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人”變仇人,吃相真難看

新聞背景:

近期,有網絡視頻曝光,救助平臺水滴籌和輕鬆籌工作人員在石家莊一家醫院發生肢體衝突。涉事雙方均已發佈了聲明。輕鬆籌在聲明中提到,因水滴籌掃樓被舉報,對方懷疑是輕鬆籌所為,故實施報復。水滴籌表示,近期,輕鬆籌團隊內部以水滴籌為假想敵,開展挑釁、騷擾和破壞,致使線下連續發生數起雙方糾紛和衝突事件。

雙方積怨已久

此前,無論是線下業務還是線上推介,雙方都出現過不少口舌之爭,這次不過是矛盾的集中爆發。而且,雙方矛盾也並未因此而解除,至少到目前為止,兩個“籌”依然在網上鬥個不停。水滴籌方面雖然道歉,但依然認為“此事系因輕鬆籌員工言語威脅和汙衊導致”;輕鬆籌也不甘示弱,強調水滴籌是惡意打人,“不會向黑勢力低頭”。概言之,誰也沒打心眼裡認錯。

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衝突,又是誰先動的手,對此雙方明顯是各執一詞,最終的答案恐怕有待當地警方調查後才能知曉。不過,從雙方的聲明中,我們看出了一點端倪:這次衝突應該不是偶發事件,雙方積怨已久。業務相同的兩家公司之間有競爭很正常,但如今是法治社會,公司之間的一切競爭都應該在遵守社會公序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進行。像水滴籌和輕鬆籌這樣上演“全武行”的做法,顯然有悖於公平競爭原則,已屬惡性競爭。

公益變成生意

與商業機構激烈的競爭性,甚至對存量市場的零和競爭不同,公益慈善事業與人為善的理念,決定了其競爭理應是增量的,是互相體諒和寬容的。爭搶救助對象,不是公益活動的應有景象。何況,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並不充分,尚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沒有得到及時救助。在現有的盤子裡錙銖必較,實在不是心懷慈悲觀念的公益人所應有的格局。

公益平臺雖說也是企業,但畢竟不同於一般的商業企業,公益平臺應更多揹負社會責任。公益平臺如果不遵守社會公序和規則,無視相應的法律約束,如果缺少道德情懷和自省精神,又怎能取得社會的信任和託付?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公益平臺又何以安身立命呢?

規範內部管理

互聯網救助平臺屢次發生的爭議性事件提醒人們,網絡互助模式要實現長遠發展,必須建立更有公信力的組織架構。企業從事公益活動的部分必須與其商業部門實現隔離,否則,公益活動很可能淪為營銷的幌子。由於互助平臺本身並不是法律意義上的慈善機構,卻掌管社會互助資金的分配,因此理應建立更完善的監督監管機制,防止善款被濫用、善意被透支。

眾籌平臺迷戀地推業務,更大的問題在於模糊了公益和生意的邊界,嚴重傷害了中國公益事業的基本面。做公益,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要跟商業完全撇開關係,但無論怎麼做,誠信、公開、透明依然是最重要的關鍵詞,正直、善良、寬容也是從業者必備的品質。公益的初心,是發自內心地幫助他人,讓他人感覺到關懷與愛。當它讓位於利益,愛心異化為工具,好端端的一場公益,難免變成赤裸裸的生意。

微言大義:

@人再囧途9:本來是好事。可做成了生意,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周思CIO: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閒雲舒捲hong 把公益活動變成一門生意,這吃相太難看了!

@網世輕塵:掛羊頭賣狗肉。

@二間大屋:為人民做好事,他們也是拼命。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什麼樣的公益,要通過大打出手達成目的?什麼樣的公益,如此容不下競爭?當然,這不是說公益救助平臺就不能追求合理的利益,但如果把公益事業當成了一門生意,則明顯是念錯了“生意經”。在未來的發展中,公益救助平臺要進一步明確角色和使命,把善意的目光放得更遠,而不是在惡性競爭中互相消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