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詩人陶淵明,從官場失意到田園賦詩的灑脫轉變

導語:文學巨匠林語堂評價陶淵明時,明確表示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完美的人。他的生活如自然一般純樸,悠閒。他厭惡世俗的險惡,官場的嘈雜,毅然放下了自己擁有的一切。過上了隱士一般的生活。為著心中嚮往的地方不斷前行。

陶淵明這種淡然灑脫的態度,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處世態度深深的影響到了,後世的李白,蘇軾等一座又一座文學高峰。

陶淵明的出身和成長,少年時才華顯露

陶淵明有叫陶潛,他出身在東晉末期,那時一個動亂的時代,社會一片動盪,百姓民不聊生。陶淵明是江西人,他的家族也可以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曾祖父,分別是晉朝太守,和將軍,所以可以說陶家原本並不窮困。

只可惜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家道中落,加上陶淵明的父親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不久他的繼母也去世了,留下了十二歲的陶淵明,還要帶著年幼的妹妹。不過還好那時候陶家還有幾處田地和房產,除了維繫他和妹妹的花銷之外,陶淵明還能看得上書,還能學習知識。

陶淵明也是一個嗜書如命的人,年幼的他就讀過了許多書籍,還能吟詩作對以至於他在家鄉頗有名氣,被人們視之為少年天才。後來陶淵明的家鄉來了一個喜好詩詞的縣令,所以陶淵明就頗受他的賞識。雖然這時候陶淵明年紀尚小,但從他與縣令幾次對答之間就可以看出,這時候的他,早已才思敏捷。

隱士詩人陶淵明,從官場失意到田園賦詩的灑脫轉變

(圖一,人們為紀念陶淵明所做雕像)

慢慢的隨著瞭解的深入,縣令對陶淵明越發的欣賞,以至於後來他雖然比陶淵明年長許多卻依舊對其畢恭畢敬,以禮相待。一來一往,陶淵明與他家鄉的知縣兩人成為了忘年之交,經常一起討論詩詞歌賦。

陶淵明的官場經歷

陶淵明雖然有才,但是他一生可以說並未遇到真正的伯樂,也或許是因為生不逢時,所以他一生官路十分的坎坷。陶淵明一生據統計入仕次數多達六次,可是其中有五次只是做了有名無實的小官,他想為百姓做事,為百姓過上好日子而奮鬥,可惜因為他當的官更本就不可能插手到國家治理中來,以至於他這幾次入仕,什麼事情也沒做,還有幾次因為無政績被免官。

公元393年,陶淵明為了改變自己的生存情況,選擇步入仕途,以此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那時候他在江西做了祭酒。這只是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陶淵明的才能怎麼只配擁有這樣的官職,並且還要每天面對貪婪的上司。沒多久陶淵明選擇了毅然辭官回家。

隱士詩人陶淵明,從官場失意到田園賦詩的灑脫轉變

(圖二,陶淵明與他喜愛的菊花)

後來北伐的桓玄讓陶淵明擔任主薄,陶淵明以為自己施展身手的機會到了,可惜沒多久他的母親去世了,身為孝子的陶淵明也只好辭官回家守孝,陶淵明也錯失了對他為官來說最好的一次機會。後來劉裕掌權又啟用陶淵明,讓他做為參軍,可惜這只是一個閒職,並無權力,陶淵明又離開了。就這樣他的第四次出仕也是如此,後來第六次陶淵明因為名聲被徵召為彭澤縣令,可惜他依舊不願和上司同流合汙,欺壓百姓,不願為了五斗米折折腰,解下官印,懸在大梁之上,就辭官歸隱了。

陶淵明的情感婚姻

陶淵明後來的豁達其實和他的感情生活也有很大的關係。陶淵明的感情生活也並不順利。他的一生結婚三次,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陶淵明結三次婚,對於感情不夠專一,其實不然。

陶淵明的第一個妻子,屬於知書達禮類型的,陶淵明十分喜歡他,可是在陶淵明在王凝之手下當官時,他的妻子懷孕了,可惜的是老天不憐憫這對苦難的人,他的妻子因難產而死,他的孩子也沒能順利出生,陶淵明就這樣痛失所愛。

隱士詩人陶淵明,從官場失意到田園賦詩的灑脫轉變

(圖三,陶淵明隱居時的生活畫像)

過了六七年後陶淵明三十五歲才迎娶了弟第二位妻子,有了第一次痛失愛人的經歷,陶淵明可謂對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百般疼愛,兩人也因此過了一久幸福的生活,可惜這時的陶淵明官場失意,又不願苟同於眾人,辭官後家中失去了經濟來源。他的妻子便替代她為家操勞,最終她的第二任妻子過勞而死。兩位妻子都過早離世,在陶淵明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

多年以後陶淵明因為不忍心在看著年邁的母親為自己操勞家務,才取了第三任妻子,或許苦盡甘來,兩人雖然並沒有過上達官顯貴的生活,確在田園之中白首偕老。

陶淵明的人生志向

東晉時期雖然國家存在,但是內部確充滿血腥,各派勢力明爭暗奪,權力之爭也經常造成大規模的殺戮。這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掌權者經常更換,每一個能爬到這個位置的人,手裡不知沾染了多少的鮮血。

陶淵明本就心地善良,瞭解到權力內部真相的他,又怎會於這些人同伍,怎會同這些人一樣站在權力的制高點上卻做著殘害百姓的事情。陶淵明忍受不了,所以辭官歸隱。雖然他胸懷大志,抱負遠大,但是多年的官場生活使得他明白了權力給人更容易帶來痛苦於矛盾。這並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想實現的理想。

隱士詩人陶淵明,從官場失意到田園賦詩的灑脫轉變

(圖四,年邁的陶淵明)

與其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不擇手段,出賣自己的內心。不如就沒有擁有過這些抱負,做一隻閒雲野鶴,天地與我如無物,淡然處之即可。所以後來他的精神變得自由灑脫起來。寧願受苦,但求追尋與自己的內心。

就這樣陶淵明過上了與世無爭的生活,直到安然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陶淵明對後人的影響

陶淵明後來這種樂觀灑脫的心態對後世詩人影響極大,其中影響最大的應該屬蘇軾莫屬。蘇軾可以說一生於陶淵明的經歷極為相似,並且他的仕途更加大起大落,他的情感也更是坎坷,從他悼念亡妻那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就可以看出來。

蘇軾在陶淵明的影響下雖然並未去如陶淵明一般歸隱,可是卻擁有了陶淵明一樣的灑脫於釋然,光陰百代於我如過客的心態。

隱士詩人陶淵明,從官場失意到田園賦詩的灑脫轉變

(深受陶淵明影響的蘇軾)

而後來的辛棄疾更是對陶淵明的精神讚不絕口,說他灑脫堅守本心的精神堪稱千古第一人。陶淵明的"隱士"身份,影響了後世的千秋萬代。他那份"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更受到了不同時代的文人志士的傳承和膜拜。

結束語:陶淵明能在於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在於他的灑脫淡然,在於他的平凡。他在平凡中孕育了偉大,告訴了人們逐名逐利不如去擁有一雙能挖掘美的眼睛,發現生活中的質樸、美好、純真的東西,放慢腳步,甘於平凡,守住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