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小時候的端午節是香甜味的

每過傳統節日,總是能想起很多。想念那些田野,哪些習俗。那些再也觸碰不到的人。

小時候,每到過節最開心的還是我們這些跑在鄉間地頭上的娃娃們。因為農曆五月初的時候就開始發麵做花饃饃,這時候的田地裡還不是很忙碌。家裡的大人們可以一趟一趟的跑縣城趕集,買點花線,買點雄黃。做涼粉,發甜胚子。那時候家裡沒有那麼多吃零食,這個時候吃得最多的。也就是杏樹上的酸啾啾的還沒長好的小杏子了。誰爬樹跑的高,就可以摘了,當然一般摘的都是野杏子,酸澀的很。一般自家的杏樹。家裡人也不讓吃,非要等著成熟了,杏黃才能打下來吃。吃不完的曬成杏皮幹,可以吃好久。

憶:小時候的端午節是香甜味的


我記得小時候的端午節一般都是隻放一天假,但是作業不多。有的時候老師不佈置作業。因為過節嘛。賽龍舟啊,這些活動我們也只是在電視上能看到。直到工作後有一次出差在重慶。才得以見到那種盛大的場面。拔艾草也是我們最愛乾的事情,那時候也不怕熱,每人一小捆艾草,肩膀上一放,一路上追逐打鬧就到家裡了。艾草這幾年才知道有祛溼的功效,小時候就知道大人們把艾草搓成條子。每到夜晚來臨的時候放在院子裡燒。這樣子就不會有蚊子叮咬了。那會也不曾知道有蚊香這麼個東西。

過節的這天一早起來,就去村頭最大的柳樹上折柳枝,插在門上,每個房門上都插,然後就由奶奶把好幾根很細的花線搓在一起,給我們每個人都帶到手腕上,說是防蛇蟲。最後就是把雄黃放在耳朵裡。然後每年奶奶總會講一遍插柳枝的由來。那會我就知道重耳的故事。當然農村過節的習俗很多,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每家都有吃的涼粉,甜胚子,花饃饃,帶花荷包,花荷包一般都是很小的孩子帶的,荷包也分,屬相的,那會都是家裡李手工做的,後來慢慢的就有好多賣的了,花樣款式多。我記憶中的粽子很少買,一般都是做的。但是包粽子我至今都沒學會。現在更是沒有心力去做。但是那會的粽子很甜,不是白糖的甘甜。記憶中的端午多姿多彩,那會吃個粽子都覺得很開心。年齡越長,能真正開心的東西卻很少了。那會坐在院子裡說不完的話。現在連溝通有時候是一種奢侈。有時候在城市呆久了就想回到那小山坡上吹吹風。

我一直都覺得過節的意義就是團聚,團團圓圓,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個飯。那麼端午安康,順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