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開發開放三十週年專題之三」上海自貿區試驗田:“特”的三次方晉級路

「浦東開發開放三十週年專題之三」上海自貿區試驗田:“特”的三次方晉級路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葉心冉 浦東新區,“新”字由何而來?曾任上海市浦東開發辦副主任、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文章《浦東開發:一盤大棋中的重要一步》中講到過這樣一個片段:記得當時有一天,鎔基同志對我和同事們說了浦東新區命名的內涵:“新區新區,不叫特區,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區還特。”

在這個比特區還“特”的熱土之上,再劃分出一部分改革試驗田來,會結出怎樣的奇特果實?上海自貿區一路走來的升級創新提供了答案。

國際貿易競爭加劇 國內改革需要“助推器”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幢房”的這句民諺想必現今很多人都覺得陌生,那是個外高橋還是一片蘆葦蕩,與外灘隔江相望的陸家嘴還是農田交錯的年代。1990年,中國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戰略落子上海,落子浦東。

黃奇帆在文章中回憶到,整個上世紀80年代,全國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廣東深圳地區都在開發開放的前沿。上海作為老工業基地,是國有經濟比較重的一個地方,整個80年代,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比較慢。鄧小平老人家在1990年這個關鍵的時候,推動了上海的浦東開發。老人家說過,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是面對世界的。

“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浦東建設大幕正式拉開。

23年過去,自帶特殊基因出生的浦東新區,再次受到“特殊”優待。2013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浦東掛牌誕生,而這背後則是日益加劇的國際貿易競爭以及國內改革“換擋提速”的迫切需要。

更高標準的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等國際經貿新規則以及國內內需增長緩慢、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等,都使得中國經濟迫切需要一個樣本式的“制度試驗田”,擔當“助推器”,助推改革往縱深邁進。

上海自貿區面積28.78平方公里,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報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設立上海自貿區的意義不亞於當年中國在深圳設立特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莊芮曾這樣發表評論道。彼時,有眾多學者、分析人士將上海自貿區這塊試驗田比作1979年中國南海邊的那個“圈”。

上海自貿區“特”在何處?

“負面清單”“准入前國民待遇”“自由貿易賬戶”“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些現今已經耳熟能詳的名詞,在自貿區剛剛成立之時,還是代表著先行先試的陌生詞彙。那一年“自貿區”概念如此之火,在新聞熱議的浸潤之下,滬外的高中生尚對自貿區建設熟知一二。

自貿區方案聚焦在擴大投資領域開放、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完善法制領域制度保障等五項任務。

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方面,自貿區方案指出,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負面清單指凡是針對外資的與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業績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措施,均以清單方式列明。分析指出,這一模式是試圖弱化政府權利、劃清政府與市場的界限,從而更好地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作用。

確保市場作用充分發揮的亦有金融領域的改革。方案指出,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在試驗區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創造條件進行先行先試,在試驗區內對金融機構資產方價格實行市場化定價。

一處舉國關注的“花田”

民間諺語有云“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在上海自貿區這一“試驗田”之內,種花結果的每一步都會引得舉國的關注。何況,喜歡“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經濟發展,尤其是上海在前,爭相申報自貿區的其他地區,也需要根據這一創新性“苗種”的培育開放過程聞風而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曾表述,自貿區這麼大一個動作選擇在長三角思維領頭羊上海來做,這表明了我們改革開放的決心。

自上海自貿區掛牌之後,各地申報自貿區的新聞不斷,福建廈門、重慶兩江新區、廣州南沙、天津濱海新區,自貿區不斷浮出水面。

同時,培育的環境、施肥的劑量隨著花田中花苞的長勢變化也在進行動態的調整。

僅僅過了一年半的時間,2015年4月20日,國務院再次印發《進一步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上海自貿區正式升級為“2.0版”。

除了擴區之外,方案中還增添了全新的改革任務,其中,政府職能轉變成了重頭戲。比如,按照清權、減權、制權的要求,推出“減權清單”。具體而言指,凡是沒有行政許可的審批事項全部取消,凡是市區兩級依據規範性文件設定的行政權力爭取率先取消等。

另外,新區形成“網上政務大廳+單一窗口+集中審批”的管理服務新機制,強化主體責任,發揮社會第三方機構的作用,目標是打造“有限政府”和“有為政府”。

值得關注的還有,一個全新的法定機構——新區企業服務局在陸家嘴金融城試點亮相。

“服務意識”“便利化”是從事鋼鐵外貿五年時間的餘哲對自貿區14項海關新規推行後的最大感受。“以前最擔心的就是海關,報批、通關等等的時間成本以及害怕出現紕漏。”

而自海關監管制度改革推行以後,第三方檢驗結果採信、無紙化通關、進口貨物預檢驗等方式方法逐步開展。上海自貿區企業通關時間減少3-4天,集卡的通過時間由原來的6分鐘減少到45秒,再縮短至5秒。海關總署副署長孫毅彪都曾感嘆,提速效應出乎意料,一開始自己還以為是報錯了。

將時針劃撥到2017年,方案再次升級為3.0版本,邁向更高度的開放。3.0版自貿區首次提出了“改革系統集成”的概念,並要求上海自貿區對標最高國際標準,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風險壓力測試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區以及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

同時,根據官方透露信息,上海自貿試驗區以1/10的面積,創造了浦東新區3/4的生產總值;以上海市1/50的面積,創造了上海市1/4的生產總值,並且上海自貿試驗區的1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

“特”的3.0版

2019年3月,上海自貿區再次提交成績單。據透露,自貿改革3.0版方案明確的98項重點改革任務中的96項已全部完成,實現了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各項改革探索成效顯著,總體達到預期目標。

不是“曇花一現”,不是“栽盆景”,2019年自貿區的又一落子再一次擊碎了那些質疑聲。

文章開頭指明浦東新區被賦予的“特”,上海自貿區則是“特”之上的又一“特”,而臨港新片區的劃定則可以理解為“特”的3.0版本。

2019年8月6日,國務院同意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提出,臨港新片區將對標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解讀“特殊經濟功能區”時指出,它應比其他自貿區更加開放與自由,在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上要有新突破。臨港新片區的設立可以視為新一輪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再出發”。

魏建國指出,特殊經濟功能區的核心是要實現投資貿易的自由化,其關鍵是上海在制度方面做出徹底變革。未來臨港有可能在稅費減免、土地供給、人才吸引等方面出臺更有力的措施,下一步上海極有可能在臨港形成一個世界性的產業高度發達、投資貿易極度便利的巨大的現代化高端製造集聚區。

當浦東的發展步入快車道,讓參與策劃、編繪了10版浦東地圖的沈入群老人也感嘆浦東變化太快了,幾個星期不出門,就會不認得路;讓一套房比不上浦西一張床的陸家嘴農村躋身可以與世界級CBD對話的國際金融中心……臨港新片區生機勃勃的發展可期,浦東新區的發展也依舊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