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出軌——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法內儒”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兩種主流的政治思想,第一種是由商鞅、韓非子等人確立,並由秦始皇踐行的法家思想,另外一種則是在西周形成、由孔子宣導,並最終由漢武帝尊崇的儒家思想。

歷史的出軌——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法內儒”

(歷史的奠基者:秦皇漢武)

在先秦的百家爭鳴時期,崇尚“德治”的儒家思想和奉行“法治”的法家思想是背道而馳的。但是秦始皇統一之後,先是運用法家思想構建了大一統集權王朝的框架,緊接著到了漢朝,漢武帝又借用儒家思想對這個框架進行了精心的裝飾,於是中國歷史便進入了兩千多年的“外儒內法”時代。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法家)王(儒家)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漢宣帝

但是,歷史也不是完完全全呈直線發展的,它也會“出軌”,每當歷史“出軌”了,這種“儒法關係”就會重新被調整組合,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三國時期。

歷史的出軌——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法內儒”

(三國)

而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人物,在長達14年的治蜀歷程中,將蜀漢治理得“風化肅然”。

因此,接下來我們便以諸葛亮治蜀為切入點,一起來分析三國時期的儒法關係,從而更好地理解這段“出軌”的歷史。

諸葛亮治蜀——外法內儒

公元223年,蜀相諸葛亮封侯開府,開始全權管理蜀漢的政務。諸葛亮的治國理念整體上可以概括為外法內儒,以儒家的“德治、禮治”為本,以法家的“法治、刑治”為輔,把儒家的人治精神注入到法家的規章制度中。


一、對己

諸葛亮出身於士族,雖然諸葛家族在漢末幾近沒落,但是諸葛亮從小也是接受了正統的儒學教育的。所以在諸葛亮的思想裡,“正統、忠君”的觀念以及“修身、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是相當深刻的,這也是他一直致力於興復漢室的原因所在。

同時,諸葛亮作為蜀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實際執政者,又奉行了法家“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原則,始終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在錯用馬謖、誤失街亭之後,即主動上疏請求自降三級,這對於諸葛亮這樣身份的人,是相當難得的。

歷史的出軌——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法內儒”

(諸葛亮)

所以,諸葛亮對於自身,內以儒家的思想固其根本,使自己不忘初心,外以法家思想塑其外形,使自己行為規範,真正達到了“外法內儒”,無愧於一代名相。

二、對下

諸葛亮治蜀,既反對法家的重刑思想,同時又反對儒家的“教化萬能論”。

他認為,為政之道應該“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即先以儒家的教化功能提高官吏、軍人及百姓的道德水平,使其不願犯法,隨後再以法家的規章制度去規範他們的言行舉止,使其不能犯法,先儒後法,從內到外。

諸葛亮在入蜀之初,就曾剖析過益州的問題在於其“德政不舉,威刑不肅”,既無儒家的教化,又無法家的威刑,從而導致地方豪強為所欲為,州郡百姓橫行不法。

歷史的出軌——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法內儒”

(益州舊主劉璋)

在諸葛亮的努力下,蜀中百姓最終的狀態是這樣的:

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陳壽·《三國志》

“道不拾遺”可以說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理想狀態,單純靠教化達不到,單純靠法治更是無稽之談,尤其是在三國這個大亂世。而諸葛亮正是踐行了“外法內儒”的理論,才達到了這一理想效果。

三、對民

對於國民的態度,儒家和法家也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儒家主張民本,因此其目的在於富民,而法家則主張君本,因此其目的在於強國,想要強國,有時候就不得不“弱民”。

我們知道,諸葛亮在執政期間曾南征孟獲、六出祁山,可以說是連年征戰了,但是蜀中的百姓卻依然能“安其居,樂其業”,究其根本,還是諸葛亮踐行了他“外法內儒”的治國理念。

歷史的出軌——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法內儒”

(諸葛亮北伐)

首先,諸葛亮堅持了儒家“民本”的思想,他深知“內修政理”是因,“克復中原”是果,因此諸葛亮極其重視蜀漢民生的發展。

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如此富國安家,不以宜乎?——諸葛亮

諸葛亮指出,民生之本在於重農,而重農強調兩點:一是要為農時讓路,二是要減輕農民賦稅。在這一宗旨下,即使在北伐之際,諸葛亮仍然“休士勸農”、“分兵屯田”,目的就是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在民生方面,諸葛亮做了一切他能做的,最終使“疲敝”的益州“男女布野,農谷棲畝”,一片繁榮景象。

歷史的出軌——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法內儒”

(農業豐收)

但是蜀國的民富並沒有影響到它的國強,諸葛亮先是平定了南蠻,接著又在北伐戰爭中打得曹魏“畏蜀如虎”,使得蜀國在戰略層面保持住了主動權,因此諸葛亮治蜀,真正做到了民富而國強。

諸葛亮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他能清楚地知道“內儒”和“外法”的邏輯關係,先追求儒家的民富,法家所要求的國強自然能達到,而如果先追求法家的國強,過度地汲取百姓的利益,那最終只能是內憂外患、國之將亡。


綜上,諸葛亮不管是對待自己,還是對待臣子、國民,都踐行了“外法內儒”的政治理念,終使一州之地的蜀漢能同強大的曹魏分庭抗禮。

總結諸葛亮的“外法內儒”,其關鍵在於兼採兩家之長的同時,能始終保持著儒在法先、德在刑先的邏輯關係。表面上是“猙獰”的外表,其實卻始終保持著內心的“和善”。

從諸葛亮到整個三國

其實不只是諸葛亮治蜀,隔壁的曹家和孫家在治國時,也或多或少地採取了“外法內儒”的政治理念。

夫治定之化,以禮(儒)為首;撥亂之政,以刑(法)為先。——曹操

先說曹操,同諸葛亮一樣,曹操治國思想根基也是儒家,他在漢末動亂之時,曾傷心於仁義禮讓之風的消亡,隨後即頒佈《修學令》以興先王之道(即儒道);

同時,曹操又是一個善使權術、崇尚刑法的人,不管是立法還是執法,曹操的強度和力度一度超過了兩漢。

歷史的出軌——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法內儒”

(曹操)

再看孫權,相對於諸葛亮和曹操,孫權的法家思維相對重一點。對於法家的法、術、勢,他都很擅長,既實行嚴刑峻法、又善用權謀之術,到老更是嗜殺成性。以致於陸遜都看不下去了:

臣以為科法嚴峻,下犯者多……夫峻法嚴刑,非帝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也。——《三國志·陸遜傳》

但重法之餘,孫權也是相當尚儒的,主要體現在他對於民生的重視。孫權主張輕徭薄稅,曾多次下令減省徭役、徵賦以革除民弊,以致於自己住的宮殿都是破破爛爛的,足以體現他對民力的愛惜。

歷史的出軌——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法內儒”

(吳大帝孫權)

由此可見,不只是諸葛亮,整個三國的基調都是“外法內儒”,那麼問題來了,在兩漢傳承了幾百年的“外儒內法”為何會在三國時期被重新調整組合呢?

儒法關係為何會在三國時期被重新調整?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統治者治國的本質。對於中國古代的統治者來說,有兩個永恆不變的話題,即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通俗點講就是“一姓”管理“百姓”、中央管理地方。

為什麼要專制和集權?因為對於統治者來說,其統治地位的最大威脅就是自百姓和地方,農民起義和地方叛亂通常是瓦解一個王朝的致命原因。所以,統治者治國的本質就是讓百姓不起義,讓地方不叛亂。

於是,為了達到這兩個目的,便出現了兩把“武器”,一把是用來“誅心”的武器,叫儒家思想,一把是用來“誅形”的武器,叫作法家思想。

歷史的出軌——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法內儒”

(法家思想)

秦皇和漢武先後手執這兩把武器確立了大一統王朝的基本模式,中國隨即進入專制和集權的時代。在這種時代下,百姓是安穩的,地方是服從的,因此,統治者並無“誅心”的必要,僅需要通過“誅形”來敲敲打打,維持住這種穩定即可。所以,在專制和集權的時代下,法家這把武器才是主力,即“外儒內法”。

那麼三國時期又是什麼樣的呢?

伴隨著黃巾起義和群雄割據,秦漢以來確立的專制和集權模式已然土崩瓦解,君不君、臣不臣、民不民,之前深植於人們心中的仁義道德、綱常倫理開始失去其統治地位,人心開始離散,整個社會缺少一種內在的約束力。

歷史的出軌——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法內儒”

(群雄割據)

於是,“誅形”的法家思想開始失去了其核心作用,因為在人心離散的狀態下,百姓隨時可以起義、地方隨時可以暴亂,繼續敲打只會適得其反。於是統治者們便想起了“誅心”這把武器,開始把儒家思想放在了核心位置,即“外法內儒”。

就這樣,從兩漢到三國,歷史出了一次軌,統治思想也從“外儒內法”調整成了“外法內儒”。

讀史有感

由史及今,不管是儒家思想還是法家思想,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對於今天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歷史的出軌——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法內儒”

(孔夫子)

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同時平衡好“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關係,既要提倡社會主義文明下的道德風尚,又要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兩把寶劍同時舞動,方能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歷史的出軌——從諸葛亮治蜀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法內儒”

(沐茗,為你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