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大變局:從曹操曹丕父子的選擇看中國士族地主政治時代的到來


前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風雲縱橫的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東漢王朝的統治在鬥爭中走向了崩潰,中國歷史從一個治世奔流入一個亂世。亂世充滿著災難,同時卻孕育著變革,而三國也恰是中國歷史一個重要的變革時期。

三國大變局:從曹操曹丕父子的選擇看中國士族地主政治時代的到來

有學者將中國兩千年封建政治史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秦漢的貴族地主政治時期、魏晉南北朝的士族地主政治時期以及隋唐以後的庶族地主政治時期。三國恰是這第一個歷史轉變的節點。從三國時期開始,士族地主開始掌握國家權力,皇帝與士族的政治交易把中國歷史帶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時代背景:兩漢察舉制,士族門閥的形成

士族的來源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士人階層,這一本來從屬於西周分封制下最低等級的貴族階層在春秋戰國的歷史變局下成為影響歷史走向的重要力量。自從秦朝建立後,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貴族世襲制度就走向了崩潰,取而代之的是任命制。這一制度的形成促使士人集團迅速崛起,成為封建朝堂的主要政治力量。

三國大變局:從曹操曹丕父子的選擇看中國士族地主政治時代的到來

在這一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的是兩漢的察舉制度。所謂察舉就是考察提拔,是兩漢時期的重要人才選拔制度。但問題在於這一制度天然存在漏洞,導致其成為高門大戶從中作梗,從而壟斷政權的手段。發展到最後,這一制度使得漢代的官場形成了大量勢力集團,從而助長了士族門閥的形成。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弟良將怯如雞。

—— 漢代童謠

尤其是東漢王朝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作為回報,士族在東漢時期取得了大量的政治特權,從而成長為東漢朝堂的一大政治力量。我們都知道東漢時期的莊園經濟十分發達,而正是因為政府對士族的放縱使得東漢的土地兼併非常嚴重,莊園經濟才迅速發展起來,成為東漢社會的經濟支柱。而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莊園經濟的繁榮帶來的是士族地主在東漢社會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支撐著他們的政治地位。

三國大變局:從曹操曹丕父子的選擇看中國士族地主政治時代的到來

但當時的朝堂還同時盤踞著宦官與外戚這兩股勢力,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權力角逐,從而引發了後來的“黨錮之禍”。士族集團因此在鬥爭中受到重大打擊,而宦官與外戚的鬥爭則更趨激烈化。兩大勢力的傾軋最終給東漢政治帶來巨大的災難,董卓進京,使得這兩大勢力都被肅清,反倒是之前受到禁錮的士族存留了下來。

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鯁直之風,於斯行矣。夫上好則下必甚,矯枉故直必過,其理然矣。若範滂、張儉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不其然乎?”

—— 《後漢書》

“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內希風之流,遂共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凱”也。

—— 《後漢書·黨錮列傳》

三國大變局:從曹操曹丕父子的選擇看中國士族地主政治時代的到來

舊有的權力格局完全瓦解,隨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迅速崩潰。中央的控制力被空前削弱,地方勢力趁機崛起,最終形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面。而這一局面的形成其實也得益於漢代莊園經濟的發展,莊園經濟的特點是規模大,行業齊全,完全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閉的小社會,他們生產他們所需的一切物資,而不依賴於外界,這為地方割據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條件。而得益於察舉制的地方勢力彼此勾連、互相抱團是其形成的政治基礎。

亂世變局:曹操的唯才是舉,軍閥與士族的合作

漢末亂世,群雄割據,但亂局同時也蘊藏著機遇,士族因此獲得了發展的契機。正是這一時期,軍閥與士族走向了合作,並最終取得了勝利,其中的代表就是曹操。

三國大變局:從曹操曹丕父子的選擇看中國士族地主政治時代的到來

但是對於士族,曹操是有區分的,他選擇合作的,是真正有才能的士人,是士族中的精英。出身宦官,曹操本人早就認識到漢朝的仕途已全然被士族大家把持,大量沒有真才實幹的高門子弟僅憑血統就可以授官拜爵,這種局面加深當時的政治腐敗,不利於政治的良性發展。而進入漢末亂世,群雄爭霸,對於人才的角逐就更為重要。因此,曹操為了吸納人才,就提出“唯才是舉”,而不在乎個人品德。

著必靡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幹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來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善得而用之。

—— 《魏志·武帝紀》

為政以德一直以來才是儒家文化最為看重的東西,曹孟德顯然背棄了這一傳統,但最終官渡之戰的勝利可以說就是曹孟德的這一理念的力證。因為這場戰役是以曹操為首的軍閥與精英士族的合作對以袁紹為首的門閥的勝利。袁紹四世三公,家世顯赫,是舊士族集團的典型代表。然而曹操在精英士族荀彧、郭嘉、許攸等人的輔佐下取得了勝利,實際上是幫政治上佔據高位、才能卻稂莠不齊的士族階層做了一次大的遴選。

  • 以四世三公的袁紹為代表的舊士族門閥的失敗,並沒有影響士族階層對中國社會的控制力,曹操與精英士族聯合起來對舊士族階層進行的這次大換血,反而增添了士族階層的品質與活力,而他的唯才是舉的選官標準還需要要一套具體的辦法和制度來實施,這一抉擇將由他的繼任者曹丕來完成。

關鍵抉擇:曹丕的妥協,九品中正制預示著士族政治的到來

曹操卻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那就是他沒法離開士族的支持而獲取天下。當時的社會現實是士族實際把持政權,他們早已壟斷仕途,取得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士族還控制著社會經濟,莊園經濟佔據著社會經濟的主體地位,連年的戰爭給自耕農經濟以沉重打擊,地主莊園經濟的地位進一步上升。而士族還掌握著社會輿論,也就掌握了意識形態。在這種局面下,曹操如果不與士族合作,他的事業很難有進一步的發展。士族的興復漢室其實只是想回到舊有的社會秩序,讓兩漢以來的士族崛起的進程延續下去。

因此,他們願意和曹操達成政治協議,曹魏取代劉漢,而士族繼續壟斷權力。這是事實,但任誰也不甘心。

三國大變局:從曹操曹丕父子的選擇看中國士族地主政治時代的到來

抉擇的權力被交給了曹丕,但其實,曹丕也沒得選。曹丕想要篡漢自立就要和士族合作,要不然他就得看著自己曹家辛苦打下的天下卻要署名給一個什麼都沒幹的劉姓皇帝。況且當時的北方社會已經趨於穩定,為了社會的持續發展就必須讓政治穩定下來,那就必須有常態化的政治建設。那這個政治建設以誰為中心,滿足誰的政治利益就是最核心的問題。但曹丕又能依靠誰呢?自秦漢以來,以士人階層為主體的士人政府是王朝政治的基石,官僚政府就是由遵從儒家倫理的士人組成的,除此之外,沒有替代品。

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中正制,群所建也。及踐阼,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潁鄉侯。

—— 陳壽·《三國志·魏書》

曹丕最終選擇了妥協,採用九品中正制建立起了曹魏政權。從曹魏政權開始,士族的地位就不斷上升,在這其中起助力作用的就是由陳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是將天下士人劃分為一定品級的人才選拔制度。其中的劃分標準有三個,分別是:家世、品德以及才能。天下士人被劃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品級,由朝廷設置一箇中正官來進行劃分。

三國大變局:從曹操曹丕父子的選擇看中國士族地主政治時代的到來

曹丕的妥協並不是偶然,而是一個歷史必然。歷史進入曹魏時期,一方面漢代州郡察舉制度已經腐敗不堪,無法起到選拔優秀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東漢末年的戰亂割據,導致戶口流離,即地主士人亦多僑寓他鄉,察舉制也沒有辦法高效地實施。面對察舉制已無法適應時代變化、不堪續用的情況,曹操求賢諸令,用“唯才是舉”確立了選舉人才的標準,但怎樣達到這個標準,就需要具體辦法、制度來保證執行。在士族門閥已經壟斷政治資源和社會經濟、成為統治者管理國家時可以依靠的最重要的力量的條件下,曹丕沒有其他的選擇,九品中正制是歷史前進途中的必然結果。

也就是說這一制度的形成是適應了社會穩定後對制度化的選官制度的需求,在早期是有利於人才的選拔與中央權力的集中,有利於社會發展。但就長期發展來看,這一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將是世家大族,這將成為世家大族壟斷政權的手段。而正是這一制度,把中國送入了士族閥閱的“士族地主階級”時代。

小結

秦始皇建立秦朝,用任命式的選官代替了周朝的貴族世襲,而兩漢的察舉制度的天然缺陷卻使士族門閥就此崛起。東漢之時,士族地主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已舉足輕重,他們與宦官和外戚在政治場上鬥爭,最終倖存。

來到三國時期,歷史的變局正式展開。身處亂世,兩漢的察舉制又不堪續用,曹操以唯才是舉的選人標準與真正的精英士族聯合了起來,他召集到了優秀的士人,最終打贏了決定命運的官渡之戰。曹操這次軍閥與精英士族的合作,打敗了腐朽沒落的舊士族門閥,然而士族階層卻並未失去對中國社會的控制地位,這次以精英士族取代舊士族門閥的大換血,反而增添了士族階層的品質與活力,士族階層對中國的控制變得更加牢固。

三國大變局:從曹操曹丕父子的選擇看中國士族地主政治時代的到來

東晉王謝士族門閥聚集的烏衣巷

繼任者曹丕已經沒有了其他選擇,士族門閥壟斷了政治資源和社會經濟,身為統治者,曹丕想要管理好國家,唯有依靠士族門閥。歷史時刻在前進,曹丕沒有太多的猶豫時間,他舉目四望,選擇了九品中正制。而這一制度將官場上的判決權徹底地交到了世家大族手裡,士族地主政治時代正式到來。


原創不易,請勿搬運和抄襲。心血之作,喜歡的朋友,請點贊加關注,飛揚不勝感謝。

我是飛揚,一個愛讀歷史的理工男,願以史為鑑、思考當下,關注我,讓我們在思考中共成長。

三國大變局:從曹操曹丕父子的選擇看中國士族地主政治時代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