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未動,罵戰先行——《為袁紹檄豫州文》

檄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兼具實用性和文學性的特殊文體。主要用於古代戰爭中的某一方或者雙方在戰前用來徵召、聲討敵方。在宣揚己方的正當性與必要性的同時,揭露或者誇大敵方的罪惡。以達到搶佔道德先機、實施政治攻心、凝聚軍心士氣,同時打擊敵方戰鬥力的效果。有點類似今天所謂的宣戰文書。

在《文心雕龍》之中,對於檄文的起源有過這樣的論述:

“昔有虞始戒於國,夏後初誓于軍,殷誓軍門之外,周將交刃而誓之。至周穆西征,祭公謀父稱古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即檄之本源也。”

三軍未動,罵戰先行——《為袁紹檄豫州文》

陳琳劇照

可以看出,檄文最早的應用便在於軍事方面。而在我國古代的軍事與政治鬥爭之中,產生的檄文不勝枚舉。其中,我最為感興趣的有三篇,這一期就為大家重點介紹一下誕生於東漢末年袁紹與曹操官渡之戰前夕,那一篇由“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所著的著名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

在此之前,為了區別演義裡的故事,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真實的官渡之戰爆發的緣由。

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交替專權,朝政腐敗不堪。在經歷了黃巾之亂後,東漢王朝早已名存實亡。與此同時,大漢各地鎮壓黃巾起義的軍閥們手握兵權,實力迅速壯大。逐步發展成了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面。董卓之亂後,大漢天子早已成了各個勢力眼中的傀儡。而最先發現混亂時代天子價值的人,正是曹操。他趁機將漢獻帝劉協迎到了自己領地內的許昌,高高的供奉起來。這等於是將大漢的正統朝廷安在了自己的地盤。

於是,曹操便可以打著天子的名義,為自己勢力的擴充與壯大帶來合法性。這便是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在此時的北方,大浪淘沙之下,原本的各路諸侯早已經消失了大半。到了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隨著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終於佔據了幽州、冀州、青州、幷州。自此天下九州獨得其四。

三軍未動,罵戰先行——《為袁紹檄豫州文》

官渡之戰其間形勢圖

而這時的袁紹,終於開始將目光投向他在中原地區最大的敵人,曹操。這位昔日自己年輕時的玩伴,而今大漢朝廷的司空大人。成為了他南下發展的最大障礙。於是,剛剛結束了對公孫瓚的作戰行動,袁紹便早早的開始準備下一場面對曹操的戰爭。而那篇《為袁紹檄豫州文》,便誕生於袁紹正式出兵討伐曹操之前,向天下人“揭露”曹操罪行的“誓師大會”之上。

其實,這片檄文的登場,便是袁曹雙方“熱戰”前“輿論戰”正式開打的標誌。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人做任何事都講究一個“師出有名”。特別是時針對用兵這樣的國之大事,若是沒有合理的藉口,是萬萬得不到支持的。

不過,這個出兵的藉口,對於袁紹一方來說,卻顯得有些艱難。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時這天下名義上的天子——漢獻帝劉協,以及所謂的大漢朝廷,此時都處在曹操的掌控之下。袁紹此刻雖然是大漢最為強大的軍事集團領袖,但在法理上,充其量不過是四個州的“州牧”。封疆大吏而已,出兵討伐“代表”大漢朝廷的曹操,道義上並不佔優。

更要命的是,對於此時的大漢天子劉協的態度,袁紹一直以來也顯得十分“曖昧”。大家都知道,漢獻帝劉協是董卓當年專權時廢黜漢少帝劉辨後另立的小皇帝。袁紹出於反對董卓的政治需要,一直都不太願意承認漢獻帝劉協的合法地位。所以眼下,原本在道義就缺乏藉口上指責曹操的袁紹,此時只能另想辦法。

三軍未動,罵戰先行——《為袁紹檄豫州文》

曹操與袁紹劇照

於是,在陳琳的檄文之中,第一段便提出一個理論:

危局之下,君王應該有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辦法。臣子面臨災難,應該尋求對策來確立自己的地位。因為只有先成了不凡的人,才能行不凡的事。而不凡的事情累計起來,就成為了不凡的功勳。

老實說,一開始我並不理解陳琳的這一套理論。但是後來細細一想,結合檄文之中後文的兩個典故,我才意識到,其實這條理論就是為袁紹一系列行動的理想而又完美的“解釋”。之所以當初不去迎奉天子來到他的領地。就是為了先確立自己的地位,然後才有實力去解救天子,誅殺曹操這樣的“漢賊”,最後中興大漢。

另外,檄文第一段裡還將漢獻帝含蓄的比喻成了秦二世胡亥那樣既無實力又沒有能力的昏君,曹操則比作趙高和諸呂這樣的佞臣。而袁紹則成了中興漢室的忠臣良將。如此一來,袁紹的形象一下子就光輝奪目起來。

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袁紹同他的對手曹操一樣,都是東漢末年地方割據軍閥的一份子。並不會真的服從大漢皇帝的管轄。這一點,雙方心知肚明。所以,在檄文中便一筆帶過。因為接下來有關曹操的種種“黑料”,才是這篇檄文的高光。

三軍未動,罵戰先行——《為袁紹檄豫州文》

古代軍陣

從第二段開始,陳琳用他的生花妙筆,將曹操的家世扒的一乾二淨。在東漢那樣一個講究門第出身的時代,宦官閹人之後的曹操平常就沒少受到過別人的冷眼與歧視。於是陳琳便在這一點上進行“人身攻擊”,從曹操是宦官閹人的後代開始,一步一步將他說成沒什麼品德,狡猾任俠,喜歡製造動亂和災禍的“麻煩製造者”。

與之相比,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豪門大族,地位比曹操不知道要高出多少。於是進一步延伸出所謂的“出身定性論”,將在諸侯爭霸過程中消滅其他勢力的行為,在袁紹與曹操身上進行區別對待。舉個例子來說,袁紹消滅公孫瓚,同曹操吞併周邊勢力,性質上都是一般。但是在陳琳的筆下,意義卻完全不同。這其中的原因便在於他提出的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特殊理論。

這種感覺,像極了今天的種花家面對來自鷹醬家和整個西方世界的指責。無論種花家做什麼,在他們的眼中都是錯的。只因為我們同他們不一樣,對於同一件事,便會有不同的評判標準。

三軍未動,罵戰先行——《為袁紹檄豫州文》

“雙重標準”

可笑吧?然而,這就是現實,無論古今。

而接下來的內容,才是袁紹心中永遠的“痛”。那就是曹操迎奉天子去許昌的事情。

亂世之中,早已成為森林法則下的角逐場。原本高高在上的大漢天子,更像是一隻皮毛暗淡,羸弱不堪的老虎,嘴裡的牙齒早已掉落,利爪也不再鋒利。卻依舊頂著腦門上的“王”字。然而,在當時的叢林之中,誰也不敢公開的去將他額頭上的“王”字搶過來,貼在自己的身上。也沒有動物去理會這個昔日的最強王者。都忙著自己手裡的那些事——搶地盤。

突然有一天,一匹名叫曹操的強壯的狼,在搶地盤之餘,突然發現這位昔日最強獵手的身邊,地盤似乎十分平靜。誰也不敢公開打他的主意。於是乎,曹操一下子發現了那個“王”字的價值。雖然眼下自己不能直接搶過來,但不代表不能利用呀。於是,將早已爬不起來的老虎恭恭敬敬的請到了自己的地盤內。好吃好喝的供著,不時打著老虎的名義去搶地盤,佔盡了便宜,勢力也逐漸壯大起來。

見此情形,原本叢林之中最為強大的一匹狼,袁紹,一下子傻眼了。原來那隻沒了牙的老虎這麼有用!我當初為啥沒把他弄過來?不行,不能讓曹操這麼順心如意下去!他肯定在自己家虐待老虎了,他肯定對老虎手下的那些小動物非常不好,他肯定脅迫老虎將“王”字上的一橫貼在了自己的腦門上!

三軍未動,罵戰先行——《為袁紹檄豫州文》

病老虎

大致情形就是如此。袁紹可以說十分嫉妒當前曹操的政治地位。為自己當初的行為後悔不迭。不過上面的那些事情,對此時“名正言順”的曹操來說,並不是多大的麻煩。不過,曹操卻在另一件事上,一下子讓袁紹抓住了把柄。

那就是盜墓。沒錯,為了軍費支出,曹操明裡暗裡成立所謂的發邱中郎將,摸金校尉,對他領地內的古墓進行盜掘。特別是盜了漢景帝劉啟的弟弟,梁孝王劉武的大墓!

這件事的性質就相當惡劣了。你曹操不是號稱漢室的棟樑嗎,為何偏偏幹出這種挖人祖墳的事情來?特別是將盜墓的黑手伸到了皇親國戚的身上。在民間,挖人祖墳等同於殺人父母,是不共戴天的大仇。何況是挖了當今天子的祖墳,如此行徑,置當今天子於何地?

到此為止,陳琳的筆下,怒罵曹操的橋段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來,該到了吹一波袁紹的時候了。這裡其實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既然曹操做了那麼多傷天害理的事情,為啥你袁紹沒有一開始就來教訓一下呢?如果你真的如此憤怒,早就應該帶兵前來討伐才是呀!

其實真實原因,天下人都十分清楚,那就是當時袁紹本人正忙著對付北方的公孫瓚,沒工夫去理會曹操對天子做了什麼,更沒時間去管曹操挖人家祖墳的事。如此看來,袁紹同曹操也沒啥不同嘛。

三軍未動,罵戰先行——《為袁紹檄豫州文》

發丘中郎將與摸金校尉

但是,這樣耿直的理由,在檄文裡是不能說出來的。否則怎麼能起到鼓舞己方人心,打擊對手士氣的作用呢。

於是,袁紹藉著陳琳的筆,完成了一次華麗的“甩鍋”。

我不是不想去打曹操,只是在外征討叛亂,沒來的及教誨曹操而已。原本希望對他寬容,他自己或許就能有所收斂。誰知道曹操居然喪心病狂的先發動攻擊,派兵來到了黃河岸邊,意欲挑釁。

這一下子,袁紹就將發動戰爭的鍋甩得乾乾淨淨,在罵了曹操陰險卑鄙的同時,順帶塑造了自己寬於待人的高大形象。不過這種事,真的不能細究,不然容易穿幫。

所以接下來,陳琳沒有在這件事情上深究下去,開始了檄文裡最重要的套路——吹噓己方的強大實力!

今乃屯據敷倉,阻河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車之隧。幕府奉漢威靈,折衝宇宙;長戟百萬,胡騎千群;奮中黃育獲之士,騁良弓勁弩之勢;幷州越太行,青州涉濟漯;大軍泛黃河而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雷震虎步,若舉炎火以焫飛蓬,覆滄海以沃票炭,有何不滅者哉?

大致就是說自己一方帶甲百萬,良將千員,地廣人多,實力雄厚。與我們為敵,無異於螳臂當車。

三軍未動,罵戰先行——《為袁紹檄豫州文》

王司徒吹噓劇照

吹噓完了自己,接下來自然是嘲諷一下對手曹操的弱雞實力了。

又操軍吏士,其可戰者,皆出自幽冀,或故營部曲,鹹怨曠思歸,流涕北顧。其餘兗豫之民,及呂布張楊之餘眾,覆亡迫脅,權時苟從;各被創夷,人為仇敵。若回旆方徂,登高岡而擊鼓吹,揚素揮以啟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曹操手下那些人,全都不中用!同我們打,必敗無疑!(爾等還不快快投降!)

對比完雙方的實力,結論自然不言自喻了。按照袁紹的意思,在號召天下諸侯同自己一起討伐曹操之外(雖然他知道幾乎無人會去響應他的號召),陳琳甚至在檄文之中提前對戰後的情形做出了安排。能獲得曹操人頭的,封為五千戶侯,賞錢五千萬!曹操部下偏將官吏有投降的,都不予追究。

三軍未動,罵戰先行——《為袁紹檄豫州文》

古代戰爭

就這樣,一篇磅礴大氣的討伐曹操檄文,便大功告成了。然而,戰局卻沒能按照袁紹的設想去發展。官渡大戰,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袁紹最終身死城滅。而這篇豪沖天的檄文,在後人看來,更像是一個關於袁紹的笑話。果然,實力強弱和戰爭勝負不是靠罵出來的。即便能在檄文中將曹操罵的狗血淋頭,將袁紹抬高到了聖人的地位,也需要在戰場上見真章。否則,檄文裡吹過的牛,最終只能成為後人笑話的段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