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要特事特辦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初在雲南考察時強調:“要毫不放鬆抓好農業生產,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強高原特色農業。”破題高原特色農業,“題眼”是“特色”,方法措施是“特事特辦”。

特色農業“特”在哪兒呢?“特”在兩個方面:一是指產業本身,有其地域性和特殊性,直白點說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產業。二是指發展該產業的方法措施與其他產業相比有其特殊性,通過出臺特殊的政策、採取特殊的舉措,為特色產業的發展營造特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眾所周知,昭通的高原特色農業有蘋果、馬鈴薯、竹子、特色養殖業等。做大做強高原特色農業,需要堅定“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高質量發展理念,理清思路、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立足特色優勢,推動“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根據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目標,以良種良法、高度組織化和集約化模式、“黨支部+合作社”“三個全覆蓋”為要求,以提高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為抓手,著力推動全市高原特色產業上規模、上檔次,形成強大的品牌影響力。

在蘋果產業方面,應該始終堅持優質高效的定位,著力打造100萬畝蘋果產業基地。瞄準“塔尖上的10%”目標,圍繞交通沿線、城市周邊和種植最適宜區域佈局,堅持昭通中心城市建設與蘋果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著力打造百萬畝蘋果與百萬人口高度融合的“蘋果之城”。

在馬鈴薯產業方面,按照高質量種薯生產基地、科技創新和產業扶貧示範的定位,著力打造“昭通大洋芋”和“昭通種薯”品牌,在精心打造5萬畝高標準示範基地的基礎上,聚焦全市19.2萬戶貧困種植戶,以規範化連片種植為模式,輻射帶動全市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竹產業方面,堅持不懈提質量、擴增量,始終把竹產業作為昭通北部8個縣(市)的主打產業,在全市330萬畝的基礎上,通過改造提升、擴大種植面積等方式,全面落實高度組織化和精細化管理,確保市委提出的全市竹產業面積達500萬畝以上,把竹產業打造成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高度融合的百億元產業。

在特色養殖業方面,要堅定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組織化的發展方向,以生豬、肉牛、烏骨雞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堅持大項目帶動,內育外引、扶優扶強。通過引進培育有規模、上檔次、有帶動效應的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全市特色養殖業做大做強。

發展特色產業,需要有新思維、大格局、妙措施,勇於破除陳舊觀念、突破各種障礙、佔領內外市場,用地方特色和品牌效應換取經濟效益。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