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鍋佬”,在東莞漸漸消失的職業....

記得小時候,大街上總有那麼一群人,走街串巷進行吆喝,一類是賣客家餈粑、豆腐花的小商叛、有的是騎著單車,帶著凳子、磨具,幫別人磨刀磨剪刀的手藝人,還有就是帶著寫著“補鍋”工具箱,將破舊鐵鍋的底部剪開重新打上“補丁”的人。這些人就是東莞人口中的“補鍋佬”。

“補鍋佬”,在東莞漸漸消失的職業....

在過往生產力不高、物質相對匱乏的時候,補鍋人絕對是吃香的職業。他們技術高超,動作嫻熟,只用一小會功夫,就能將居民用爛了的大鍋、鐵煲一一修復再用。

如圖所見,在人流人往的莞城光明路,他們坐著自己的小膠椅,靜靜地將附近餐飲店的大鍋底部剪掉修補,安心地用自己的工具對修好的鐵鍋進行敲敲打打,全段時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也許,他們可能處於社會工作的底層,這門手藝也沒有過往那般吃香,但他們卻從頭至今,一直熱愛著自己的職業,

“補鍋佬”,在東莞漸漸消失的職業....

“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這是對老一輩人生活節儉的最好詮釋。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總是期望將生活用品的價值發揮到最大,物件破損總寄情於修補修復,所有的生活物資、日用品都顯得格外的珍貴;而新一代的年輕人總是期望扔舊換新,壞的東西直接扔掉,一次性的用品漸漸地成為了暢銷品。未來,“補鍋”的職業將日漸式微,或許,這也是一種時代進步的潮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