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A股沒有“渾水”,只盛產“專業分析師”?

道理很簡單。越成熟的資本市場,其“食物鏈”上的主體越多樣,越完整,不僅有自上而下來自官方的監管,更有各市場主體間的相互監督和制衡。這種源自民間、在市場規則下的充分博弈,是對官方監管的必要和有益補充。

境外資本市場中,類似“渾水”的機構並不少見,這是做空機制的產物,業務模式也相當成熟。

以“渾水”為例,其官網有這樣的表述:“我們能看透一些管理層製造的不透明和炒作。”其發佈的三種報告涉及商業欺詐、會計欺詐和基本面問題,主要針對欺詐發行、虛增利潤、業務不透明等問題。這正是資本市場中信息披露重點強調的方面,是中介機構核實和監管檢查的重中之重。

但在實踐中,因為中介機構與上市公司存在較多利益關聯,未能勤勉盡責的現象屢見不鮮。

也因此,在A股市場盛產的多為所謂“專業分析師”,少有類似渾水的做空機構。

為什麼A股沒有“渾水”,只盛產“專業分析師”?

而這些“專業分析師”們所謂的研究報告,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歌功頌德”。

相比渾水接地氣的研究方法,國內“專業分析師”們,表面上去公司調研,實際上是在富麗堂皇的會議室裡看PPT,與CEO、CFO、董秘等管理層喝茶聊天、商業互吹,然後要個內部數據,回去做調研模型。

這樣的調研,意義何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