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兒子有以下幾種表現,說明他的“反抗期”到了!

如果你的兒子有以下幾種表現,說明他的“反抗期”到了!

有一天,有個男孩的媽媽在育兒群裡求助:“自打兒子上了幼兒園,怎麼感覺像變了一個人?”

大家忙問:“怎麼啦?”這位媽媽說:“原來孩子可聽話了,可最近卻天天跟我對著幹。我說該吃飯了,他偏要再玩一會;我說天冷了穿上大衣,他非得脫下來往外跑;甚至連每晚刷牙都免了,抱著枕頭就要睡覺。批評他吧,他就大哭大鬧,真是逼得我一點辦法沒有。”

很明顯,這個孩子進入了“第一反抗期”,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2-5歲和12-15歲分別有兩次特殊的發育時期,會變得不聽話,急躁,什麼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不允許別人干涉自己。而2-5歲往往被稱為“第一反抗期”,這一時期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終生性格的形成

孩子剛出生時,對一切一無所知,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等他長到兩歲左右時,開始產生“我”的意識,知道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對掌控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慾望增強,同時他會感覺到自己的力量變“強大”了,試著反抗大人的保護,他希望通過對大人的否定來強調自己的存在,以此獲得大人的認同、尊重和成就感。

這個階段來臨時,父母要多一點耐心和寬容,更加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肯定他是個獨立的、有想法的人,這樣能讓孩子更好地更有自信地度過這一時期。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適當放手,滿足合理願望

面對孩子的願望,父母不要限制太多,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孩子要掃地,不妨先讓他掃,等他掃完了,再和他一起掃;孩子想自己穿鞋,不妨讓他穿,等他使勁時,悄悄在背後拽一下;孩子要自己洗衣服,那就給他遞肥皂,幫他挽起袖子,讓他的好奇心得到充分實踐。

正面引導,拒絕錯誤要求

面對孩子錯誤的想法,父母要用正面的話和鼓勵的方法引導孩子。比如孩子愛撕書,當他拿起書來時,媽媽立即對他說:“翻書本要這樣,捏著小角,輕輕翻。你看,這群小朋友在幹嗎?”用正面的話語將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書裡有趣的故事上。

比如孩子要拿暖壺,你上前把暖壺拿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說:“媽媽太累了,你幫媽媽掃一下地吧。”

孩子不肯進餐椅吃飯,那就拿些小麵包、小點心哄哄他,看他吃得高興時,再把他抱進餐椅。

記住,生硬地拒絕往往於事無益,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分散注意力是個不錯的辦法。

反其道而行,達到預期目的

因為孩子總愛和父母對著來,所以父母可以反著要求孩子,明明希望他帶上水壺,卻對他說:“你別帶水壺了。”孩子聽了,就會非要帶著水壺出門,這樣,父母的目的就達到了。

巧用選擇句,避免衝突

如果想要孩子少說“不”,父母就要自己注意避免用這個詞。把危險的物品鎖起來,或者蓋好蓋子,不讓孩子看到。

還可以使用選擇句,讓孩子自己選擇,避免權力之爭。

例如把“你要洗澡嗎?”換成“你想在澡盆裡玩小鴨子還是小水桶?”;把“過馬路時要牽著大人的手”換成“過馬路時,你想牽著爸爸的手還是媽媽的手?”;把“穿上這件衣服”換成“你想穿這件衣服還是那一件?” 孩子被賦予了權力,就會樂於參加選擇,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既不一味地滿足他們的要求,也不能過多地限制他們的願望,多用鼓勵的語言,採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法,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引導他平穩順利地度過“反抗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