢後,朝廷上下都對這樣一位君王佩服得五體投地。這讓宋太宗嚐到了戰爭勝利的甜蜜感。宋太宗恍然大悟,原來還是要靠戰爭的勝利來穩固皇位。所以,搶奪北漢的成功,讓宋太宗變得躊躇滿志。為了進一步樹立威望,將局部勝利最大限度地擴大化,便倉促決定武力擴張。

“驢車飄移”到“開卷有益”:被忽略的宋太宗AB面背後的真正原因

2.宋太宗是一個自信又自負的君王,導致地緣政治嚴重惡化。

皇帝作為專制集權的最高統治者,自身素質很關鍵。但宋太宗只能說是軍事知識豐富,但軍事指揮欠靈活,指揮才能平庸,不能算是高明的軍事家。宋太宗外交手段上,只會用強硬手段對付周邊民族,所以才會導致關係緊張,招來報復。宋太宗對內指揮上,一味地自負,自以為高明。

每次行軍打仗,宋太宗都會發布詔書,給將帥下達作戰策略。自以為自己的作戰方案是最好的,只要執行就會必勝。特別是在收復北漢後,宋太宗覺得到達了人生巔峰,對於自己並不擅長的軍事謀略也自信滿滿。但宋太宗的軍事謀略真的是一般,他沒有把幽州和北漢作為一個戰略整體來權衡。當收復北漢後,頭腦發熱的狀態下,完全不顧客觀情況,企圖一舉收復幽州,建立不世之功。結果確是事與願違。

“驢車飄移”到“開卷有益”:被忽略的宋太宗AB面背後的真正原因

3.宋太宗個性多疑,心胸狹隘,不信任人,喜歡排除異己。

從宋太宗的軍事思想就可以窺見一二。宋太宗推行了高度集中的軍權,但軍事的行政權和軍事的指揮權是分離的,兵將也是分離的。朝中的文官任命以將帥。但對於委任的將帥,也是諸多的不放心、不信任。打仗這種事,形勢千變萬化,錯過了戰機,佈局再好,也是枉然。

可宋太宗卻不以為意,喜歡親自在千里之外當指揮官。這是因為,宋太宗思想中根深蒂固地認為,武將在外行軍打仗,天高皇帝遠,會變得桀驁不馴起來,很難以防備。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宋太宗的疑心病很嚴重,宋太宗不給文臣、武臣們自主權,讓大臣很難發揮應有作用。宋太宗防備之心很重,一直是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對於潛在的風險,宋太宗都要掐死在萌芽狀態,極力排除可能威脅到皇位的對手。

4.宋太宗活在宋太祖的影子下。

爭帝位的失敗事實,讓宋太宗心裡一直很介懷。宋太宗一直希望超越宋太祖的功績。宋太祖沒有大舉伐遼,是以待時機,明智之選。宋太宗主張伐遼,是想用戰績、用疆土為自己揚威,證明自己比宋太祖強。

“驢車飄移”到“開卷有益”:被忽略的宋太宗AB面背後的真正原因

二、“開卷有益”背後的宋太宗

宋太宗的B面是倡導“開卷有益”,但不能簡單粗暴認為,宋太宗愛讀書,提倡全民讀書,這背後是有深層次的原因在的。

1.彌補人生小缺憾的表現。

宋太宗少年時期並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這是他的人生一大憾事。宋太宗在青年時期就被迫從軍,這是當時動亂的時局造成的。雖然宋太宗在該讀書的年紀,錯過了接受系統性教育的機會,但興趣使然,宋太宗一直喜歡讀書。等到宋太宗的青年時期,天下也逐步穩定下來,宋太宗嗜學的佳話,朝廷上下無人不知。

登帝位後,為了能夠讀盡古往今來的重要書籍,宋太宗命令宮中史館,修編《太平總類》,讓文官們先行替他分門別類地抄錄古書。《太平總類》編撰完成後,宋太宗不分晝夜地披覽,堅持每天都讀上三卷。當時的副宰相看到宋太宗如此沉迷於閱讀,擔心拖累了帝王的身體,直言不諱到,“每天三卷會有損龍體

”。

宋太宗不以為然,回應到“開卷有益,樂在其中。朕已定下計劃,一天三卷,總共一千卷,朕可在一年內讀完”。這也是開卷有益這個成語的出處。因為《太平總類》的第一位讀者是宋太宗,因此改名為《太平御覽》。如今研究歷史的人,都不會錯過《太平御覽》這本重要文獻。這也是宋太宗為歷史學家留下的寶貴財富。

“驢車飄移”到“開卷有益”:被忽略的宋太宗AB面背後的真正原因

2.治國理政的補之舉。

宋太宗即位後,有心虛的成分在,也有知識恐慌、本領恐慌的危機感。

宋太宗有著繼位風波。宋太宗趙光義當初在宋王朝建立時,在軍中的威信和作為都不如他的哥哥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離世,當時趙光義是趙匡胤死前最後見到的一個人。趙光義繼承的合法性飽受質疑。趙匡胤在位時沒有流露出傳位給弟弟的想法。相關合法性證明,都是在趙匡胤死去後,才出現在世人視線裡的。宋太宗上位後,要用治國理政的才幹堵住朝廷上下的悠悠眾口,讓官員們心悅誠服。

宋太宗是從小參軍的,在軍隊中摸爬滾打過的。但在打天下時,宋太宗文韜武略就低人一等。宋太宗君臨天下時,內心是想以君王魅力服眾的,也知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簡單道理;也深諳“稱王稱帝的人雖可以武力定天下,但治理天下要憑文德”的真理。

開卷讀書可以知道歷史,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實行適合自己王朝的治國理政方略。

“驢車飄移”到“開卷有益”:被忽略的宋太宗AB面背後的真正原因

3.籠絡大臣的特別方式。

帝王與大臣之間不是簡單的君臣關係,用君威能讓臣子聽命,但不能讓臣子信服;用寵信的方式只會助長臣子志氣,碰到心懷不軌的臣子,暗地裡搞些結黨營私的勾當,發動叛亂、染指帝位不是沒有可能。君與臣不同方式的交流,能讓君臣關係走向不同的方向。

宋太宗通過文化溝通,比如賞賜近臣詩詞、和近臣一起賞花賦詩等,用特別的“文明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統治。

4.建立帝王教學範式的考量。

宋太宗覺得皇子們茁壯成長為一位合格的帝王,要有一套帝王教學術輔助的。宮廷教育是一個王朝重要的、無形財富。宋太宗十分關心皇子們的教育,對於儲君更加重視從文化知識、禮儀等方面進行嚴加管教。

5.偶像包袱比較重。

作為帝王,都想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宋太宗也不例外,特別是到了晚年時期,對於留名青史、美化統治的慾望越來越強烈。通過開卷讀書,宋太宗找到了修身養性的捷徑。在讀書的過程中,宋太宗留下了不少御製作品,也成功將自己塑造成了一位好學好文的一代明君。宋太宗勤奮刻苦的學習模樣,成為了全民爭相效仿的榜樣,不愧為當時的“國民文化男神”。

“驢車飄移”到“開卷有益”:被忽略的宋太宗AB面背後的真正原因

結語

開卷有益並沒有讓宋太宗學到大度與寬容。讀書也沒有讓宋太宗學到全局戰略思維。所以宋太宗在軍事作戰中的所做所為是和所學所得是截然相反的,宋太宗是具有AB面的兩面性人物,很難對其進行非黑即白的評論。

宋太宗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並未有大權旁落,也未有人逼宮。親臨戰場,導致戰敗逃亡,都是他自己走不出宋太祖陰影的表現,也是他加強皇權的直接反映。

宋太宗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滿腦子都是保住皇位的想法,並不是從國家利益出發;宋太宗又生性多疑、自負,容不下不同的聲音,一切以個人為中心。

宋太宗重文治國,這是他本色出演。宋太宗從小就喜歡讀書,懂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君臨天下後,主觀上有文明治理國家的遠大理想,但人格上的缺陷,個人人品問題,阻礙了他朝著雄才大略的帝王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