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蘇軾的人生理想及處世哲學

看蘇軾的人生理想及處世哲學

著名的宋代文學家蘇軾,一生坎坷,幾經沉浮,浪跡天涯海角。曾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人彈劾,因作詩而被政敵以諷刺皇帝、攻擊朝政的罪名逮捕下獄。後貶謫黃州任團練副使。神宗死後,守舊派司馬光執政,他累官翰林學士兼侍讀,又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官至禮部尚書。由於他不贊成盡廢新法,主張兼用所長,因而遭到守舊派的反對而陷入孤立,被貶為地方官。宋哲宗親政後,變法派重新掌握朝廷大權,蘇軾又以“諷刺先朝”的罪名被彈劾,貶官惠州,以後又被遠謫儋耳(今海南島儋州)。至元符三年(1100年)一月,宋徽宗即位,被流放7年的蘇軾方蒙赦,得以從海南北還。蘇軾仕途坎坷,既為新派反對又被守舊派排斥,其故在於他敢於批評時政,陳述己見。蘇軾多次出任地方官,每到一處,他都關心民眾疾苦,為百姓排憂解難,布恩澤於民,百姓愛戴這位父母官,稱他為“蘇賢良”。

看蘇軾的人生理想及處世哲學

對於蘇軾的人生實踐,有人認為他的人生觀的哲學淵源是道家思想,有人則持相反的態度,評價他的人生觀的主流應是積極進取的。孰是孰非?難以說清。蘇軾以東坡居士為別號,不僅表達了他對白居易的仰慕以及對白居易被貶謫江州的共鳴之情,同時也隱含了他想退出政治舞臺、求得心靈寧靜的心態。他曾自認:“我即淵明,淵明即我。”在《赤壁賦》中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在《臨江仙》中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詞句,無不表達了他內心深處對於“隱”的一種企盼心境。然而,其人生實踐、宦海生涯中所取得的赫赫政績,積極進取、樂以忘憂的人生態度,則又使人深深地敬佩他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總之,蘇軾的思想是儒、道兼而有之,他的人生實踐,說明他所遵循的處世原則是“獨善”與“兼善”相統一的原則,在此基礎上,表現出更濃的積極入世的色彩。

看蘇軾的人生理想及處世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