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做了很多壞事後,只做了兩件大事,就讓後世改變了對他評價

朱棣在佔領南京稱帝之後,做了很多的壞事,其中最熟知的便是他在剛剛稱帝的時候,逮捕了一大批效忠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在這之後還將這些大臣殺害並牽連其族人,最鮮明的便是方孝孺(被誅了十族,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還有很多

他做過的壞事,但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他是一個明君,這也許與他做過的兩件大事有很大的關係,這兩件事分別是:修書和將都城由南京改為北平

朱棣在當時主張幹了這幾件事,讓後世對他的看法發生了轉變,下面我們一件一件的來分析這些事情,試著體驗這些事的意義在哪裡?為什麼能夠讓朱棣被稱之為明君。

朱棣做了很多壞事後,只做了兩件大事,就讓後世改變了對他評價

朱棣

第一件事:修《永樂大典》,體現其國力強橫

古代很多朝代的統治者都願意忙於政務、關愛百姓,憑藉這些努力來創造一個繁榮的時代,以此換取後世對其的稱頌。朱棣在做到這些能獲得後世稱頌的行為之後,並不滿足這一切,他要超越他們,他選擇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修書,修一本名叫《永樂大典》的書

朱棣做了很多壞事後,只做了兩件大事,就讓後世改變了對他評價

解縉

在朱棣的多次考察下,他決定將修書的重任交給一個叫解縉的人(一個從建文帝那裡投到朱棣這邊的文官),讓他做這本書的主編官,並對解縉提了要求: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直言,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成一書,毋厭浩繁(大意是說,凡是有史以來,書上記載的經史子集、百家言論、天文地理、陰陽八卦、醫術、僧道傳承以及各種技藝都彙編成一本書,不要厭煩它的浩瀚)。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當時沒有電腦這種設備,修書這種事只能手抄,可想這難度有多大。

朱棣做了很多壞事後,只做了兩件大事,就讓後世改變了對他評價

姚廣孝(道衍和尚)

《永樂大典》在當時可以說是一本百科全書,但解縉以為只是編寫一本平常的書,沒過多久便向朱棣上交了初稿,時間這麼短,收集的內容必然少,必然不能達到朱棣的要求,於是初稿很順利地被打了回來,還得到了朱棣的痛罵。朱棣在這之後,增派了五個翰林學士,作為這個浩大工程的總裁(工程的負責人),還讓二十個翰林院的其他官員做副總裁,並讓姚廣孝作為監工(在朱棣未稱帝之前,是一個在朱棣身邊的謀士,名曰道衍,他參加的另一個大工程就是陪朱棣起兵),同時朱棣還在全國範圍內招攬了數千人來抄寫。解縉這才意識到這個工程的浩大。於是,解縉開始認真了。

朱棣做了很多壞事後,只做了兩件大事,就讓後世改變了對他評價

永樂大典

在永樂五年(1407年),《永樂大典》徹底修完,共三億七千萬字,涵蓋經史子集、百家言論、天文地理、陰陽八卦、醫術、僧道傳承以及各種技藝,彙集了華夏數千年的財富,它是一座歷史豐碑。

修書,是國家文化的體現,也是國家經濟的體現。文化繁榮,修出的書內容也十分完整;經濟強大,才有足夠的資金來修書。朱棣做到了,《永樂大典》是在當時可以稱之為百科全書,因為它的內容十分完整,這也體現了在朱棣的治理下,那個時候的明朝是十分繁榮的,文化和經濟都很發達。同時也體現了當時明朝是多麼地強大!這本書的誕生,也讓我們從中找到了很多的古籍資料,比如《舊唐書》有一部分便是在清朝的時候從這之中輯錄出去的。

朱棣做了很多壞事後,只做了兩件大事,就讓後世改變了對他評價

第二件事:將都城由南京改為北平,鎮守北方

永樂年間,蒙古的軍隊經常在遼東地區遊獵,當地的指揮官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抵禦蒙古騎兵,而且軍情彙報也不及時,朱棣知道這件事後也是很尷尬的,因為朱棣在起兵之前,就是和寧王朱權一起鎮守北方。但很不幸,朱棣來了南京,派去守北方的人沒有真正的才能,有的人會問,那不是還有一個寧王嗎?不好意思,朱棣起兵沒多久,就把寧王拉入夥了,而且在朱棣入住南京之後,也沒有把寧王放回原地,這就讓蒙古的各部落有機可乘。

朱棣做了很多壞事後,只做了兩件大事,就讓後世改變了對他評價

路線

於是朱棣決定將都城由南京改為北平北平(現在的北平),從整體上講,朱棣將都城由南京改為北平,是為了鎮守北方(在北平,方便對北方出兵,朱棣自己也可以親自指揮);從個人上講,朱棣可能不習慣南方的飲食習慣,畢竟朱棣就藩在北平,可能更習慣北方的飲食,當然,這可能是推測。

朱棣做了很多壞事後,只做了兩件大事,就讓後世改變了對他評價

但是,將都城由南京改為北平去北平之後,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糧食,北平不是出產糧食的好地方。如果將都城由南京改為北平去北平,那就可能會有一大批的人口流入,糧食供給就會成為問題。如果運送糧食到北平,走陸路費時間不說,還會消耗運輸的糧食,長期下去不是個好辦法。只能走水路,但河道已經堵塞了(很久之前就有的河道),於是,朱棣將都城由南京改為北平便帶來了一個大工程——疏通運河。三十年之後,運河徹底疏通,朱棣才開始將都城由南京改為北平北平。

朱棣做了很多壞事後,只做了兩件大事,就讓後世改變了對他評價

將都城由南京改為北平,是一件耗費人力物力的事,疏通河道也是,兩件事都幹了,這也體現了當時明朝的國力強橫。疏通河道不僅促進了將都城由南京改為北平,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經濟發展。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這裡的“路”其實不僅僅是陸路,水路也一樣,只要交通方便了,經濟自然會跟上去。

朱棣做了很多壞事後,只做了兩件大事,就讓後世改變了對他評價

鄭和下西洋

修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讓後人知道知道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將都城由南京改為北平,為疏通運河打下基礎,讓經濟更加發達。朱棣在這兩件事上的成就便足以讓後人改變對他的看法,除此之外,朱棣還派人多次遠航,去宣揚大明的國家文化,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鄭和下西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