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花了點時間把小說《三體》三部曲看完了,隨意寫點什麼吧。
說實話《三體》的文筆看得我很痛苦,特別是第一部,可能和當時在雜誌上連載有關吧。感覺大劉寫到哪裡算那裡,對“那個時期”(WHD革M)的描寫佔了很大的比例。雖然,這是推動主線劇情必要的描寫,但是我對那時期大段的描述並不感興趣。反而,對於三體地球組織的敘述少得可憐,我個人感興趣的地方是想看作者如何來寫作人類和三體人的溝通、具體溝通了些什麼,這些與地外星人的溝通會與其他科幻小說有何不同?
對於整體小說故事構造,我還是比較欽佩的,雖然,作者僅僅寫了些主線中,幾個關鍵節點上的事和人,但是能把這個故事頭有尾的呈現出來,這就是很多作者做不到的。雖然《三體》有大段的空白,但整體故事是完整的。
其實我很好奇小說裡的幾個空白:
1.三體地球組織是如何被顛覆的?初代領導人被納米線幹掉後,因為人類的“面壁計劃”三體人又通過智子與組織溝通上了。理論上有智子的全方位信息的加成,三體組織完全不虛其他人類,難道三體人認為獲得了足夠的人類情報了,就把組織拋棄了?但即便拋棄了,組織也不是那麼容易覆滅的啊。因為“大低谷時期”發生的種種,所以組織覆滅了?這段空白,其中應該非常精彩,三派的鬥爭、三體人表面支持背後捅刀子、人類同族的爭鬥、組織信仰的崩塌、環境資源枯竭等等,作者僅僅通過一句話就帶過,讓我覺得很惋惜(看小說就是看作者對細節的腦洞)。
2.羅輯。小說裡描述羅輯作為執劍人,在地下對著白牆數年。理論上,要暗殺他的三體組織已經不在了,沒有什麼必要要這麼做才能保證其安全,為什麼呢?是想開了,不想和你們沙雕人類有過多的往來?不想再指引愚民了?還有在三體人“人類滅絕計劃”中,其帶領小部分人類在非澳大陸上的抗爭中是怎麼在全智子覆蓋的地球上生存下來的?他又做了什麼?讓“羅輯”作為電影的主角應該是當仁不讓的,對著他可以拍的東西太多了(雖然基本沒什麼科幻的成分)
3.“維德”死後,還偷偷研究光速飛船的那批人。
4.星艦地球后來是怎麼延續、並在外拓荒的、是怎麼掌握更高的科技的(貴人相助? )三體艦隊又怎麼了?
5.雲天明。怎麼被三體艦隊捕獲的、怎麼和三體人鬥智鬥勇的、怎麼融入三體艦隊的、為撒他直接就會種地(種族天賦?)?作為全劇中,唯一和三體人面對面的人類,這裡頭可以做點文章。
6.等等等等
在小說背景設定的方面,我很佩服大劉,想出了“智子鎖科技樹”這個點子,有了這個設定,基本上沒有必要去想象描寫未來世界是怎麼樣的。可以把重點放在人物塑造上,再通過“冬眠”這個設定,將我們這代人貫穿整部小說,用我們的思路來推進未來的劇情。很聰明、很雞賊。
另外,我是覺得奇怪的是為撒只有“邏輯”領悟了“黑暗森林”法則,且付諸了實踐。難道只因為只有他聽過“葉文潔”的一席話?我只能理解為劇情需要吧(或者悟出的人,就被智子盯上了,幹掉了?)。其實“黑暗森林”和另一位面壁者“自殺”威脅我感覺其實差不多。
還有就是,科幻小說別太注意與現有的科學技術理論聯繫起來,好萊塢滅霸等全宇宙生物還說有英語呢,怎麼去追究?故事本身的邏輯合理才是關鍵。
要說小說裡,我最喜歡的人物,那毫無疑問就是“大史”,簡單的說就是接地氣,只要他出場了後續就會發生什麼劇情,總能猜到一二,畢竟保鏢的身份不能白放著。劇情也不需要他來推進,作者難得描寫了一個普通人在末世中正常的心態(其他人物基本都是主線大咖,很少有描寫普通人的)。
在《三體》中令我感到寫的最可惜的是“章北海”,第二部中花了大段文字描寫出了他的全貌,剛鋪墊完畢開始可以發光發熱了,卻讓他死了,直接導致了第三部中星艦地球做出的一系列決定很空洞,新人物的出場也很唐突。對比“維德”,雖然筆墨不多,但是讓人印象深刻。作者大概是想通過這些人物來說明:真理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意思吧,愚民民意做出的決定往往是最蠢的。就看這“少數人”願意不願意堅定自己的意志,在逆流中帶領人民前進了(諷刺:人民反對他,但是他確實在為人民做好事)。
在小說裡,我很贊同一點:未來戰爭,根本不是激光槍對飆,高科技戰爭在開戰初期就能看出勝負,碾壓的話,僅一塊“二向箔”就搞定了,哪有什麼象“星球大戰”那樣拿著光劍砍砍砍的。所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近十年沒有看過小說的我,隨便寫寫 Mustgod
閱讀更多 Mustgod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