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做了很多坏事后,只做了两件大事,就让后世改变了对他评价

朱棣在占领南京称帝之后,做了很多的坏事,其中最熟知的便是他在刚刚称帝的时候,逮捕了一大批效忠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在这之后还将这些大臣杀害并牵连其族人,最鲜明的便是方孝孺(被诛了十族,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还有很多

他做过的坏事,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一个明君,这也许与他做过的两件大事有很大的关系,这两件事分别是:修书和将都城由南京改为北平

朱棣在当时主张干了这几件事,让后世对他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下面我们一件一件的来分析这些事情,试着体验这些事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能够让朱棣被称之为明君。

朱棣做了很多坏事后,只做了两件大事,就让后世改变了对他评价

朱棣

第一件事:修《永乐大典》,体现其国力强横

古代很多朝代的统治者都愿意忙于政务、关爱百姓,凭借这些努力来创造一个繁荣的时代,以此换取后世对其的称颂。朱棣在做到这些能获得后世称颂的行为之后,并不满足这一切,他要超越他们,他选择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修书,修一本名叫《永乐大典》的书

朱棣做了很多坏事后,只做了两件大事,就让后世改变了对他评价

解缙

在朱棣的多次考察下,他决定将修书的重任交给一个叫解缙的人(一个从建文帝那里投到朱棣这边的文官),让他做这本书的主编官,并对解缙提了要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大意是说,凡是有史以来,书上记载的经史子集、百家言论、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医术、僧道传承以及各种技艺都汇编成一本书,不要厌烦它的浩瀚)。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当时没有电脑这种设备,修书这种事只能手抄,可想这难度有多大。

朱棣做了很多坏事后,只做了两件大事,就让后世改变了对他评价

姚广孝(道衍和尚)

《永乐大典》在当时可以说是一本百科全书,但解缙以为只是编写一本平常的书,没过多久便向朱棣上交了初稿,时间这么短,收集的内容必然少,必然不能达到朱棣的要求,于是初稿很顺利地被打了回来,还得到了朱棣的痛骂。朱棣在这之后,增派了五个翰林学士,作为这个浩大工程的总裁(工程的负责人),还让二十个翰林院的其他官员做副总裁,并让姚广孝作为监工(在朱棣未称帝之前,是一个在朱棣身边的谋士,名曰道衍,他参加的另一个大工程就是陪朱棣起兵),同时朱棣还在全国范围内招揽了数千人来抄写。解缙这才意识到这个工程的浩大。于是,解缙开始认真了。

朱棣做了很多坏事后,只做了两件大事,就让后世改变了对他评价

永乐大典

在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大典》彻底修完,共三亿七千万字,涵盖经史子集、百家言论、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医术、僧道传承以及各种技艺,汇集了华夏数千年的财富,它是一座历史丰碑。

修书,是国家文化的体现,也是国家经济的体现。文化繁荣,修出的书内容也十分完整;经济强大,才有足够的资金来修书。朱棣做到了,《永乐大典》是在当时可以称之为百科全书,因为它的内容十分完整,这也体现了在朱棣的治理下,那个时候的明朝是十分繁荣的,文化和经济都很发达。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明朝是多么地强大!这本书的诞生,也让我们从中找到了很多的古籍资料,比如《旧唐书》有一部分便是在清朝的时候从这之中辑录出去的。

朱棣做了很多坏事后,只做了两件大事,就让后世改变了对他评价

第二件事:将都城由南京改为北平,镇守北方

永乐年间,蒙古的军队经常在辽东地区游猎,当地的指挥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抵御蒙古骑兵,而且军情汇报也不及时,朱棣知道这件事后也是很尴尬的,因为朱棣在起兵之前,就是和宁王朱权一起镇守北方。但很不幸,朱棣来了南京,派去守北方的人没有真正的才能,有的人会问,那不是还有一个宁王吗?不好意思,朱棣起兵没多久,就把宁王拉入伙了,而且在朱棣入住南京之后,也没有把宁王放回原地,这就让蒙古的各部落有机可乘。

朱棣做了很多坏事后,只做了两件大事,就让后世改变了对他评价

路线

于是朱棣决定将都城由南京改为北平北平(现在的北平),从整体上讲,朱棣将都城由南京改为北平,是为了镇守北方(在北平,方便对北方出兵,朱棣自己也可以亲自指挥);从个人上讲,朱棣可能不习惯南方的饮食习惯,毕竟朱棣就藩在北平,可能更习惯北方的饮食,当然,这可能是推测。

朱棣做了很多坏事后,只做了两件大事,就让后世改变了对他评价

但是,将都城由南京改为北平去北平之后,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粮食,北平不是出产粮食的好地方。如果将都城由南京改为北平去北平,那就可能会有一大批的人口流入,粮食供给就会成为问题。如果运送粮食到北平,走陆路费时间不说,还会消耗运输的粮食,长期下去不是个好办法。只能走水路,但河道已经堵塞了(很久之前就有的河道),于是,朱棣将都城由南京改为北平便带来了一个大工程——疏通运河。三十年之后,运河彻底疏通,朱棣才开始将都城由南京改为北平北平。

朱棣做了很多坏事后,只做了两件大事,就让后世改变了对他评价

将都城由南京改为北平,是一件耗费人力物力的事,疏通河道也是,两件事都干了,这也体现了当时明朝的国力强横。疏通河道不仅促进了将都城由南京改为北平,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经济发展。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里的“路”其实不仅仅是陆路,水路也一样,只要交通方便了,经济自然会跟上去。

朱棣做了很多坏事后,只做了两件大事,就让后世改变了对他评价

郑和下西洋

修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后人知道知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将都城由南京改为北平,为疏通运河打下基础,让经济更加发达。朱棣在这两件事上的成就便足以让后人改变对他的看法,除此之外,朱棣还派人多次远航,去宣扬大明的国家文化,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郑和下西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