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火車:先僵化,再優化,後固化

週四的時候,現場觀摩了一場辯論賽,收穫了一個觀點,叫:先僵化,再優化,後固化

百度了一番,原來是大名鼎鼎的華為很久之前提出來的一個觀點。

毫不誇張地說,任正非10多年前對流程體系建設的思考,仍指導著目前國內絕大部分企業流程體系建設工作。

結合知識管理,談談我對這句話的幾點思考。


什麼是僵化


僵化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不能單純從字面去理解它。僵化應該是不帶任何批判地、全身心地接納。

大事看戰略,小事看“糾結”。先佔有,再完美。蘋果好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有一個蘋果。

存在即是合理,沒有僵化的接納,就沒有後續的迭代優化升級


例如,你想做出一份大咖級別的PPT,而目前的你僅僅曉得最基本的操作。你憑什麼勇氣,從零開始做原創?

原創離不開大量的基本功鍛鍊,大多數專業設計師都是藝術高考出身,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各種素描、各種寫生。

把一個最基本的技能練到極致,以致於頭腦有想法,就能馬上用線條、色彩、空間、陰影還原出來。

即使不給任何素材,長期鍛鍊積累下來的大腦素材庫,確保了他們穩定的輸出能力。

所以,不要用你的業餘愛好,去妄想挑戰人家吃飯的傢伙。

陳火車:先僵化,再優化,後固化

這個時候,先佔有、先模仿是省時高效的選擇。

找來一份高手的PPT,看上好幾遍,“每次只做一意而求之”。看框架、看色彩、看搭配、看選圖.....

每看完一個範疇,就把它模仿出來。請注意,是【模仿】而不是CTRL+C和CTRL+V

生產力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生產力源於思考,深入地思考,然後離開模板,開始自己的模仿,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可是,很多人連最簡單的“僵化”都不會,不是說他們不會複製粘貼,而是缺乏“守得住寂寞,耐得了繁華”的精神。

僵化吸收,往往一開始都是形式上的借鑑學習。很多人說,“XX不就是XXXX嘛?這還不簡單!”

於是,第一步的全身心接納,直接被跳過,妄想一步就登天、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就像蓋樓要打好地基,僵化吸收提供了最原始的學習素材,所謂的演化發展,也要按照事物發展的基本法來,否則就成了空中樓閣、霧裡看花。


由此也聯想到:知識管理需要尋找標杆作為參照物,在學習某方面知識的時候,先找準這個領域最優秀的、最好的人/作品作為標杆

例如,要了解思維模型具體怎麼運用到工作生活中,查理芒格關於思維模型的論述便是絕佳的素材。

看看他們是怎麼做怎麼想的,研究學習他們的規律和習慣,不必急於優化或更正。

畢竟別人能獲得過人的成就,定有他的優勢。


什麼是優化


執行了一段時間了,也開始曉得其中的套路了,這個時候才能開始思考如何優化。

任何一個理論的提出,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社會條件下產生的,不可避免會帶有侷限性。

例如,PDCA理論(PLAN-DO-CHECK-ACTION)是管理學中的重要理論。它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制訂計劃(Plan)、執行計劃(Do)、檢查任務(Check)、處理改進(Action)來不斷改善結果。

陳火車:先僵化,再優化,後固化

但是,PDCA起作用需要一個重要前提:外部環境相對穩定。如果外部環境都在快速變化,又怎麼能制訂出一個穩定的長期計劃呢?

而“根據環境的變化調整計劃”的做法,本質上又會變成“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完全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這個時候,先跳出問題本身去觀察、思考問題的本質,匹配具體的規律加以遷移運用,最後再迭代改進,用這樣的“三步走”策略方能以不變應萬變。


例如,這個月水費比上個月翻了一倍,心疼水費,心疼地球。用PDCA的理論如何節水呢?

一是制定節水計劃,例如每天接洗衣機的水沖廁所,用盆子裝水洗碗替代水龍頭流水等等。

二是執行這個計劃;

三是檢查這個計劃是否按時執行,把上面提到的措施量化成每天執行清單,列在手機的滴答清單裡。

然而,還沒等進行到第四步修正計劃,你發現水費還是不斷上漲,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跳出水費上漲問題本身,你開始思考:難道真的是習慣問題導致的嗎?有沒有可能是外部因素導致的?順藤摸瓜,你摸遍了每一個水龍頭,終於發現是某一個水龍頭接口不良導致漏水。於是,你調整了你的策略,找師傅上門維護,終於圓滿解決了問題。


優化,是一個揚棄的過程。當你基本掌握方法和套路後,就要開始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或者說經過改良會不會能讓自己更加的高效與兼容。

所謂,有效則用之,無效則改之,這就是優化


什麼是固化


固化,是把前面形成的方式方法,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模式。

例如有的人堅持了健身的習慣以後,三日不擼鐵便覺形體猥瑣,好像少了一點什麼似的。

陳火車:先僵化,再優化,後固化

經歷了前面的“照搬照抄”和“迭代改進”,接下來是大量的刻意練習。在明確的目標下,通過重複和專注的精細化活動,不斷地突破現有表現。


而刻意練習,就是把行動細分拆解為最小執行模塊,然後逐個擊破。


第一步是定義任務,分解技能


還是上面的例子,針對如何製作一份高質量的PPT,先從最粗的顆粒出發:定義這份PPT“最醜最爛要滿足什麼要求”。

例如,軟件操作上,會新增、修改、保存PPT文件;PPT框架上,會做出封面和目錄,會填充標題和內容;樣式上,會搭配基本的配色和字體等等。


第二步是設定目標、設計訓練

對標你的參考資料,設定你要模仿的程度。例如,針對不同層次的標題,選用不同字體的呈現效果。

大佬的PPT有很多漂亮的字體,要積累,要思考,要實踐,看看哪些字體襯起來比較好看,哪些是雷區千萬不能踩。


最後一步是不斷反饋、不斷實踐


將自己做好的PPT,與大佬的PPT作對比,看看還有哪些做得不到位的。


要實現真正的消化吸收,離不開心理表徵。

心理表徵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事物、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者具體或者抽象。

當你對某個事物真正消化吸收之後,便會建立相關的心理結構。就像是提到手機,你就會想起你的小米6、華為P30,表現為條件反射般的一觸即發,無需過多的思考。

學習就像安裝新的軟件,獲得新的功能。但你的最終效果總是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比如隨機存取存儲器(RAM)中的數據處理能力,以及中央處理器(CPU)的能力。而提高心理表徵,就像是給你的大腦做認知升級,讓大腦可以更快地運轉。


總結


從僵化、優化再到固化,本質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和階段,缺一不可。

僵化為優化和固化打下根基,優化是對僵化的迭代升級,也為後續的固化提供方向修正。

最後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建立心理表徵,實現知識的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