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絕招,搞定“三年級分水嶺”現象

一個絕招,搞定“三年級分水嶺”現象


布穀老師

有位朋友因為兒子的語文學習很苦惱,她兒子在低年級時成績還是名列前茅,但自從上了三年級,孩子的學習好像越發吃力。


好像兒子真的被捲入了“三年級分水嶺”的漩渦中。


於是她就去找了兒子的班主任,才知道,大部分孩子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據班主任說,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個主要原因是:不會背!


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習完全不一樣:


  • 科目增多,難度增大;
  • 更加註重對知識的理解;
  • 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 成績排名不再是一成不變。


可是,仍然有一部分孩子能夠學得很好,或者在短時間內就快速適應了較高年級的學習節奏,而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會“背”


課文背誦一直是個老大難。其實,背誦也要注意講究方法。只有根據課文的不同,靈活運用多種方法,才能切實提高背誦效果,事半功倍。


今天就和布穀老師一起來學習這十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吧!


課文背誦十大技巧


一、抄誦法


一個絕招,搞定“三年級分水嶺”現象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背誦詩詞或短文時,可以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幾句抄幾句;最後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讀再抄,抄完再讀。


這樣下來,不僅會背也可以順利完成古詩文的默寫要求,一舉兩得。


二、情節法


一個絕招,搞定“三年級分水嶺”現象


記住要背內容中表示時間、方位順序的詞語。掌握事情的發展過程、結果等具體情節,據情而背就容易多了。


比如背誦《觀潮》三四段,結合觀潮時間變化、潮水位置變化、人群反應變化順序的詞:


午後一點左右,遠處······人聲······;


過了一會······響聲······人群······;


再近些,白浪······;


浪潮越來越近······,大家······


按照這樣列出關鍵詞,對應填空就更容易背誦了。


三、人物法


一個絕招,搞定“三年級分水嶺”現象


記住文章中依次(或分類)出現的幾個人物,這樣憶人思情,憶人思言,就有助於理解與背誦。


四、情境法


一個絕招,搞定“三年級分水嶺”現象


創設具體情境,根據情境熟讀容易理解和記憶。尤其是優美的詩歌與散文,運用此法效果更佳。


如《望天門山》《江南春》《敕勒歌》《錢塘湖春行》等,我們可以繪畫出多幅圖畫,根據圖回憶,圖文結合,快速有趣地借圖成誦。


五、對比法


一個絕招,搞定“三年級分水嶺”現象


把課文中具有對比的部分找出來,記住這個對比的性質、特點、作用,就容易背誦了。


如背誦《大自然的聲音》第二段,抓住風的特點(大自然的音樂家),當他翻動樹葉時,樹葉像歌手······;當微風拂過時,像呢喃細語······;當狂風颳起時,像雄偉的樂曲······


這樣,從比較中抓住了特點,背得快,記得牢,有效果。


六、問題法


一個絕招,搞定“三年級分水嶺”現象


提出幾個具有連貫性、系統性的問題,根據問題答案的順序,記取背誦內容。


如《走遍天下書為侶》第七段:


① 首先“我”會思考什麼?


(思考故事中的人為什麼這樣做;作家為什麼這樣寫?)


② 然後“我”會怎樣做?


(續寫——回頭品味——列單子。)


③ 最後“我”還要做什麼?


(關於作者的想象:怎樣的人?怎樣的生活經歷······)


利用這三個問題,孩子們就能正確而快捷地背誦出這一段了。


七、列表法


一個絕招,搞定“三年級分水嶺”現象


記憶時先將需要背誦的內容進行列表歸納,使繁雜的內容簡單化、特徵化、條理化,一目瞭然,便於舉一反三,加深印象。


如背誦《圓明園的毀滅》第三段,大量列舉了園內各異景觀,可以將其從類型上進行分類,提煉出景觀名稱,加上對應的景觀修飾詞,進行感官串聯,即可迅速完成背誦。


八、分合法


一個絕招,搞定“三年級分水嶺”現象


先分句背,在句中背關鍵詞,這樣逐句背,而後合背,由詞連句,由句連段,再由段連篇。或先抓要背內容的主要部分,再帶動次要部分,再合背。


如背誦《秋天的與雨》第二段:


可先分別背熟銀杏葉色彩形態;


楓葉色彩形態;


田野色彩形態;


菊花仙子的色彩形態。


然後再把這幾個畫面串連起來,一氣呵成。


九、耳聽法


一個絕招,搞定“三年級分水嶺”現象


這種方法是由一個人或一部分人朗讀,大家洗耳恭聽。


或運用課文朗讀音頻,反覆收聽,用這種方法訓練背誦,比單純反覆朗讀效果會更好些。


十、間隔法


一個絕招,搞定“三年級分水嶺”現象


背誦課文或是字詞不能怕重複,要不斷循環鞏固,當天背;


第二三天覆習檢查、一週後再鞏固一遍,溫故知新,常讀常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