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北大的理科

很多人搞不明白理科和工科區別尤其是北大的理科。我們先看看理科的定義

理科(science departments)是指自然科學、應用科學以及數理邏輯的統稱,與文科相對立。理科學科主要有: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計算機軟件應用、技術與設計實踐等。理科的誕生與發展是人類智慧發展的結果,標誌著人類真正懂得了思考自然,因此理科的發展也是人類科學與自然思維發展的關鍵。

小時候大家學的 數理化生物地理基本上都屬於理科範疇。

為啥說北大理科牛逼,因為52年學科大調整,這幾科全部給了北大。

1952年6月至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20世紀後半葉中國高等教育系統的基本格局正是由此發端。

目錄

詳情

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

1952年6月至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20世紀後半葉中國高等教育系統的基本格局正是由此發端。[1]

中文名

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

調整時間

1952年06月-1952年09月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目標

將民國大學體系改造為蘇聯式體系

院校調整

1952年院系調整,中央人民政府對全國舊有高等學校進行全盤調整,全國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調離本校,之前已經存在的綜合性大學均有大規模調整。此舉是為了打破民國遺留下來的英美高等教育體系,為新中國確立對高校的實際領導掃清道路。[2]

經過小範圍的試驗後,中央教育部於1951年11月召開了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擬訂了全國工學院院系調整方案,揭開了1952年全國院系大調整的序幕。1952年秋,中央教育部在高等學校教師思想改造的基礎上,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北京“八大學院”等,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為原則,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工作,調整於1953年基本結束。

院系調整後,全國高校數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的183所。

調整特點

私立高校退出

私立高校退出歷史舞臺,早在1952年之前,中央政府就開始逐步取消教會大學,並改造和限制私立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時,私立大學(包括教會大學)全部被裁撤。

金陵大學部分建築(現南大鼓樓校區)

聖約翰大學、震旦大學、滬江大學、東吳大學、大同大學、同德醫學院、南通學院、中華工商專科學校等全國所有私立高校在院系調整中被裁撤,分別併入其他公立高校。

仿照蘇聯模式

“向蘇聯學習”是這次院系調整的主方向。在蘇聯的教育理論中,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在冷戰背景,東西方對立的情況下,蘇聯是僅有的能向我國出口技術的國家,蘇聯援建了大量工業項目也需要俄語人才進行溝通,國家確定俄文為“第一外語”,清華大學首創的專業俄文閱讀速成法被廣泛推廣,在全國高校掀起了學習俄文的熱潮。

當時,對蘇聯教育模式的學習是單向的,開始時,有一部分知識分子,以清華大學教授潘光旦為代表,對蘇聯的教育理論持懷疑和保留的態度,甚至在專家講課的時候公開提出質疑。

院系調整之所以能夠“雷厲風行”,是整個意識形態及社會氛圍在支撐,包括大學裡的思想整頓,也包括不容置疑的“向蘇聯學習”。前教育部副部長王明達回憶說:“我們那時候的大學生政治熱情非常高,很活潑,每天準時起床睡覺,會參加一小時的身體鍛鍊,還有生產勞動。我們那時候的教育目標一個是要求政治正確,一個是著重培養專業人才——學習蘇聯培養重工業人才,還有一個就是要生產勞動。喜歡看的書都是講革命的進步的書籍,必看的有《毛選》和《中國青年》。”

經過調整後,“私立高校全部改為公立,各院校的性質和任務均較前明確,工科院校得到了發展,綜合大學得到了整頓,這樣使高等學校在院系設置上基本符合國家建設的需要。”——所謂的符合需要就是: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在高校中所佔的比重,由1949年的23.9% 降至1952年的10.9%。一大批歷史悠久的優秀的綜合性大學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地位,被改為工科院校。而隨著各地新設工科院校的增多,1986年,這一比例更跌至4.3%。“向蘇聯學習”得到了徹底的貫徹

人文社科被限制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大規模進行工業化建設,急需工科人才的背景下這次院系調整的特點是:除保留少數文理科綜合性大學外,按行業歸口建立單科性高校;大力發展獨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繼新設鋼鐵、地質、航空、礦業、水利等專門學院和專業。另外,還根據計劃經濟和工業建設的需要設置新專業 ,“新設專業的面則常比西方大學生主修的專業要窄”。

據一位老教師回憶,當時決定高校哪個系哪個專業與誰合併,實施進度很快,扛起行李就出發,而且限期上課。不少學生是在某大學入的學,卻在另一大學畢的業。

院系調整加速了工業人才和師範類人才的培養,調整後工科學生數大增。相反,人文社會科學由於與緊迫的工業化建設不直接關聯而遭到否定,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被停止和取消。此後,一大批社會學學者或者轉行民族學,或者遁入圖書館做資料員。南京大學的著名社會學家孫本文去了地理系搞經濟地理,曾任金陵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的柯象峰到外文系當了普通教師。清華大學的社會學系教授史國衡則完全脫離了教學崗位,在學校擔任總務工作。正如祖慶年先生所說,院系調整後“哲學系竟失去了存在的餘地”。

對於人文社會學科來講,院系調整不啻為一場災難。

作為“美國模式”影響下天然容易成長的人文學科,在民國期間,中國的這些學科的發育程度已經相當不錯,產出了一批有相當影響和水準的學者,歷史學、哲學、社會學都不乏人才,比起當時中國理工科學者在世界上的地位要高得多。但受“英美自由主義”影響的人文類知識分子,不僅因中美關係的惡劣而要遭清除,更是與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格格不入,“資產階級”性質的非馬克思主義體系的那些人文學科命運可想而知。其中的社會學則遭遇了“滅頂之災”。民國時期的社會學,因為與英美教會大學關係緊密,接受其捐助進行研究,建國後一開始就有了原罪。抗美援朝後,費孝通、雷潔瓊、嚴景耀、潘光旦等社會學者,分別發表了批判美國的文章,以及檢討自己為什麼不仇美,但卻過不了關。而在課程方面,他們則要上“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等與其本身觀點格格不入的課程,在土改運動中,這些社會學家更是要親身參與土改,以明白他們的理論錯在什麼地方。到後來,他們竭力反思自己的觀點,卻仍然逃脫不掉社會學系被全部砍掉的命運。而主要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蘇聯顧問不認可。1953年底,作為一個學科的社會學在中國大陸上徹底消失。

高校部分教學權利收歸教育部

高校喪失部分教學自主權,1952年,國家成立了高等教育部,原教育部部長馬敘倫改任高教部部長。1953年,政務院發佈1953年的高校院系調整方案,方案指出“高校教師的思想改造學習今年暑假前即可告一段落,院系調整工作在今年暑假亦可大部完成,各類高校的任務和培養人才的目標均較以前明確,統一招生與統一分配畢業生的制度已經確立,這些條件將便於中央高等教育部及其他部門進一步加強直接和具體的管理。高等學校喪失了部分教學自主權。

以清華大學為例,這次涉及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專業設置上,與歐美高校的通才教育模式相對,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一般稱之為專才教育。院系調整前,清華各院系不設專業,重視外語、基礎理論和人文知識的學習,學生在一、二、三年級重在學習基礎理論,四年級著重學習專門知識。院系調整後,根據國家建設需要,按照蘇聯工科大學教育模式按系設立專業,有計劃、分專業培養技術人才。學制也進行了調整。解放前,清華實行學分制,必修與選修相結合。學習蘇聯後,取消學分制,實行學年制。學生在修業期間必須按照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和通過每學年所規定的學習課程和教學環節,不能自由選課,一般也不能轉系或轉專業,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個人興趣和特長的發揮。教學計劃成為學校組織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全國高校學習蘇聯,開始制定統一的教學計劃,用蘇聯教材。

拆散民國大學體系與思想改造

在“階級鬥爭”的宏大敘事框架裡,民國造就的知識分子自然地被打上“小資產階級”的烙印。而最大限度地拆散民國留下的大學、最大限度地拆散民國留下的大學各科系及其教師,尤其要拆散各名牌大學、重要科系及其骨幹教師,“割斷了各大學與解放前的歷史聯繫”,或者說“基本割斷了原來教授與學校的歷史聯繫”,將大大有利於新政權對知識分子的掌握和駕馭,從而有利於社會主義的建設。

北大校長馬寅初於1951年10月23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北京大學教員的政治學習運動》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必須按照國家的需要,徹底的調整院系,改革課程,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而要達到這一目的,一個最主要的關鍵,就是要.. 自覺自願地進行了思想改造”。這裡清楚揭示了院系調整與50年代初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關係,而廣州的一份院系調整總結裡,更是明確指出“在各種工作會議上,我們也反覆強調院系調整工作的好壞,是檢驗思想改造成績的標準”。

這次與院系調整相結合的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可以算是建國以來歷次對知識分子“改造”的第一次行動。但也有不合作者,1953年中國科學院請陳寅恪先生擔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長,陳寅恪提出“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最終他沒有去成。

得失點評

經過1952和1953兩年的大規模院系、專業調整,全國高校由原來的211所減為182所:綜合大學14所,工科院校39所,師範院校31所,農林院校29所,醫藥院校29所,政法院校4所,財經院校6所,藝術院校15所,語言院校8所,體育院校5所,民族院校2所。

就總體而言,院系調整加強了工程、師範和農林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的培養,使專門學院尤其是工科類專門學院有了相當可觀的發展,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經濟建設所急需的專門人才,對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改變了舊中國工程技術教育過於薄弱的狀況。

但是,院系調整指導方針的後一部分,即“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卻沒有真正得到落實。由於照搬蘇聯高校系科設置模式,使原有的一些素負盛名的綜合性大學程度不等地有所削弱。如解放初期的南京大學曾有文、法、理、工、農、醫、師範等7個學院共42個系科,院系調整後僅保留了文、理方面的13個系,其中心理學系自1952年後即未再招生,僅有其名而無其實。儘管通過院系調整,南京大學新建了天文學系,加強了地學類和外國語言文學類系科,但人文科學領域的哲學系,社會科學領域的經濟、法律、政治等頗有特色的系科或者被調出,或者被撤銷,不能不說是院系調整中的一個失誤。此外,院系調整後形成的“綜合大學(文理學科型)—多科性工科大學—單科性專門學校”的高校設置模式,往往由於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相互脫節和分離,影響了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影響了學科的更新發展與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還妨礙了以後高等學校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的結合。

1953年9月,高教部長馬敘倫在《關於綜合大學的方針和任務的報告》中,既充分肯定了院系調整的成績,也指出了存在的缺點和問題。他說:“首先,有過急的毛病,例如在某些地方一下子擺出的攤子過多,而事前準備不足,以致某些獨立出來或新設立的院校,內容並不充實,同時卻使調整後的個別綜合大學的力量被削弱,被分散”;“第二,在某些地方調整時未能照顧到某些大學的原有的優點與系科特長,以及其本身的實際需要,或者移重就輕,使其多年積累起來的能代表該校特點的教學基礎失掉應有的作用,或者把某些重要科系連根拔掉,使該校其他相關科系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受到影響”。馬敘倫還指出:“在處理文法等系科的作法上,有些是更不妥當的”,如“只看到其課程內容陳腐又非目前急需的一面,有時就採取絕對辦法,單純地調出、合併或取消,而不是有區別有步驟地加以合理取捨,逐漸改造,以適應將來的需要和發展。”馬敘倫的分析既辯證、全面,又剴切中肯。對於全國院系調整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儘管事後也曾採取了某些補救措施。而這一歷史缺憾,直到80年代後才真正開始得到彌補。[3]

五大母校

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並稱為1952年院系調整中的“五大母校”。

這五所學校除浙江大學被改造成多科性工業大學外,其它四所被改造成文理科大學(蘇聯式綜合性大學),許多學科被抽調一空,實力大大受損。其他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如山西大學、南昌大學(原國立中正大學)、河南大學、廣西大學、雲南大學等也是一蹶不振,教會大學和私立大學更是退出歷史舞臺。

2000年前後,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與其部分科系衍生的高校進行了合併,實力大大增強。

新浙江大學由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合併而成。

新武漢大學由原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而成。

新中山大學由原中山大學、中山醫科大學合併而成。

南京大學

1949年南京解放,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中央大學”校名在大陸成為歷史。次年國立南京大學校名去掉國立兩字,逕稱“南京大學”。1951年7月,南京大學改校務委員會製為校長制,潘菽任校長。

南京大學院系調整

院系調整前,最初的南京大學擁有文、理、工、農、法、醫、師範共7個學院35個系,學科設置之全和學校規模之大為全國各高校之冠。

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保留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的文、理學院合併,在此基礎上組建新的學校,校名不變,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大學。原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及其前身學校的歷史檔案和原金陵大學的歷史檔案均劃歸如今的南京大學保管[5] 。南京大學校址遷往原金陵大學校內(時任南大校長的潘菽為照顧新成立的南京工學院,將原南大的四牌樓校區移交給了南京工學院[6] )。

南京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南京大學工學院主體獨立為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

工學院水利系和兄弟院校組建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

工學院的航空工程系與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的航空系合併,組建為華東航空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

剩下系科分別組建江南大學、江蘇大學、南京工業大學。

2)南京大學師範學院獨立為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

3)南京大學農學院和金陵大學農學院組建為南京農學院(今南京農業大學)

農學院農業工程系併入南京工學院。

農學院森林系與金陵大學農學院森林系合併,組成南京林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

4)南京大學醫學院改稱解放軍第五軍醫大學,1954年遷至西安併入第四軍醫大學(今空軍軍醫大學)。

5)南京大學法學院經濟系調至復旦大學,法律系和政治系調至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

6)南京大學文學院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調整後的南京大學保留文、理學院主體,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合併。[5] 並且併入復旦大學德文組、震旦大學法文組、同濟大學外文組、齊魯大學天文算學系、中山大學天文系、浙江大學地理組以及四川大學地理學系。

浙江大學

1949年9月,私立南通學院農科農業經濟學系被併入浙江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前,浙江大學擁有七個學院(文、理、工、農、法、醫、師範)。

浙江大學院系調整

浙江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併入復旦大學。

理學院藥學系併入上海第一醫學院。

理學院地理系分別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和南京大學。

2)、文學院人類學系併入復旦大學。

文學院、師範學院部分併入華東師範大學,部分與之江大學組建浙江師範學院,其餘部分調入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等。

3)、法學院停辦。

4)、醫學院併入浙江醫學院。

5)、農學院獨立為浙江農學院。

農學院畜牧獸醫學系併入南京農學院。

農學院森林系和東北農學院森林系合併為東北林學院。

農學院農化系併入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系。

6)、工學院航空系與中央大學、交通大學的航空系合併,組建為華東航空學院。

工學院土木系水利組併入華東水利學院。

工學院電機系電信組併入南京工學院。

調整後的浙江大學只保留工學院電機、化工、土木、機械四系,併入之江大學相關 工科及廈門大學電機系。

廈門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前,廈門大學擁有7個學院。

廈門大學院系調整

廈門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山東大學:1952年,廈大理學院海洋系師生轉入山大組建山東大學海洋系。

2:中國海洋大學:山大1958年遷往濟南時將海洋繫留在了青島,後發展成為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

3:浙江大學:1952年,廈大電機、土木、機械三個系各一部分併入浙大。

4:東南大學:1952年,廈大工學院的機械和電機兩系以及南京大學、金陵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的部分院系組建成南京工學院,即後來的東南大學。

5:河海大學:1952年,南京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和廈門大學等高校水利專業合併,在南京成立了華東水利學院,即現在的河海大學。

6:南京大學:1952年,廈大俄語專業合併到南京大學外文系,俄語專業的學生也轉到該校外文系學習。

7: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51年5月,廈門大學、西北工學院、北洋大學三校的航空系併入清華,設立清華大學航空學院。上述三校的航空系本非直接參與組建北航(北航於1952年成立)。

8:上海財經大學:1953年的全國院系調整,廈大商學院企業管理系被調整到上海財經學院。

9:同濟大學:1952年,廈大土木建築併入同濟大學。

10:內蒙古大學:1957年,以北大,南大,山大,廈大,中山五校為主,國內十餘所著名高校(包括清華、南開等)共同創建內蒙古大學。

11:華東師範大學:1924年6月,廈大三百餘位教師和學生鬧學潮離校到了上海,創辦大夏大學。解放後經院校合併,發展為今天的華東師大。

12:華東政法大學:1952年,廈大政法學院(包括政治、法律兩系)歸併入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

13:上海海洋大學:1972年,廈大水產相關係調出成為廈門水產學院,1979年調往上海,後發展為上海海洋大學。

14:大連海事大學:大連海運學院(1994年更名大連海事大學)是在50年代高校院系調整中由東北航海學院、上海航務學院、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合併而成,而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即為從廈門大學分出的航務專科。

15:福州大學:為創立福大,廈大支援物理系數十名教師,化學系2/3,數學系3/4,相當於分出一半理科。

16:集美大學:廈大航海學院與集美水院合併。

17:福建農林大學:農學院與福大農學院合併組建福建農學院。

18:福建師範大學:1954年,文學院教育系併入福建師範學院。

1952年院系調整後的廈門大學只保留文理學院,成為文理科的綜合性大學,並在52年之後陸續又有院系調出。

武漢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前,武漢大學擁有六個學院(文、法、理、工、農、醫)。

武漢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文學院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

文學院外文系英文組併入中山大學。

2)工學院礦冶系與中山大學,廣西大學等高校相關係科合併成立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 )

3)水利系分出,與河南大學等高校相關係科合併成立武漢水利學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現武漢大學工學部)

4)農學院與湖北農學院合併成立華中農學院(現華中農業大學)

園藝系以及農化系的相關專業參與組建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系(現江南大學)

5)機械系與電機系與廣西大學等高校相關係科合併成立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

電機系電信專業調至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

6)土木系與湖南大學等高校相關係科組建中南土木建築學院(現湖南大學)

土木系建築設計專業調至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

7)經濟系與華中大學,中原大學等高校相關係科合併成立中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8)醫學院分出,與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組建中南同濟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調整後的武漢大學只保留文,理兩個學院,調入廣西大學,湖南大學,中山大學,南昌大學的相關係科。

中山大學

院系調整前,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教育等7個學院。

1950年,中山大學兩廣地質調查所調整為中南軍政委員會重工業部第五地質調查所 ,1952年併入漢口地質部中南地質局。

1952年:

1)中山大學工學院(機電土化建5系、農化系農產加工組)調出,組建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

2)中山大學農學院調出,組建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

3)中山大學醫學院調出,組建華南醫學院(後改稱中山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現中山大學醫學部);

4)中山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調出,組建華南師範學院(現華南師範大學);

5)中山大學哲學系有朱謙之教授率領調往北京大學;

6)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由楊成志教授率領調往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

7)中山大學當時國內唯一獨立建制的天文系由趙卻民、鄒儀新帶領調往南京大學;

8)中山大學地質系由陳國達教授帶領調往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

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等校相關係科併入。

1953年,中山大學財政系、金融系、會計系、貿易系、企業管理系、政治系、法律系、社會系、經濟系調往 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1954年,當時全國唯一的語言學系由王力、岑麒祥等教授帶領調往北京大學;

1954年,中山大學植物研究所(所長陳煥鏞教授)劃歸中國科學院,改稱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現華南植物園);

1958年,中山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調往暨南大學;

1970年,中山大學外文系由梁宗岱等教授帶領調往廣東外語學院(現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調整後的中山大學只保留文,理兩個學院,調入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南昌大學等校的相關係科。

其他高校

清華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前,清華大學擁有五個學院(理、工、文、法、醫)。

清華大學院系調整

清華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文學院併入北京大學。

2)理學院併入北京大學。

3)法學院併入北京大學。

談談北大的理科

那時候北大確實很牛,工學院竟然分出來了,北航,中國礦大,天大,北京科技大學(礦院)

今天我才知道北大是這幾所院校的母校。

然後呢?

改革開放之後,隔壁的開始建立理科。哪一年呢?

清華大學理學院

清華大學理學院成立於1929年,當今我國眾多知名科學家、院士、專家和學者都出自原清華大學理學院。1952年清華理學院各系被調整到外校,自此,清華理科建設停滯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1978年以後,我校根據國家建設和科學發展的需要,先後成立了應用數學、現代應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科學與技術等四個理科系,還建立了應用數學和近代物理兩個研究所。經國家教委批准,於1985年正式恢復重建清華大學理學院,聘請中科院院長周光召院士兼任理學院院長,標誌著清華大學理科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那麼什麼是工科呢?工科專業,即工科類專業,是指工學類學科專業。工科是指如機械、建築、水利、汽車等研究應用技術和工藝的學問。工科是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的原理,結合生產實踐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而發展起來的學科。工科的培養目標是在相應的工程領域從事規劃、勘探、設計、施工、原材料的選擇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主要是要培養實際應用能力的工作人員。 以上所述主要指傳統工科,此外還有新型工科。新型工科是指為適應高技術發展的需要而在有關理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我國清華、西安交大、哈工大等以工科見長。

當然後來北大也重建了工學院。

北京大學工學院

北京大學工學院是中國知名大學工學教學科研機構,始建於1910年(時稱工科分科大學)。現在的工學院是2005年6月重新組建的,擁有力學與工程科學系、航空航天工程系、能源與資源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系、材料與科學與工程系、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等六個系,籌備設立海洋工程與技術系、工業設計系,設有6個本科專業、3個一級學科點(力學 、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10個碩士與博士研究生專業和1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專業碩士點;3個重點學科(固體力學、流體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力學)。

由於計算機專業出現的比較晚,歸屬比較複雜。

比較特殊的是,計算機專業內部也分為理科方向和工科方向,理科方向也叫計算機科學,主要研究算法複雜度、程序設計語言原理、數據挖掘、形式語言與自動機理論、計算機體系結構;工科方向也叫計算機技術,主要研究圖形圖像處理、軟件工程、軟件體系結構、操作系統、數據庫等等。

這下大家明白了吧。報志願也搞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