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永不過時,時空更不是阻礙
只有真理才是永遠不過時的,哪怕這一真理曾在某一時間內遭到誤解或扼殺。
公元元年,開啟人類新紀元的耶穌,曾對猶太人說過,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並且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12,約8:31-32)
耶穌為什麼對猶太人說我是光呢?並且說要給他們自由呢?
原因非常簡單,只要從人的內心生髮出一點點光明,從外在吹進一點點自由的空氣,對真理有追求的人會出來跟隨真理。
當時的耶穌作為真理來到了被謊言所欺騙的以色列百姓當中,就好比黑夜裡射進的一束光,耶穌口中見證的真理之光照到了以色列百姓的心中。以色列百姓終於感受了一縷清香和自由的空氣,就是基督身上所散發的馨香之氣。
追求真理的12門徒,即使犧牲性命也出來跟隨了真理。
門徒通過實踐追求真理,又通過實踐檢驗真理,證實真理和跟隨真理,終於明白了真理。
那什麼才是真理呢?真理具有客觀性,現在問問你的心吧?你從身邊接受的怒氣,嫉妒,惡毒,算計,謾罵,詐騙,背叛,殺害,讓人耳朵都要爆炸的負面新聞,真的想留到永遠嗎?沒有任何人願意留著這些負能量來把自己氣炸。
可見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真理不是依賴於主流存在的,而是客觀的人們內心中所切實想要追求的光明和生命。—耶穌就是真理
如今在謊言充斥的社會中,人們卻漸漸失去了對真理的期待和感知真理的能力。但是真理就像是磁石,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始終指向某一確切的、絕對的方向。耶穌就是真理,確切的絕對的方向,是通往神的國度的唯一的道路。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借著我,沒有人能到父 那裡去。
丨約翰福音14:6丨
如今的我們能夠相信耶穌,真的是非常值得感恩的事情,作為基督徒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那些只圖個人安逸的人生就如同一幕拙劣的戲劇一樣,雖然有廣度,但卻無深度可言,要記得追求永恆的真理不是嗎?
只有真理才是永遠不過時的,耶穌是永遠的,神是自有永有的。然而神將永遠安放在世人的心裡,世人卻不能參透,皆因不明白真理。那怎麼樣的人才能明白真理呢?
在真理面前,要承認自己的無知
人真的都有這種心理,從來不覺得自己很無知。
兩千年前文士和法利賽人總是口口聲聲說著,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告訴人們自己的出生是多麼的高貴,並且也是最有學識的人,為了讓人們看到自己的衣裳上寫著的都是舊約聖經,特意將佩戴的經文做寬了,衣裳繸子做長了。
論斷耶穌如同瘟疫一般,是鼓動普天下人生亂的,又是拿撒勒黨裡的一個頭目,連聖殿他也想要汙穢,褻瀆神的名,觸犯摩西律法等等,他們的種種言論中,句句裡都自視過高,且將耶穌貶的一文不值。
而現在的人哪怕他讀書成績不好,哪怕他工作業績不好,出社會賺錢不多。他都不會去承認自己是無知的。因為他總能說出一些你不知道的東西,所以他們認為自己還是有知的,是聰明的,跟別人不一樣的。
要是有人指出自己的錯誤來,馬上就跟踩了尾巴的貓一樣,炸開了!馬上反駁“我不是這樣的”比起先反思自己是否有錯,更容易的是先去反駁對方。
倘若你也不認為自己很無知,不妨讀一下柏拉圖這句名言,讀完柏拉圖這句名言,會讓很多人覺得自己很無知。“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柏拉圖是多麼有學問,知識是多麼淵博。他都能說出這樣的話,他都知道自己是無知的,他還堅信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是雙倍的無知。雙倍的無知,那不就等於是很無知,太無知,最無知了。
一個人不認為自己是無知的,那麼他就沒有自知之明。而柏拉圖這句名言,就是要告誡人類,人的確需要有自知之明,尤其要知道神在舊約聖經中所告誡的內容。
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
你棄掉知識,我也必棄掉你,
使你不再給我作祭司。
你既忘了你 神的律法,
我也必忘記你的兒女。
丨何西亞書4:6丨
在耶穌面前,在耶穌所見證的真理面前,我們要告白:“我一無所知,我也沒有智慧 。” 在真理的面前要懷著這樣謙卑的態度,像耶穌給門徒們洗腳一樣謙卑的態度。若是自認為自己知道的是最好的,自以為聰明,那禍患就臨到了。就如聖經所說:
所以我在這百姓中要行奇妙的事,
就是奇妙又奇妙的事。
他們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滅,
聰明人的聰明,必然隱藏。
丨以賽亞書29:14丨
在真理面前,我們要警惕犯罪。在這一世上,無論是誰,都得為自己的錯誤遭受懲罰,至於懲罰的方式,因人而異。
最可怕的懲罰莫過於褻瀆聖靈的罪,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唯獨說話干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太12:32)
文士和法利賽人毀謗神的兒子是鬼王,犯了誹謗聖靈的罪,是今生來世總不得赦免的。希望如今的我們都不要成為這樣的人。想要明白真理,最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呢?
在真理面前,不要逃離現實世界
我們絕對不能單純為了閱讀各種書籍而徹底逃離現實世界,因為當我們觀賞現實世界時,我們會發現許多引發自己獨立思維的外在機會。
經驗不能代替思考,純粹的經驗如同閱讀一樣,不能取代思考。純粹的經驗與思考,他們的關係就像進食與消化吸收。
當經驗吹噓只能通過自己的發現才可以促使人類知識的發展時,那麼無異於嘴巴吹牛說:“整個身體的生存都是嘴巴的功勞。”
兩千多年前場景再現,有法利賽人和幾個文士從耶路撒冷來,到耶穌那裡聚集。他們曾看見耶穌的門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沒有洗的手,吃飯。(原來法利賽人和猶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遺傳,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吃飯;從市上來,若不洗浴也不吃飯;還有好些別的規矩,他們歷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銅器等物。)
法利賽人和文士問耶穌說:“你的門徒為什麼不照古人的遺傳,用俗手吃飯呢?”耶穌說:“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預言是不錯的。如經上說:
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
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你們是離棄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
又說:“你們誠然是廢棄神的誡命,
要守自己的遺傳。”
摩西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你們倒說:‘人若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獻的意思),以後你們就不容他再奉養父母。這就是你們承接遺傳,廢了 神的道。
這裡純粹的經驗就是以色列人歷代祖宗所留下來人的吩咐和人的傳統和遺傳。以色列百姓用經驗代替了思考,沒有給自己觀賞現實世界引發獨立思考的外在機會。
一直以來,文士和法利賽人都是他們最敬愛的牧者,從小到大都是聽著他們的讚美詩歌,一起禱告,一起進進出出猶太會堂,如果遇到工作問題,也會去求助呢,尤其是終身大事,一定要得到他們的祝福才算完滿呢。
在真理的面前,在耶穌面前,這不是就是用純粹的經驗代替了自己獨立思考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想要做到旁觀者清,這個實在是太難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養成思考的習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自己的頭腦不被其他人的頭腦所代替,不荒廢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能力。
換句話說,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重蹈覆轍,蹈襲前人,才不會因為跟隨別人的思路而疏遠,偏離原本屬於自己的思維方式。才能在真理面前學會與現實世界連接,才不會只聽他人口中的經驗,失去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真理面前,歷史是我們心中的一面鏡子。
在真理面前,必須要懂點歷史
一個人只有通過認識歷史才能對自己的民族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因此,歷史就可以被稱作人類的理性自我意識;歷史對於人類就相當於以理性機能作為條件的協調統一,回顧反省的意識作用於個人。作為一個智者,懂點歷史是必須的。
作為基督徒更要明白挪亞和羅得那個時代的歷史,我們都在等待救贖不是嗎?耶穌在二千多年前久就告知了,自己第二次來到時的預兆。
新約聖經記載: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衝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
那時,兩個人在田裡,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推磨,取去一個,撇下一個。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那一天來到。聽到這些雖然是讓人感覺恐懼戰兢的話,但是神也會看顧我們的。
耶和華說: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
所以就都有了。但我所看顧的,
就是虛心(原文是貧窮)痛悔,
因我話而戰兢的人。
丨以賽亞書 66:2 丨
在等待著耶穌將要來到的日子面前,我們不能光是恐懼,我們還必須具備點什麼呢?
在真理面前,培養銳不可當的氣勢
真正的思想傢俱有一種特殊的標記,那就是他們在做出判斷時所表現出的絕不含糊。所有他們要表達的東西都是經過自己思考的,甚至連他們表達自己見解的方式也可以顯示出這一點。
耶穌不僅擁有真理,也是王,耶穌是萬王之王,二千多年前就告誡了我們。
”你們的話,是,就說是;
不是,就說不是;
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
〔或譯是從惡裡出來的〕。”
丨馬太福音5:37丨
耶穌所展現的王者般銳不可當的氣勢,是基於對真理的確信,這確信正是我們在真理面前所需要的肯定的思想。
正如魯迅所說: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當世界的面具,他人的面具以及我的面具被揭開,謊言被現實一層層揭開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具備王者的勇氣,直面真相,去戰勝邪惡。而不是迂迴拐彎、顧左右而言他。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丨羅馬書 12:21 丨
真理是什麼?
耶穌就是真理,
真理就是耶穌口中所說的話。
是即將到來的現實世界。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
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
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 神。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
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
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坐寶座的說:
“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
又說:“你要寫上,
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
丨啟示錄 21:3-5丨
為了進入到這個被真理充滿的現實世界,
我們需要遵行的是耶穌的教導,
成為擁有真理的人。
在真理面前,
我們要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
保持獨立的思考,
還必須要懂得以史為鑑,
透過歷史認識自己。
在真理面前,
我們要培養王者般銳不可當的氣勢。
- The End -
閱讀更多 真之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