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教育體系概述丨高價生、勤工儉學、生活補助一樣不差

中國古代的學校系統其實和現代相似,大體分為兩類,一是官學,二是私學。

官學

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級官府創辦的學校稱官學。

教育最初一定是社會上最高智識人們所保有、傳播的,因此它的產生與政治緊密相關。所以,早在西周時,我國官學就已經蓬勃發展,形成了“學在官府”的傳統。


中國古代教育體系概述丨高價生、勤工儉學、生活補助一樣不差

西安城牆


那時候,中央級別的官學稱為“太學”,而教學地點就是王宮的一部分。所以官學本身,既是學校,也是政府機構,教師也由官員兼任。

私學

顧名思義,私學是非政府組織。

到了東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興起,紛紛發表自己的學說,這些學說非傳統官學見解所能容,內容也不僅僅是詩書禮樂。他們在各國間遊歷講學,各有一班擁戴者,也就形成了最初的私家之學。


中國古代教育體系概述丨高價生、勤工儉學、生活補助一樣不差

湖北宜昌的國學班


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由於與政治的密切關聯,古代學校的教學內容與現代學校相去甚遠。

就拿發展得較為久遠、體系也非常完備的官學來講。

根據文獻記載,我國商代就已經有了比較正規的學校教育場所,而周朝的教育制度則在夏商的基礎上更加完備。周朝在王城及各諸侯國都設立了國學,並按照學生的年齡和學業,分為大學、小學。

小學

進入小學的年齡因其家庭身份等級的不同,有早有晚,貴者入學的年齡早,反之則晚。小學教育的內容分為德、行、藝、儀四方面,分別由師氏、保氏教授。

師氏所教三德(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


保氏所教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六儀(一曰祭祀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

概括起來,就是身為貴族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以及貴族生活所需社會技能、禮儀的基本訓練。



大學

進大學接受教育有一定限制,只有少數符合資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學教育。而且,天子的大學和諸侯的大學也存在著規模和等級的差別。

天子的大學規模較大,結構比較複雜,有“五學”之稱,《禮記》說:

“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太學,承師而問道。”其中的東學、西學、南學、北學、太學,即為“五學”。

漢朝的《大戴禮記》中又提及:

“週五學,中曰辟雍,環之以水;水南為成均,水北為上庠,水東為東序,水西為瞽宗。”

諸侯王都所設的大學規模則比較簡單,僅有一學,且半面臨水,稱“泮宮”。

國學之外,又有鄉學

貴族的小學教育在王城中進行,而平民的小學教育,則在居民社團中進行。《孟子》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孟子在這裡提到的校、序、庠,其實就是古代平民聚居之所設立的一個專門地點,農民在忙完農活後,會公推年長者在這裡教育未成年人。

《孟子》中還提到“序者射也,庠者養也”,說明這個地點是專門進行鄉射禮和飲酒禮的地點。也就是說,無論是庠還是序,其實都是行禮的地點,是為了讓平民受到禮樂的教化,進行道德啟迪的。



無論是國學還是鄉學,注重的都是道德教化。那麼古人是如何傳授具體的知識技能的?這就要提到“實習”了,在古代,所謂“實習”就是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中進行學習,有點類似後來的學徒制度。

在隋唐之前,歷屆政府都更注重中央太學,對於地方學校則不夠關注。而到了隋唐時期,全國各州各縣都有了學習機構。只是經費略有不足,更多的州學、縣學只有一筆用於祭祀孔子的經費,很多平民誤以為學校是孔子廟。


中國古代教育體系概述丨高價生、勤工儉學、生活補助一樣不差

孔子像


而到了宋明時期,中國的學校教育迎來了重大改變,宋代的王安石、明朝明太祖,分別是帶來這場改變的重要人物。

這兩個人明確了“人才是要由國家養成並且服務於國家的”基本教育理念。也是經由他們,強化了中國的教育理念:學校更主要是培養人才、登庸官吏的機關,而非提高文化、普及民眾智識得工具。


中國古代教育體系概述丨高價生、勤工儉學、生活補助一樣不差

考棚


講完教育體系,再來提幾個有意思的東西。與現代教育系統相比,“高價生”“勤工儉學”“生活補助”這些我們以為伴隨現代教育產生的制度,其實在古代也一樣不差。

  • 生活補助

在官學系統中,政府都會給學生髮放補助。例如在漢代,由中央正式選拔入學的學生就屬於公費生,中央包食宿,還會按時發放俸祿,相當於已經進入官員體系。


中國古代教育體系概述丨高價生、勤工儉學、生活補助一樣不差

錢幣


宋代的太學同樣如此,免學費、包吃住,學生每月還有補助可以領,除了吃住以外有純零花大約1000文,能夠達到這個金額,放在今天也是很大方了。

  • 自費生vs.公費生

而與公費生相對應的便是自費生。其實,古代官學同樣也招收自費生,畢竟誰也不會跟錢過不去呀。

例如上文提到,漢代有中央選拔出來的“正式生”,與此同時,太學也會招收一些地方選拔推薦出來的“特別生”。這些學生不但沒有俸祿,還需要自理食宿。

  • 勤工儉學

既然有自費生,那麼如果遇到了家境貧寒的學生怎麼辦?勤工儉學就這樣誕生了,太學中有些貧寒的子弟便會一邊學習一邊做小工,這就跟今天的打工上學類似。


中國古代教育體系概述丨高價生、勤工儉學、生活補助一樣不差


同樣,私學上學得交學費,孔子定的學費標準是十條束脩,束脩就是肉乾,類似今天的臘肉。這個價格說貴不貴,說便宜也不便宜,因為那個時代吃肉還是不容易的。

那如果交不起肉乾,是不是就沒有機會上學了呢?也不是。老師也可以不收你學費,但你得幫老師家幹活,以工代費,有點像今天導師帶研究生的意思。

  • 學校資產

學校不是由政府供養的麼?怎麼還會有私產?原因很樸實,因為如果純靠政府撥款補貼,開銷實在太大了。

到了宋朝,由於官學學生實在太多,政府就開創了一種“學田”制度。所謂學田,就是國家撥給學校或者學校自行購置一定數量的土地,作為學校的固定資產並租給附近的農民耕種,所獲得的收益就可以用作官學的開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