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長汀發力森林質量提升“綠起來”還要“好起來”

福建日報

龙岩长汀发力森林质量提升“绿起来”还要“好起来”

題圖為汀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龙岩长汀发力森林质量提升“绿起来”还要“好起来”

種植闊葉樹種,提升森林質量。

創新公司化運作模式

實行專業化植樹造林

4月13日,長汀縣新橋鎮李家村,福建海築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張如木帶領施工人員,在19號森林質量提升項目區拉溝施肥。這幾天,他的施工隊伍在幾個項目區共6689畝的山地上同時進行施工。

與往年不同,組織施工班組的不是縣林業或水保、自然資源等部門,而是長汀縣林業發展公司(以下簡稱“林發公司”)。除了林發公司的負責人,現場還有長汀縣精準辦、林業局和當地林業站的技術人員跟班作業,同步檢查施工質量和進度。

林發公司是縣國投公司下屬的一級子公司,專門負責水土流失專業化治理。林發公司總經理黃鵬翔介紹,從去年底至今,他們共組織67個水保、林業班組5400多人,在河田、三洲、策武等鄉鎮的山頭,實施一般性林地水土流失治理、跡地礦山等水土流失治理、劣質林分土壤改造、馬尾松林優化改造、森林質量提升和生態示範工程。

2019年,省委深改委下發《長汀縣推進水土流失精準治理實施方案》。長汀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水利廳、省林業局及龍巖市支持下,將在兩年內實施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三大工程——治理重點工程、綜合提升工程、生態示範工程,共21個項目。

“為推進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工作,長汀縣創新造林機制,成立了國有專業生態治理公司——林業發展公司。”長汀縣林業局副局長李華慶告訴記者,林發公司作為項目業主,負責全縣植樹造林的施工招投標和管理,通過招投標引進專業化施工隊伍,進行專業化植樹造林。同時,整合涉農各部門資金,實現“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投入新模式。

公司化運作,打破了以往林業、水保等部門各自為戰的侷限,統一技術標準、統一設計單價,形成“補植+施肥+灌草”的立體治理模式,避免了重複規劃、重複建設的弊端。苗木、草籽、肥料等都由公司統一採購再分發給各施工班組,既保證質量又能擴大議價權,降低成本。

“同一個山頭,種植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開作業道、挖穴、種植、施肥一次設計施工,不必各部門各做一遍,組織人員、整體推進項目的效率更高了。”黃鵬翔說。

統一施工的同時,由縣林業局、林發公司、監理公司和林業站護林員等一起進行質量監管。

截至4月8日,“三大工程”21個項目已完成招投標20個,開工20個。完成治理和提升面積14.07萬畝,佔計劃任務的72.3%;完成提升鞏固面積6.4萬畝,佔計劃任務的73.6%。目前,全面完成2020年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植樹造林及灌草種植任務,森林撫育施肥、水保工程措施正在如火如荼推進。

大膽突破+科技支撐

試點馬尾松林分改造

長汀縣河田鎮露湖村北坑山場,滿山的馬尾松林中,有一片明顯的新樹苗。這片山林分為樹種、密度、採伐強度等三個試驗區,被劃分出28個徑流小區。原來的馬尾松林按照不同強度採伐後,改種、補種上不同密度、不同樹種的闊葉樹苗,下方的徑流池用來對比不同小區的水土涵養能力。

這裡屬於“水土流失區植被恢復初期馬尾松林分結構調整”項目。前幾日,露湖村的試點項目區,樹苗種植剛剛完成。

“選用木荷、楓香、閩粵栲、山烏桕、千年桐等15種鄉土闊葉樹,其中一些屬於珍貴樹種。”長汀縣林業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範小明說,這些樹種耐瘠薄、適應本地水土,種植的目的是變馬尾松純林為針闊混交林,提升生態功能,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他介紹,整個“水土流失區馬尾松林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撫育改造試點”項目,位於河田鎮的露湖村和遊坊村,分為“帶狀皆伐撫育+營造多樹種混交林”和“擇株採伐撫育+套種多樹種混交林”兩種改造方式。

“試點項目在政策和營造林技術上都有一定突破。”李華慶說,長汀縣是我國南方紅壤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經過30多年的治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第一階段的關鍵性勝利,形成了以馬尾松純林為主的治理區。但馬尾松純林存在植被單一、植物物種多樣性不夠豐富、生態脆弱、松材線蟲病防控與火災防控的雙重壓力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局部強度侵蝕初步治理區出現退化,可能造成前期治理成果喪失,急需對這些馬尾松林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改造成為生態功能更好的針闊混交林。

由於相關政策嚴格控制生態林的砍伐強度,為提升森林質量,長汀在馬尾松林分內試過套種、補種等各種辦法。

在露湖村的另一片山場,記者看到,馬尾松林中套種了木荷、楓香等闊葉樹,雖然經過8年撫育,馬尾松高逾10米,闊葉樹卻只有1~4米不等的高度。

“馬尾松作為水土治理的先鋒樹種,十分耐瘠薄,施肥後長勢更好。在馬尾松為主的樹林裡,這些闊葉樹成了‘被壓木’,很難壯大。”長汀林業局營林股的黃冬生說,多處套種的山林都證明,如果沒有對馬尾松進行一定強度的採伐,很難真正改造成針闊混交林。

省林業局世行辦試點項目技術負責人錢國欽認為,以往一些試驗林仍無法改變以馬尾松為優勢樹種的林分。雖然近年來實行林下補植套種和撫育施肥等措施,對提高該區域林分鬱閉度、優化林分結構及改良土壤起到一定作用,但距離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和森林生態功能上相差甚遠。

在專家團隊和省林業局的指導下,長汀在科學設計下開始了試點項目,探索突破現行撫育採伐限制。在“帶狀皆伐撫育+營造多樹種混交林”作業區,進行水平方向帶狀或縱向採伐,伐除種植林帶內所有針葉樹,保留闊葉樹喬木;在“擇株採伐撫育+套種多樹種混交林”作業區,則按“砍小留大、砍劣留優、砍密留均”的原則對杉木、馬尾松進行擇伐。在皆伐、擇伐之後,再進行林地清理、挖穴、施基肥,適時栽種闊葉樹種。

“試點項目得以開展,關鍵在觀念的更新、科技的支撐。”長汀縣林業局局長曹偉清說。

有人認為,好不容易種上的樹、治理好的水土流失,何必再採伐、改造?

對此,曹偉清解釋道:“我們要打造現代林業示範縣,就要敢於面對生態公益林、天然林中的馬尾松林分森林質量提升的突出問題,用科學的態度來進行探索、實驗,實現林業從‘綠起來’到‘好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轉變。”

他說,為保持水土,還採取了“頭戴帽、腳穿靴”營造林技術措施(即山頂及山脊要留樹、山腳留林草帶,道路兩側要保留),並嘗試探索新造林地“穴緣播草”(即在坡地種植穴的下部邊緣動土區播草,既能保持水土,又不與樹苗爭水爭肥)的水土保持方法。

“這些已種好的實驗林,我們要持續進行3年以上的撫育管理,直至成林,對成效進行連續監測,評估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經營模式和措施,以達到提升水土保持功能,並逐漸向‘閩西博平嶺西部常綠櫧類照葉林地帶性群落’演替。”錢國欽說,最終為全省甚至整個南方紅壤水土流失區的馬尾松林分結構調整,以及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尋找一個可借鑑可複製的技術模式。(記者 陳旻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