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火车:先僵化,再优化,后固化

周四的时候,现场观摩了一场辩论赛,收获了一个观点,叫:先僵化,再优化,后固化

百度了一番,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华为很久之前提出来的一个观点。

毫不夸张地说,任正非10多年前对流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仍指导着目前国内绝大部分企业流程体系建设工作。

结合知识管理,谈谈我对这句话的几点思考。


什么是僵化


僵化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不能单纯从字面去理解它。僵化应该是不带任何批判地、全身心地接纳。

大事看战略,小事看“纠结”。先占有,再完美。苹果好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有一个苹果。

存在即是合理,没有僵化的接纳,就没有后续的迭代优化升级


例如,你想做出一份大咖级别的PPT,而目前的你仅仅晓得最基本的操作。你凭什么勇气,从零开始做原创?

原创离不开大量的基本功锻炼,大多数专业设计师都是艺术高考出身,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各种素描、各种写生。

把一个最基本的技能练到极致,以致于头脑有想法,就能马上用线条、色彩、空间、阴影还原出来。

即使不给任何素材,长期锻炼积累下来的大脑素材库,确保了他们稳定的输出能力。

所以,不要用你的业余爱好,去妄想挑战人家吃饭的家伙。

陈火车:先僵化,再优化,后固化

这个时候,先占有、先模仿是省时高效的选择。

找来一份高手的PPT,看上好几遍,“每次只做一意而求之”。看框架、看色彩、看搭配、看选图.....

每看完一个范畴,就把它模仿出来。请注意,是【模仿】而不是CTRL+C和CTRL+V

生产力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生产力源于思考,深入地思考,然后离开模板,开始自己的模仿,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可是,很多人连最简单的“僵化”都不会,不是说他们不会复制粘贴,而是缺乏“守得住寂寞,耐得了繁华”的精神。

僵化吸收,往往一开始都是形式上的借鉴学习。很多人说,“XX不就是XXXX嘛?这还不简单!”

于是,第一步的全身心接纳,直接被跳过,妄想一步就登天、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就像盖楼要打好地基,僵化吸收提供了最原始的学习素材,所谓的演化发展,也要按照事物发展的基本法来,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雾里看花。


由此也联想到:知识管理需要寻找标杆作为参照物,在学习某方面知识的时候,先找准这个领域最优秀的、最好的人/作品作为标杆

例如,要了解思维模型具体怎么运用到工作生活中,查理芒格关于思维模型的论述便是绝佳的素材。

看看他们是怎么做怎么想的,研究学习他们的规律和习惯,不必急于优化或更正。

毕竟别人能获得过人的成就,定有他的优势。


什么是优化


执行了一段时间了,也开始晓得其中的套路了,这个时候才能开始思考如何优化。

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不可避免会带有局限性。

例如,PDCA理论(PLAN-DO-CHECK-ACTION)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制订计划(Plan)、执行计划(Do)、检查任务(Check)、处理改进(Action)来不断改善结果。

陈火车:先僵化,再优化,后固化

但是,PDCA起作用需要一个重要前提: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如果外部环境都在快速变化,又怎么能制订出一个稳定的长期计划呢?

而“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计划”的做法,本质上又会变成“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完全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这个时候,先跳出问题本身去观察、思考问题的本质,匹配具体的规律加以迁移运用,最后再迭代改进,用这样的“三步走”策略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这个月水费比上个月翻了一倍,心疼水费,心疼地球。用PDCA的理论如何节水呢?

一是制定节水计划,例如每天接洗衣机的水冲厕所,用盆子装水洗碗替代水龙头流水等等。

二是执行这个计划;

三是检查这个计划是否按时执行,把上面提到的措施量化成每天执行清单,列在手机的滴答清单里。

然而,还没等进行到第四步修正计划,你发现水费还是不断上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跳出水费上涨问题本身,你开始思考:难道真的是习惯问题导致的吗?有没有可能是外部因素导致的?顺藤摸瓜,你摸遍了每一个水龙头,终于发现是某一个水龙头接口不良导致漏水。于是,你调整了你的策略,找师傅上门维护,终于圆满解决了问题。


优化,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当你基本掌握方法和套路后,就要开始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或者说经过改良会不会能让自己更加的高效与兼容。

所谓,有效则用之,无效则改之,这就是优化


什么是固化


固化,是把前面形成的方式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

例如有的人坚持了健身的习惯以后,三日不撸铁便觉形体猥琐,好像少了一点什么似的。

陈火车:先僵化,再优化,后固化

经历了前面的“照搬照抄”和“迭代改进”,接下来是大量的刻意练习。在明确的目标下,通过重复和专注的精细化活动,不断地突破现有表现。


而刻意练习,就是把行动细分拆解为最小执行模块,然后逐个击破。


第一步是定义任务,分解技能


还是上面的例子,针对如何制作一份高质量的PPT,先从最粗的颗粒出发:定义这份PPT“最丑最烂要满足什么要求”。

例如,软件操作上,会新增、修改、保存PPT文件;PPT框架上,会做出封面和目录,会填充标题和内容;样式上,会搭配基本的配色和字体等等。


第二步是设定目标、设计训练

对标你的参考资料,设定你要模仿的程度。例如,针对不同层次的标题,选用不同字体的呈现效果。

大佬的PPT有很多漂亮的字体,要积累,要思考,要实践,看看哪些字体衬起来比较好看,哪些是雷区千万不能踩。


最后一步是不断反馈、不断实践


将自己做好的PPT,与大佬的PPT作对比,看看还有哪些做得不到位的。


要实现真正的消化吸收,离不开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事物、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者具体或者抽象。

当你对某个事物真正消化吸收之后,便会建立相关的心理结构。就像是提到手机,你就会想起你的小米6、华为P30,表现为条件反射般的一触即发,无需过多的思考。

学习就像安装新的软件,获得新的功能。但你的最终效果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比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中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中央处理器(CPU)的能力。而提高心理表征,就像是给你的大脑做认知升级,让大脑可以更快地运转。


总结


从僵化、优化再到固化,本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和阶段,缺一不可。

僵化为优化和固化打下根基,优化是对僵化的迭代升级,也为后续的固化提供方向修正。

最后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建立心理表征,实现知识的内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