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實踐」徐州市“無廢城市”建設創新模式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地方实践」徐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创新模式

2020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是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從城市整體層面深化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改革和推動“無廢社會”建設的有力抓手,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

《方案》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主要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危險廢物為重點,實現源頭大幅減量、充分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

《方案》提出,在全國範圍內選擇10個左右有條件、有基礎、規模適當的城市,在全市域範圍內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到2020年,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示範模式。

《方案》明確了六項重點任務。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引領,發揮政府宏觀指導作用。二是實施工業綠色生產,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三是推行農業綠色生產,促進主要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四是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五是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強化危險廢物全面安全管控。六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培育產業發展新模式。

為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還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支持、嚴格監管執法、強化宣傳引導等保障措施。

深圳、包頭、銅陵、威海、重慶、紹興、三亞、許昌、徐州、盤錦、西寧等11個試點城市,以及河北雄安新區(新區代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代表)、中新天津生態城(國際合作代表)、福建省光澤縣(縣級代表)、江西省瑞金市(縣級市代表),共16個試點城市和地區進入實質操作階段。

徐州市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和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也是漢文化發祥地。北臨京津冀、南靠長三角、東臨沿海開發、西起中原經濟區,處於“一帶一路”交匯點的核心位置,素有“五省通衢”之稱。擁有鐵路、航空、高速公路、水運、管道五通匯流的綜合交通體系,高鐵3小時直達北京、上海、杭州、武漢、西安,1小時可達南京、濟南、合肥、鄭州。

徐州市為全國和江蘇省重要經濟區域。在全國區域經濟格局中,處於東部沿海開放和中西部開發的連接帶、長江三角洲與環渤海灣兩大經濟板塊的結合部,為我國重要水陸交通樞紐和東西南北經濟聯繫“十字路口”,也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城市和東隴海線上的“黃金通道”。在江蘇省經濟佈局中,徐州是重點規劃建設的四個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

《徐州市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編制的基準年為2018年,試點期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2021年後持續推進“無廢城市”相關建設。試點空間範圍:徐州市行政管轄區域,包括徐州市5區(雲龍、鼓樓、泉山、銅山、賈汪)、下轄2市(新沂、邳州)、3縣(豐縣、沛縣、睢寧縣),總面積11258平方公里(圖1-1、表1-1),制定了總則、城鄉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概況、目標和指標、試點任務、 主要任務清單及進度安排、保障措施、徐州市“無廢城市”建設創新模式。

「地方实践」徐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创新模式

圖1-1試點範圍

「地方实践」徐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创新模式

1、 傳統資源枯竭型城市全產業鏈減廢模式

一是推進煤炭開採環節綠色轉型,協同促進煤礦企業發展和職工就業轉型。二是緊抓傳統行業綠色轉型,促進消費環節工業固廢和大氣汙染物的協同削減。三是促進以煤焦化行業為代表的加工環節整合提升,協同實現危險廢物源頭減量和產廢強度下降。四是促進煤矸石、粉煤灰等產業代表性固體廢物的高值化利用。

2、 農作物秸稈還田及收儲用一體多元化利用模式

(1)創新秸稈高效還田技術(2)建立完善的秸稈收儲運體系(3)形成秸稈多元化綜合利用格局。

3、 再造綠水青山提升綜合效益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

(1)創新整治理念,提升規劃設計標準

高標準設計,“四位一體”建設。省市縣國土資源部門聯合通過大量調研和現場踏勘,針對如潘安湖地區沉陷區範圍廣、深度大的特點,提出充分結合採煤沉陷現狀特點,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理念,以“宜農則農、宜居則居、宜生態則生態”為治理方針,以“綜合整治”為核心,提出“基本農田再造、採煤沉陷區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溼地景觀建設”的“四位一體”模式,形成因地制宜、分類實施的整治方案,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的綜合利用,打造綠水青山,守住鄉情鄉愁。

(2)推動礦地融合,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協調發展

礦區開採前考慮後期土地修復及利用問題,增加土地後期價值,強化綜合整治,實現“三生”協調。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同步推進山體、水體、農田、道路、林地和城鄉居民點、工礦用地等融合的綜合整治,明顯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專欄7-2),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耕地質量與產能,方便農民生產生活,實現土地綜合整治與老工業礦區生態環境恢復並舉的良好效果。

在生產上嚴格保護耕地,提升耕地質量,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規模化經營,降低城市農業源固體廢物產生;在生活上優化用地結構佈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形成農村人口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產業向集聚區集中,優化城市佈局,有利於生活源固廢集中式處理;在生態上實現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景觀建設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復墾後景觀與當地環境相協調,避免汙染水體、土壤等自然環境,減輕固廢對城市生態負擔。

(3)再造綠水青山,提升城市生態修復綜合效益。

採煤沉陷區整治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將昔日沉陷地建成了“湖美、景靚、田豐”的特色景觀區,拓展了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如採煤沉陷區成功案例潘安湖溼地公園及東珠山採石宕口生態景觀治理項目,自其建成開園以來,拉動了方圓幾十公里區域內經濟發展,年均接待遊客總量高達200餘萬人次,附近原本單純靠耕種吃飯的村民有了旅遊、餐飲等行業選擇。結合潘安湖國家4A級溼地公園建設,引進了恆大集團、融創集團等知名地產企業,著力打造集旅遊、養老、科教、居住為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生態居住區,促進沉陷地整治、產業振興和城鎮化建設三位一體,有效推動了賈汪區資源枯竭城市成功轉型,帶動城市綜合效益。

(4)制定標準導則,為同質城市提供對標依據

依託聯合國人居署技術力量,針對城北大量採煤沉陷區現狀,借鑑沙特阿拉伯瓦迪哈尼法溼地修復和武漢東湖公園等國際國內生態修復經典案例,高標準制定《徐州生態修復與創新區規劃導則》,並積極在世界範圍內推廣。深入總結徐州礦山生態修復先進經驗,制定《黃淮海平原採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技術標準》、《採石宕口生態修復技術標準》。在創新利用固廢對礦山進行生態修復的同時,詳細規範在地形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與景觀提升等生態修復環節對固廢利用的要求及標準,積極探索將工程渣土等固體廢物優化利用與工業領域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有機結合,從終端保障助力大宗工業固廢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

(5)多方協同推進,保障落地和可操作

構建生態修復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了徐州市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領導小組,由市長任組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改委、財政局、生態環境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局、水務局、農業農村局等職能部門和沛縣、銅山區、賈汪區、鼓樓區、雲龍區、泉山區、徐州經開區、徐州高新區等縣(區)政府(管委會)及新盛集團、新田公司等國有融資平臺公司為主要成員。通過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解決生態修復工作推進和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相關工作順利開展。

積極爭取政策支持。2012年徐州市積極爭取到國家第一批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2015年再次入圍國家第二批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將歷史遺留的工礦廢棄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廢棄地復墾為耕地,由集體進行重新發包或流轉,等量置換使用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中心城區暫不能使用。

實施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堅持著眼長遠、打造精品、凸顯亮點、逐年推進,印發了《徐州市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共安排生態修復重點項目六大類119項,計劃投資約131億元,明確到2021年的生態修復工作目標,保障生態修復工程落地。

4、 工業源危險廢物“閉環式”全覆蓋監管模式

(1)制定並頒佈《徐州市工業固體廢物管理條例》,實現頂層立法。

(2)開展“閉環式”全流程工業源危廢監管體系。(3)技術保障措施。依託“徐州市危險廢物環境管理智慧應用平臺”。建立“能定位、能查詢、能跟蹤、能預警、能考核”的智慧管理應用平臺,提升危險廢物風險防控水平。將按照產廢、經營、運輸和環保管理四個門戶將業務信息進行重新劃分和梳理,構建“產生-轉移-處置”流向監管信息網,建立集動態管理、業務流轉、數據分析、預測預警和科學決策等一體化智慧應用平臺。加強產廢單位對危廢后續轉移及處置利用過程的責任,實現“全生命週期”可追溯可視化智能管理,實現危險廢物產生、貯存、轉移、利用和處置的全過程監管。

「地方实践」徐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创新模式

徐州市危險廢物環境管理智慧應用平臺監管示意圖

5、 推進固廢協同處置壯大新產業,帶動高質量綠色發展

(1)培育具有固廢處置利用不同特徵的骨幹企業,為不同行業發展樹立“無廢企業”典型案例。(2)建設具有協同效應統籌發展的共生園區,實現園區內設施共享及項目協同。(3)識別產業集聚特徵,依託相關試點基地完成發展資源循環利用新興產業的佈局。

「地方实践」徐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创新模式

徐州資源循環利用協同佈局示意圖

6、 “以智管廢”的智慧平臺構建精細化統籌管理模式

(1)確定城市管理所需,設計專屬功能模塊融合城市發展。(2)採用適宜新興技術,完善平臺科學性及先進性。(3)明確運營管理機制,保障平臺開發及使用安全。在政府主管部門監管、企業市場化運營的基礎上,通過設置不同數據權限,優化部門間數據協議等手段打破政府部門間信息孤島;通過提供數據增值服務,提升平臺自造血及服務能力;通過配套管理措施和數據收集制度,保障平臺構建及分析時的數據支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生態修復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