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二醫張剛慶:救援國家隊如何打好“遭遇戰”

3月20日,載著國家(廣東)緊急醫學救援隊成員的大巴車緩緩開動,駛往武漢火車站。路上他們心情澎湃,合唱起一曲《真心英雄》。

近50天的援漢歷程結束了,身為領隊的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黨委委員、陽山醫院院長張剛慶同樣內心豪邁:首次成建制援鄂醫療隊的61位“好漢”將全體回家了。

更令其自豪的是:在這場對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的突擊實戰“檢閱”中,他們用一份“廣東方案”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創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功勳”。

然而他沒有自滿於這樣的成績。“需要好好總結一下。”這是接受採訪時張剛慶常說的一句話。經歷“戰火”洗禮,中國緊急醫學救援隊積澱了新的內涵。

战疫启示录 | 广东省二医张刚庆:救援国家队如何打好“遭遇战”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在武漢期間,先後轉戰兩所方艙醫院,107名新冠肺炎治癒出艙,累計管理床位471張,收治患者404人。

從無序到有序,“特種兵”的遭遇戰

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的名字不會如此密集地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

這樣的國家隊全國僅有23支,每省最多一支,是壓箱底的“金疙瘩”。救援隊人員由各醫學專業精英組成,硬件配置一應俱全。一支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堪比一座微型綜合醫院。

“廣東隊”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支。不僅因為其脫胎於應急底蘊深厚的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還因為她是國內第二支通過世衛組織認證的國際應急醫療隊。而且,隊中的大部分成員都是參加過抗擊非典,地震、海嘯等救援工作的“老兵”。

即便是這樣一支“精銳之師”,在最初直面新冠肺炎疫情這場“遭遇戰”時也有些“傻眼”。

战疫启示录 | 广东省二医张刚庆:救援国家队如何打好“遭遇战”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焦雅輝慰問廣東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

救援隊以往經驗多來自地震、海嘯、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以外傷急救等外科系統治療任務為主,撞上如此重大的傳染病疫情他們還是頭一遭。2月3日,接到國家衛健委的指令後,隊伍馬上啟動預案,根據相應的模塊進行了人員的重新配置,增添了呼吸內科、院感科等專業醫護人員。

救援隊比較熟悉的作戰方式是搭建“帳篷醫院”,卻沒想到他們的戰場是建好的方艙醫院。到達的當晚,大家迫切想知道方艙醫院是什麼樣,就去離得最近的江漢方艙醫院看了下。這一看被驚到了:“從來沒有見過規模如此之大的方艙醫院。看著密密麻麻的床位,當時心裡很沒底兒。”

令大家深感觸動的是,江漢方艙醫院由武漢協和醫院負責統籌,大家探視的當天晚上,它還像一個大工廠一樣雜亂無章,第二天早上再去的時候便已建好了大半。而且邊完善邊收入了七八百名患者。為此,有的醫務人員穿著防護服不吃不喝,連續十五、六個小時忙到天亮。

受到這樣的震撼,即使困難再多,大家都能團結一致,迅速解決問題。“上午向指揮部反饋的問題,下午就解決了。”江漢方艙醫院很快步入了正軌。

战疫启示录 | 广东省二医张刚庆:救援国家队如何打好“遭遇战”

安全觀察員制度,為隊員保駕護航

投入到全新的工作環境之後,廣東隊開始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將“廣東經驗”應用到方艙醫院。

最重要的廣東經驗,當屬“安全觀察員”制度。

這一制度由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首創,原名為“院感觀察員”制度,用於指導醫院負壓病房內工作人員穿脫防護服,避免發生職業暴露而感染。

方艙醫院是一個全新的環境,救援隊就在原來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改為“安全觀察員”制度。安全觀察員不僅負責督導進艙隊友穿脫防護服的規範,還負責護送隊員上下班與出艙後的消殺,同時還指導駐地消殺。

在方艙醫院,大家分不同的班次工作,院感人員存在短缺。為了保障這一措施落實到位,救援隊就把工作任務較輕的輔助科室成員,比如負責CT、B超的醫生,培訓為安全觀察員。保障每位醫務人員上下班的時候,都有觀察員為其保駕護航。

“安全觀察員”制度的實施佔用了部分人力,但實踐證明,這種投入非常有必要。

战疫启示录 | 广东省二医张刚庆:救援国家队如何打好“遭遇战”

3月20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廣東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被武漢市江漢區授予“凱旋旗”。

“全副裝備幾個小時下來,人可能會處在一種缺氧的狀態。”張剛慶說,加上高度緊張和疲憊,在出艙時很容易放鬆警惕,從而出現不規範的行為。有一個人盯著,就可以提示其正確的操作步驟,如果遇到突發狀況,也可幫助其及時補救。

再者,進艙、出艙,上下班路上有人護送,駐地衛生有人給予指導,對於隊員們來說,能夠感受到一種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同時,這也大大促進了隊員之間的相互信任,“讓大家更加團結一致”。

“在這樣的氛圍下,男隊員都成了暖男,女隊員也都成了閨蜜。”張剛慶笑著告訴健康界,曾經有一位女隊員出現37.2度低燒,她自己還沒說什麼,大家就紛紛送飯、送安慰。後來,得知是生理期原因,男同事會和女隊員開玩笑說:“你們的小秘密都被我們知道啦!”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如果安全觀察員覺察出隊友的異常,不論何時都可以提出換人。”張剛慶說,大家都知道廣西護士小霞,她從病房出來後,因過度勞累突然暈倒在醫院的半汙染區,心臟呼吸停止。大約5分鐘後,她才被值班的保潔人員發現,經緊急搶救後恢復心跳呼吸。

“如果有人早些關注到她的健康狀況,或者出病房的時候有一個同伴,也許就不會發生了。”張剛慶的語氣中帶著惋惜,他希望“安全觀察員”制度被更為廣泛地推廣,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建立診療路線,帶教後援隊伍

馳援的這段時期,張剛慶形容自己的心情像“過山車”一般,往往剛為一個問題的解決而開心,緊接著又來了新問題。

2月19日,隨著“應收盡收”政策的落實,江漢方艙醫院需要分出一支較成熟的隊伍,去開闢新“戰場”。廣東隊被選中了,開啟了他們援漢工作的“下半場”——江漢開發區方艙醫院。

“這是對我們這支隊伍的一次新曆練。”江漢開發區方艙醫院雖也由武漢協和醫院管理,但此時的武漢協和醫院人員早已“捉襟見肘”。在同被安排到新的方艙醫院的救援隊中,廣東隊是唯一有方艙經驗的隊伍。

到這一階段,廣東隊根據前期工作經驗開始了流程梳理。比如,患者被收治進艙時,如何根據病情進行分層;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為其確立基本的診療流程;根據患者病情發展,制訂相應的轉診規範,等等。

他們將規範做得非常細緻,就拿方艙患者的“診療路線圖”而言,裡面包含患者從入院時間、核酸陽性時間、首次複查時間結果、第二次複查時間結果、末次CT時間、症狀選擇的信息表,不論是患者還是醫務人員,看起來一目瞭然。

“這項工作非常必要。”張剛慶介紹,在方艙醫院,一位醫生至少要管理50~60名患者,交班時還可能對接不同的醫療隊成員,因此大家很難做到對每位患者的情況瞭如指掌。不同的患者情況不同,治療一段時間後,面臨的下一階段治療措施也不同。有了“診療路線圖”,不僅能讓患者心裡有底,也方便醫生管理,無論換哪個醫生,都可以做到對患者病情階段精準把握與持續跟進。

战疫启示录 | 广东省二医张刚庆:救援国家队如何打好“遭遇战”

這些規範的建立,為後來加入的醫療隊提供了極大的便捷。一同被安排到江漢開發區方艙醫院的,還有一支江西醫療隊和一支天津醫療隊。這兩支隊伍並非如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一樣的成建制組織,而是醫院臨時組建的隊伍。面對方艙醫院陌生的環境,由於經驗不足而感到有些手足無措。

廣東隊擔當起了臨時帶教的角色,通過將總結出來的診療流程進行培訓、演示,打消了他們的緊張心理,幫助他們儘快進入角色。“很多細緻的經驗,比如佩戴N95口罩時間長了想吐怎麼辦,護目鏡起霧了怎麼辦……”張剛慶說,這些言傳身教對後來的隊伍而言是很給力的支撐。也正是得益於此,廣東隊和其他醫療隊配合非常順暢,隊員間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張剛慶衛生建言】

战疫启示录 | 广东省二医张刚庆:救援国家队如何打好“遭遇战”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黨委委員、陽山醫院院長 張剛慶

經此一“疫”,國家(廣東)緊急醫學救援隊成員得到了一次寶貴的鍛鍊機會,當然,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不足。

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需要進行人員配備、工作流程、物資準備等模塊的優化。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成立的初衷,多是為了應對地震、海嘯、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醫學救援,所以隊員以外科醫生為主,應適當增加呼吸科、感染科等專業人員的比例。

此外,我們日常培訓的內容也應作適當調整,應培養一專多能甚至全能型的隊員。不能說擅長哪個領域就固定在這一模塊。開展救援活動的時候,大家是一個整體,需要相互配合與支持。

最重要的是,在接到任務後,我們應當增強對接下來工作開展的預判能力。在涉及調度成千上萬人的一盤大棋之下,每一步該做什麼都能被清晰地告知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如果在上級尚未清晰地部署好全局的情況下,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就能主動預判並做出應對,將能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和社會的認可。

(通訊員: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院辦宣傳科 高龍)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