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幾天過去了,“楊坤diss《驚雷》”的風波不但沒有平息,似乎還愈演愈烈了。

整件事情起源於楊坤在某次直播時,言辭激烈地痛批這首歌“要旋律沒旋律,要節奏沒節奏,要律動沒律動,神馬玩意兒”。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說實話,楊坤的態度確實不太禮貌,不僅直批《驚雷》“噁心”,還表示愛聽的人都是“腦子有問題”“建議退出我的直播間”。

然而,隨後《驚雷》原唱MC六道的回應卻更是讓人大跌眼鏡。

先是在微博中說自己的創作靈感來自老子的《道德經》,為寫詞“閉關7天”,創作經歷“類似黃沾的《滄海一聲笑》”;

隨後更是喊話楊坤:“ 《驚雷》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是不是愛聽的人都是腦瓜子有毛病?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這個回應是如此地底氣十足,但令六道始料未及的是,網友們忠誠度遠遠低於他的想象——

有人面對“你也聽驚雷”的指認,慌忙甩出否認三連: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而更多天天把“天塌地陷紫金錘”掛在嘴邊的無情網友,則一臉無辜地表示:我就是跟風玩個梗,哥們你咋還真拿我當粉絲了呢?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01

從過氣喊麥到全民玩梗

與其說是網友“翻臉不認人”,倒不如說《驚雷》的走紅從開始就來源於一場互聯網造梗大會。

據MC六道說,這首作品創作於2013年。但是在前幾年喊麥首次走進大眾視野的時候,它卻並算不上什麼“出圈作品”。

而真正被大眾所熟知,其實是源於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一位名叫“帝王南夕”的喊麥主播,在海選環節表演了這個作品。

從當時的畫面可以看到,導師吳亦凡儘管被墨鏡遮住了眼睛,但是合不上的嘴還是顯露了他內心的震驚。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儘管帝王南夕在海選環節就被淘汰了,但是這段尷尬而魔性的旋律卻就此在觀眾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畢竟,在一眾rapper中突然出了個捏著嗓子喊麥的,給大家的情感衝擊大概不亞於最近“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於是,就像幾周前針對“reader”的各種腦洞一樣,一波又一波的網友也對《驚雷》進行了再創作。

在短視頻平臺上,你能看到以驚雷為BGM的各種土味視頻。有時是“精神小夥”的社會搖,有時是拖拉機維修廠的大叔拿著扳手擰螺絲。

當然,更火的還是它的各種翻唱和改編,也就是MC六道口中說的“大家都在唱不同版本的《驚雷》”。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在網友們令人驚歎的創造力下,我們看到海綿寶寶拿起麥克風,用尖細的嗓音唱著“多情自古空餘恨我手持彎月刃”;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你手裡明明拿的是麥克風嘛!

更是有網紅大開腦洞,玩出了各種花樣:有頗具喜感的泰國腔;也有頗為唯美的古風版。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一不小心還會收穫網友的“驚雷式”讚美——

“紫電!這婆娘美豔秀髮蓬鬆落了雁!”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via@桜小煙是邊靖婷鴨

不得不說,《驚雷》的一系列翻唱和造梗,的確極大提高了這個作品的知名度。然而問題在於,喜歡玩梗並不代表對作品本身的肯定。

細究起來,其實大多數有趣的驚雷梗,恰恰都來自於作品本身的“土味”特質,與各種日常甚至高大上的事物結合之後產生的 錯位感

比如,觀看各種明星在直播或者短視頻中演唱《驚雷》,最近就成了一項深受大家喜愛的娛樂活動。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沒得感情的reader張新成。

包括楊坤這次diss《驚雷》,一開始也是因為在直播間被粉絲要求演唱,他才去搜來聽。

粉絲想看楊坤喊麥,難道是覺得這首歌特別能夠展現他的唱功嗎?當然不是。

相反,遙不可及的明星與“殺仙弒佛”“劍出鞘血滂沱”之類土味歌詞的反差感,以及主流偶像面對喊麥文化的生澀與不知所措,才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元素。

從這個角度說,《驚雷》的走紅本質上與網友“用江南皮革廠倒閉的BGM給抖森跳舞配樂”思路如出一轍——都是用某種“土氣”的元素把明星拉下神壇。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浙江溫州!浙江溫州!江南皮革廠倒閉了!”

這也正解釋了人們急於和“喜歡《驚雷》”這件事切割的原因:大家熱衷於調侃某樣東西,並不能等同於對它的喜愛,有時甚至恰恰相反。

你總不能因為我念叨了一句“浙江溫州”,就蓋章說我喜歡那位領著小姨子跑了的老闆黃鶴吧。

02

用音樂標準diss它,

是降維打擊

不過,經過時間的積累,網友們那些有關《驚雷》或搞笑或創意十足的再創作,逐漸發展成了一個龐大而物料豐富的互聯網梗。

再加上本身的強節奏押韻、不明覺厲的歌詞,以及喊麥作品自帶的土味氣息,洗腦效果堪稱一流。

很多圍觀群眾前一天還在搜索“驚雷是什麼梗”,第二天就能純屬地把它運用到生活中的各個場景當中,以示自己不是村通網小組中的一員。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而網友們在社交平臺甚至日常對話中的跟風造梗,不僅進一步提升了“驚雷梗”本身的趣味性,也在把更多的普通人捲進這場土味狂歡。

網上有個段子雖然過於誇張,但也傳達出了一些人在被動加入“玩梗大軍”過程的真實感受:

下雨了,女朋友趴在你懷裡說“嚶嚶嚶打雷好可怕”,你卻不禁跑到陽臺邊上大喊:“驚雷!這通天修為天塌地陷紫金錘!”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翻譯過來就是:我也知道這歌土,但是感覺一到,我的嘴根本就不不聽我的使喚啊!

實際上,這種讓人 邊罵邊唱的歌,《驚雷》絕不是第一首,甚至都算不上第一批了。

就算你從來都沒有聽歌的習慣,也不難從短視頻平臺最火的BGM榜單裡,甚至是地鐵裡的手機公放中,實時瞭解到當下最流行的土味歌曲。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從“什麼魑魅魍魎妖魔”到“我們一起學貓叫”,再到“我應在江湖悠悠”,類似有槽點更有爆點的神曲,總能在短短几天中火遍全國各地。

儘管對於歌曲質量大家各執一詞,但它們無一不在高密度信息轟炸下,讓人陷入一邊嫌棄一邊哼哼的魔咒。

但是究其本質,類似有關“神曲”的玩梗事實上已經脫離了作品本身。

很多對歌詞張口就來的網友,甚至可能一次完整版都沒聽過。甚至如果發現有人突然在辦公室裡播放,還會去關心對方是不是腦子進水。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說白了,火的不是歌,而是“驚雷”這個概念本身。而楊坤用“旋律”“節奏”等音樂要素去衡量它的藝術價值,完完全全就是“降維打擊”。

近幾年,有不少在網上火起來的神曲作者,會順勢參加一些音樂節目鞏固人氣,其中一些人還會給自己貼上“原創歌手”“音樂創作”之類的標籤。

“不會有人真的喜歡《驚雷》吧?”


“小了白了兔”的創作者。

但是即使是愛聽這些歌曲的網友也不得不承認:與其硬把它們算作“流行音樂”,其實歸為某種爆火的“元素”反而來得更加合理。

畢竟,大多數人接觸這類音樂的途徑,要麼是短視頻中的配樂,要麼是主播在直播間裡開著聲卡,變聲混音到媽都不認得的哼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