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未动,骂战先行——《为袁绍檄豫州文》

檄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兼具实用性和文学性的特殊文体。主要用于古代战争中的某一方或者双方在战前用来征召、声讨敌方。在宣扬己方的正当性与必要性的同时,揭露或者夸大敌方的罪恶。以达到抢占道德先机、实施政治攻心、凝聚军心士气,同时打击敌方战斗力的效果。有点类似今天所谓的宣战文书。

在《文心雕龙》之中,对于檄文的起源有过这样的论述:

“昔有虞始戒于国,夏后初誓于军,殷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

三军未动,骂战先行——《为袁绍檄豫州文》

陈琳剧照

可以看出,檄文最早的应用便在于军事方面。而在我国古代的军事与政治斗争之中,产生的檄文不胜枚举。其中,我最为感兴趣的有三篇,这一期就为大家重点介绍一下诞生于东汉末年袁绍与曹操官渡之战前夕,那一篇由“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所著的著名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

在此之前,为了区别演义里的故事,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官渡之战爆发的缘由。

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朝政腐败不堪。在经历了黄巾之乱后,东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与此同时,大汉各地镇压黄巾起义的军阀们手握兵权,实力迅速壮大。逐步发展成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董卓之乱后,大汉天子早已成了各个势力眼中的傀儡。而最先发现混乱时代天子价值的人,正是曹操。他趁机将汉献帝刘协迎到了自己领地内的许昌,高高的供奉起来。这等于是将大汉的正统朝廷安在了自己的地盘。

于是,曹操便可以打着天子的名义,为自己势力的扩充与壮大带来合法性。这便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在此时的北方,大浪淘沙之下,原本的各路诸侯早已经消失了大半。到了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随着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终于占据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自此天下九州独得其四。

三军未动,骂战先行——《为袁绍檄豫州文》

官渡之战其间形势图

而这时的袁绍,终于开始将目光投向他在中原地区最大的敌人,曹操。这位昔日自己年轻时的玩伴,而今大汉朝廷的司空大人。成为了他南下发展的最大障碍。于是,刚刚结束了对公孙瓒的作战行动,袁绍便早早的开始准备下一场面对曹操的战争。而那篇《为袁绍檄豫州文》,便诞生于袁绍正式出兵讨伐曹操之前,向天下人“揭露”曹操罪行的“誓师大会”之上。

其实,这片檄文的登场,便是袁曹双方“热战”前“舆论战”正式开打的标志。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人做任何事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特别是时针对用兵这样的国之大事,若是没有合理的借口,是万万得不到支持的。

不过,这个出兵的借口,对于袁绍一方来说,却显得有些艰难。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此时这天下名义上的天子——汉献帝刘协,以及所谓的大汉朝廷,此时都处在曹操的掌控之下。袁绍此刻虽然是大汉最为强大的军事集团领袖,但在法理上,充其量不过是四个州的“州牧”。封疆大吏而已,出兵讨伐“代表”大汉朝廷的曹操,道义上并不占优。

更要命的是,对于此时的大汉天子刘协的态度,袁绍一直以来也显得十分“暧昧”。大家都知道,汉献帝刘协是董卓当年专权时废黜汉少帝刘辨后另立的小皇帝。袁绍出于反对董卓的政治需要,一直都不太愿意承认汉献帝刘协的合法地位。所以眼下,原本在道义就缺乏借口上指责曹操的袁绍,此时只能另想办法。

三军未动,骂战先行——《为袁绍檄豫州文》

曹操与袁绍剧照

于是,在陈琳的檄文之中,第一段便提出一个理论:

危局之下,君王应该有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臣子面临灾难,应该寻求对策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因为只有先成了不凡的人,才能行不凡的事。而不凡的事情累计起来,就成为了不凡的功勋。

老实说,一开始我并不理解陈琳的这一套理论。但是后来细细一想,结合檄文之中后文的两个典故,我才意识到,其实这条理论就是为袁绍一系列行动的理想而又完美的“解释”。之所以当初不去迎奉天子来到他的领地。就是为了先确立自己的地位,然后才有实力去解救天子,诛杀曹操这样的“汉贼”,最后中兴大汉。

另外,檄文第一段里还将汉献帝含蓄的比喻成了秦二世胡亥那样既无实力又没有能力的昏君,曹操则比作赵高和诸吕这样的佞臣。而袁绍则成了中兴汉室的忠臣良将。如此一来,袁绍的形象一下子就光辉夺目起来。

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袁绍同他的对手曹操一样,都是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军阀的一份子。并不会真的服从大汉皇帝的管辖。这一点,双方心知肚明。所以,在檄文中便一笔带过。因为接下来有关曹操的种种“黑料”,才是这篇檄文的高光。

三军未动,骂战先行——《为袁绍檄豫州文》

古代军阵

从第二段开始,陈琳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曹操的家世扒的一干二净。在东汉那样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时代,宦官阉人之后的曹操平常就没少受到过别人的冷眼与歧视。于是陈琳便在这一点上进行“人身攻击”,从曹操是宦官阉人的后代开始,一步一步将他说成没什么品德,狡猾任侠,喜欢制造动乱和灾祸的“麻烦制造者”。

与之相比,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豪门大族,地位比曹操不知道要高出多少。于是进一步延伸出所谓的“出身定性论”,将在诸侯争霸过程中消灭其他势力的行为,在袁绍与曹操身上进行区别对待。举个例子来说,袁绍消灭公孙瓒,同曹操吞并周边势力,性质上都是一般。但是在陈琳的笔下,意义却完全不同。这其中的原因便在于他提出的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特殊理论。

这种感觉,像极了今天的种花家面对来自鹰酱家和整个西方世界的指责。无论种花家做什么,在他们的眼中都是错的。只因为我们同他们不一样,对于同一件事,便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三军未动,骂战先行——《为袁绍檄豫州文》

“双重标准”

可笑吧?然而,这就是现实,无论古今。

而接下来的内容,才是袁绍心中永远的“痛”。那就是曹操迎奉天子去许昌的事情。

乱世之中,早已成为森林法则下的角逐场。原本高高在上的大汉天子,更像是一只皮毛暗淡,羸弱不堪的老虎,嘴里的牙齿早已掉落,利爪也不再锋利。却依旧顶着脑门上的“王”字。然而,在当时的丛林之中,谁也不敢公开的去将他额头上的“王”字抢过来,贴在自己的身上。也没有动物去理会这个昔日的最强王者。都忙着自己手里的那些事——抢地盘。

突然有一天,一匹名叫曹操的强壮的狼,在抢地盘之余,突然发现这位昔日最强猎手的身边,地盘似乎十分平静。谁也不敢公开打他的主意。于是乎,曹操一下子发现了那个“王”字的价值。虽然眼下自己不能直接抢过来,但不代表不能利用呀。于是,将早已爬不起来的老虎恭恭敬敬的请到了自己的地盘内。好吃好喝的供着,不时打着老虎的名义去抢地盘,占尽了便宜,势力也逐渐壮大起来。

见此情形,原本丛林之中最为强大的一匹狼,袁绍,一下子傻眼了。原来那只没了牙的老虎这么有用!我当初为啥没把他弄过来?不行,不能让曹操这么顺心如意下去!他肯定在自己家虐待老虎了,他肯定对老虎手下的那些小动物非常不好,他肯定胁迫老虎将“王”字上的一横贴在了自己的脑门上!

三军未动,骂战先行——《为袁绍檄豫州文》

病老虎

大致情形就是如此。袁绍可以说十分嫉妒当前曹操的政治地位。为自己当初的行为后悔不迭。不过上面的那些事情,对此时“名正言顺”的曹操来说,并不是多大的麻烦。不过,曹操却在另一件事上,一下子让袁绍抓住了把柄。

那就是盗墓。没错,为了军费支出,曹操明里暗里成立所谓的发邱中郎将,摸金校尉,对他领地内的古墓进行盗掘。特别是盗了汉景帝刘启的弟弟,梁孝王刘武的大墓!

这件事的性质就相当恶劣了。你曹操不是号称汉室的栋梁吗,为何偏偏干出这种挖人祖坟的事情来?特别是将盗墓的黑手伸到了皇亲国戚的身上。在民间,挖人祖坟等同于杀人父母,是不共戴天的大仇。何况是挖了当今天子的祖坟,如此行径,置当今天子于何地?

到此为止,陈琳的笔下,怒骂曹操的桥段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该到了吹一波袁绍的时候了。这里其实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曹操做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为啥你袁绍没有一开始就来教训一下呢?如果你真的如此愤怒,早就应该带兵前来讨伐才是呀!

其实真实原因,天下人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当时袁绍本人正忙着对付北方的公孙瓒,没工夫去理会曹操对天子做了什么,更没时间去管曹操挖人家祖坟的事。如此看来,袁绍同曹操也没啥不同嘛。

三军未动,骂战先行——《为袁绍檄豫州文》

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

但是,这样耿直的理由,在檄文里是不能说出来的。否则怎么能起到鼓舞己方人心,打击对手士气的作用呢。

于是,袁绍借着陈琳的笔,完成了一次华丽的“甩锅”。

我不是不想去打曹操,只是在外征讨叛乱,没来的及教诲曹操而已。原本希望对他宽容,他自己或许就能有所收敛。谁知道曹操居然丧心病狂的先发动攻击,派兵来到了黄河岸边,意欲挑衅。

这一下子,袁绍就将发动战争的锅甩得干干净净,在骂了曹操阴险卑鄙的同时,顺带塑造了自己宽于待人的高大形象。不过这种事,真的不能细究,不然容易穿帮。

所以接下来,陈琳没有在这件事情上深究下去,开始了檄文里最重要的套路——吹嘘己方的强大实力!

今乃屯据敷仓,阻河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震虎步,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票炭,有何不灭者哉?

大致就是说自己一方带甲百万,良将千员,地广人多,实力雄厚。与我们为敌,无异于螳臂当车。

三军未动,骂战先行——《为袁绍檄豫州文》

王司徒吹嘘剧照

吹嘘完了自己,接下来自然是嘲讽一下对手曹操的弱鸡实力了。

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杨之余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夷,人为仇敌。若回旆方徂,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曹操手下那些人,全都不中用!同我们打,必败无疑!(尔等还不快快投降!)

对比完双方的实力,结论自然不言自喻了。按照袁绍的意思,在号召天下诸侯同自己一起讨伐曹操之外(虽然他知道几乎无人会去响应他的号召),陈琳甚至在檄文之中提前对战后的情形做出了安排。能获得曹操人头的,封为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曹操部下偏将官吏有投降的,都不予追究。

三军未动,骂战先行——《为袁绍檄豫州文》

古代战争

就这样,一篇磅礴大气的讨伐曹操檄文,便大功告成了。然而,战局却没能按照袁绍的设想去发展。官渡大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袁绍最终身死城灭。而这篇豪冲天的檄文,在后人看来,更像是一个关于袁绍的笑话。果然,实力强弱和战争胜负不是靠骂出来的。即便能在檄文中将曹操骂的狗血淋头,将袁绍抬高到了圣人的地位,也需要在战场上见真章。否则,檄文里吹过的牛,最终只能成为后人笑话的段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